【博言厚道】在实践中学习,于体验中成长:访北京大学医学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质

  背景

  医学部“爱·责任·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生专场特别推出【博言厚道】系列。活动组织研究生同学们对医学名家进行专访,并将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发送与推广,引导广大研究生思考学术理想,探讨科学人文,寻找与读写医学人的厚道精神,助力研究生成长。这期活动,我们专访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质老师。

  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教育部于2018年5月展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布置,各校纷纷积极响应,形成了初步的工作方向或思路。我们北医该如何发挥自己的特点特色,将“三全育人”工作落于实际?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思政工作?“三全育人”培养出的北医研究生,应具有怎样的思政意识和理想信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专访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质老师。张老师以自己丰富的见闻经历,对这些问题给予了睿智的解答。

  人物介绍

  张质,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分配至北医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组,担任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政工作。1984年调至党委宣传部,历任副部长、部长和北医党委常委。2000年退休。2014年任北大医学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2016年至今任北大医学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以下内容以张老师为第一人称整理)

  一、在实践中探索育人之路,以真实的触感唤醒责任担当

  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医哲学教育室工作了一年。1962年学校重新进行部门组建,时任书记是杨纯。她曾在武汉大学搞学生运动,非常重视学生工作,于是领头在北医大力组建学生思想工作队伍,我就是在这时加入了北医学生思政工作的行列。我深知这份任务意义重大,我刚离开了“校门”,又进入了新的“校门”,角色的转换使我在这个行列中,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直到退休之后,仍然没有离开。

  1977年冬,我作为队长带领北医第八批医疗团队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前往思茅地区。如今的西双版纳风景如画,而在旧中国却被唤作“瘴疠之区”。那里地处亚热带雨林地区,经济极其落后,又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加上跨国人员的通婚互市使得鼠疫、天花、疟疾久久笼罩此地,带走了无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命。那时的西双版纳和思茅,缺医少药的严重程度难以想象,边远山区的民族兄弟甚至还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社会。村子里知道北京来了医生,纷纷来求医问药。食不果腹的乡民健康意识薄弱,我们还兼顾了饮水安全培训等基本的卫生教育。民族同胞对我们是发自肺腑的尊敬喜爱。走在路上,就总有兄弟招呼我们:“摩雅喝酒!摩雅喝酒!”甘甜的苞谷酒融入我们北方来客的血液,而一批批医疗队来了又去,又能填补上多少当地医疗的空白呢?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队”这个念头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1987年夏,我率队带领北医各院系各学科研究生三十余人,在思茅地区(普洱),深入边境边塞地区,开展了为期一月之久的社会实践活动。祖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极大地震撼了北医学子的心灵。后来经多方的努力,北医与思茅地区形成合作,开办了3届思茅医学专科班,使得对思茅的帮助从治标走向治本,从输血改为了造血。

  当年还是青年教师的我身在大山间,被种种艰难冲击着。关于医者和党员使命的思考,就是自那时而起,至今未止。这段经历无疑改变了我,也影响了我之后学生工作的开展思路。“绝知此事要躬行“,对我们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一定要在实践中,带着温度和触感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徒坐于象牙塔下的孩子们当亲自触碰到土地和血肉,那种与生俱来的对祖国人民的关心和身为党员、医者的使命感自然会得以萌芽,茁壮生长。

  二、心怀热土服务人民行医者之道,发掘思路动员全体展“三全育人”

  1984年,我被调到党委宣传部做副部长,主管研究生思想工作。徒有万丈高楼的愿景,彼时只有一片平地。我校的研究生人数很多,要把工作铺陈开来,就要先抓骨干。我先组织建立了研究生的独立党支部,第二就是研究生会,第三则是建立研究生团委。后面诸多学生工作的展开无疑都是以这三者为基点开始的。对照那时的工作,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团体可以活动更丰富一些,思路更开阔一点。可以把我们医科生的独特视角加以运用,不必追求很大的旗号,但力求精致。

  回想当年我1955年成为中共党员,也正是我的高中时代。当时学校里只有校长和支部书记两位党员,入党这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显得可望而不可及,但我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上努力跟进。那时正是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我希望向这样一个先进的组织靠拢,就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理想申请入党。印象很深的是组织审批过程中,市委组织部一位干部找我谈话,问我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是什么样。我回答道:“我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世界,人人平等,幸福和谐”。后来实践得多了就发现,当时的认识还是太浅显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不无道理。

  北医的学生工作队伍以及党委、团委一直以来依托各种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在践行中成长,关工委作为群众团体也在密切关注着,集我们的资源协助学校去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调研活动。我们希望达成“在潜移默化中讲大道理”的效果,这与近期各高校积极试点响应的“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实践教育主要让学生去看,去感受。空讲难以让人信服的事,亲眼所见则会深植于心。

  2016年我们曾组织青年学生赴河北省唐山市潘家峪惨案现场及纪念馆参观。亲临其间,那种震撼难以言喻。两位女生在听一些幸存者的经历时,不禁痛哭起来。青年人信息渠道广阔,很多思想的激流你们从各种平台听闻,自有思考。但这种历史现场给人的震撼是会影响人终生的。1989年夏,我们北医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组成的团队赴我国南方湖区五省开展血吸虫调查。毛主席曾作《送瘟神》送走的血吸虫又卷土重来,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加剧了“因病致贫,因贫致病”恶性循环的局面。洪湖一带的仙桃地区疫情尤为严重,有一位在朝鲜立了战功的志愿军一家人都染上了重病。感染了血吸虫的病人未得到及时救治,肝硬化的恶化,进一步导致了肝腹水的加剧,病人极其痛苦。亲临现场参与救治的同学们都深深受到了震撼。运用专业技能给地方人民带来实质帮助的实践是我们医学生的责任,这样的生命体验极其珍贵。而医者、党员的使命就是服务人民,奉献自己,这是完全统一的。结合我前面所讲,活跃我们的学生团体,发挥我们的专长去做实践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脚踏实地,行医者的本分,是为学医者之道的最佳途径。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除了学校各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队伍等,对研究生而言,起到近距离示范作用的是各自的导师。在人格形成和思想引导方面,导师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是无可替代的。所以要动员我们的导师群体,发挥导师中的党员作用,让学生们在科研中思想品质也得以丰沛。

  三、与北大各学科形成优势互补,丰富视角形成多维度思路

  多年的学生工作让我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感受: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思维方式各具特点,各有优势。我们北大医学人站在建设“双一流”的时间节点上,要清晰自己的使命,发挥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的学科交融方面,我们依托北大的理工科发展医学,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的家人吕老师在北大六院从事精神卫生专业工作已50多年。在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的灾难事件中,数百名孩子被夺取了生命,造成了空前严重后果,卫生部应石油部的请求,派遣了她和六院的另一位大夫,前往克拉玛依进行危机干预,这是国内首次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此后的数十年间她专注于创伤心理治疗。之前她获邀到北大本部心理系为研究生做讲座,那天座无虚席,教室里挤满了来聆听的学生。当她讲起EMDR疗法如何在欧美国家兴起,她又如何将它引入国内用于临床治疗,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临床病例与相应的临床对策时,学生们已经全然被吸引,沉浸其中。讲座的成功映射了我们很多医科同学的共同优势和缺憾。我们有许多临床经验、技术手段,但或许欠缺一些上升到理论和思辨的成分。我们应与北大其他学科的同学们在观察事物的视角上有所融合,力求优势互补,将北大医学推向新的高度。

          

     小编们与张质老师合影

  对于北大医学人而言,通过学术研究、临床治疗来服务人民是我们的本职责任;同时,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日,用权威的科学成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时刻心怀着国家和所服务的民众,强大自己的同时在奉献中成长,才是北大医学人该有的胸怀。

  

  张质老师寄语北大医学研究生

  今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表达了对青年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我同样真诚地希望北大医学的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成长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最后送给你们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愿与诸君共勉。

  (医学部学生工作部)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