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北大梦】“大学与中国梦”——北京大学“五四”理论研讨会召开

【中国梦?北大梦】“大学与中国梦”——北京大学“五四”理论研讨会召开

 

 

 

 

 

 

 

 

 

 

 

 

 

 

 
研讨会现场
 
 

 

 

 
于鸿君主持

 

 

 

 

 

 

 

       5月17日上午,“大学与中国梦”“五四”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长奎,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以及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代表等校外嘉宾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朱善璐,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会议。研讨会由校党委副书记于鸿君主持。

 

 

 
朱善璐致辞

        朱善璐在致辞中表示,一年一度的北京大学“五四”理论研讨会是一个汇聚智慧、创新理论的高层次研讨交流平台,一直以来在各界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师生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为党和国家理论创新不断作出应有贡献。

 

 

 

 

 

 

        他围绕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阐述了北大梦与中国梦的关系以及对大学根本使命的思考。他指出,一百多年来,北大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紧紧相连。北大目前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回信精神及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开展以“圆梦北大、筑梦中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完成北大新的历史使命与担当,需要我们将坚持立德树人作为办好大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着力培养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筑梦人;要牢记高等教育的创新使命,不断创新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要将文化引领当作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发挥大学师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是北大的宝贵精神财富。朱善璐希望北大师生秉承光荣传统,勇担新的历史使命,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旗帜的感召下,在实现北大梦的进程中,为民族复兴作出北大人新的历史贡献。

 

        随后,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了“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大学和中国梦”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欧阳淞作主题发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结合“五四”运动历程,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他认为,中国梦是由三个环环相扣的目标组成的,人民幸福在中国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梦要靠人民的劳动和创造来实现。在论及大学与中国梦的关系时,他说,大学在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梦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能否培养出数量可观的高质量人才,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更是需要发挥大学的作用。

 

 

 

 

 

 
韩震作主题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以“中国梦的意义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为题,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他认为,中国梦表达了全体中国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国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中国梦指向的是美丽而可以企及的、现实而又开放的未来前景和理想图景,从而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钱乘旦作主题发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指出科学和民主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更要重视“莫先生”(道德)和“罗先生”(法治),因为科学在道德的指引下才会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民主在法治的保护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有了科学、民主、道德和法治的共同作用,中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他强调,大学要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然后再扩展到全社会,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

 

 

 

 

 

 
田刚作主题发言

 

 

 

 

 

        北大数学学院院长田刚院士结合自身学习和研究数学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大学和中国梦的理解。他认为,实现中国梦要从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做起,具体到数学学院的工作,他提到要深入思考如何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青年人才,创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数学学院。

 

 

 

 

 

 
郭建宁作主题发言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就大学精神和大学使命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展开论述。他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将人民作为主体,以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和思想为引领,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发挥高校的重要推动作用。在论及文化和思想的引领作用时,他特别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将体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的社会进步最终体现为中国人的进步,即中国人在精神风貌、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健康人格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王博作主题发言

 

 

 

 

 

        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王博教授从中国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大学之道讲起,追溯了大学精神的变化。他认为,大学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面对和理解多元社会的时候。他特别提到了两个“容”字,强调“兼容”和“从容”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认为尊重多元、寻求共识应该成为中国梦实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孙祁祥作主题发言

 

 

 

 

 

        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地阐释了中国梦的实质与大学的职责。她认为,中国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经济、思想、价值观、文化,艺术、教育等丰富的内涵;中国梦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的概念,而是“人”的概念,有创新意识、责任感、使命感、良好道德修养是实现中国梦的依托和意义所在;而大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合格公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方精云作主题发言

 

 

 

 

 

        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方精云作了题为“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碳排放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富总量、工业化、城市化和就业人口的关系,提出了碳排放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但他同时指出碳排放所带来导致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日趋严重、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他强调:找准碳排放与减排关系的平衡点,乃是推进社会持续、建康、较快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关键环节。

 

 

 

 

 

 
韩毓海作主题发言

 

 

 

 

 

        中文系教授韩毓海认为,中国梦体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四大有利条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具有丰富执政经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比较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支持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潘维作主题发言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阐述了中国梦的时代意义:中国梦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人们投身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响亮口号。他说,个人梦、百姓梦是人人平等待我的理想,国家梦、民族梦是国富民强的复兴梦,大学梦就是创新梦。潘维认为,大学是“梦工厂”,是创新的基地,发挥好大学的创新作用,对提升国家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力量至关重要;践行大学梦的创新精神,国家梦、民族梦才能实现,个人梦、百姓梦也才能实现国家梦和民族梦进程的中变为现实。

 

          据悉,北京大学“五四”理论研讨会创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通常在每年“五四”青年节前后举行,主要围绕现实、思想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制等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形成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成果,目前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专家学者汇聚智慧,凝聚共识,创新理论,推动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

(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