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之九十一】志存高远,勇登高峰——记304医院烧创伤专家盛志勇院士

【中国梦征文之九十一】志存高远,勇登高峰——记304医院烧创伤专家盛志勇院士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自20134月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以来,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到近300篇投稿。其中,有的来自医护人员,有的来自教师学生,有的来自管理人员,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为实现美好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与行动。北医新闻网特开辟《我的中国梦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还将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以使北医师生中国梦内涵的学习和探讨不断深入,敬请垂注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个国家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梦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大家一起来共同筑造中国的富强梦,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心底的呼唤!

  最近,北京大学下发了《关于举办“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由于征文内容可以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坎坷追梦的历程等方面,这使我想起了不久前,盛志勇院士说过的一句话:“我亟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青壮年同志的努力下,可使绝大多数的指战员能在伤后获得更良好的治疗,以及在治愈后能够拥有优越的生活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造福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实现‘中国梦’。”2010年,我有幸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盛志勇院士小组,了解与学习了这位烧创伤外科专家的中国梦。

  盛志勇院士是我国著名烧伤外科专家,今年已经93周岁,祖籍浙江省德清县。由于盛老的父亲曾是南京金陵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被聘到上海杨树浦的工业医院工作,后因工业医院停业,遂自己开业逐渐建立了沪东医院。因此,盛老从小就住在杨树浦。他的父母每天忙于医院的工作,他从小耳濡目染父母辛勤地为杨树浦一带的工人们提供医疗服务,印象深刻,因此他很早就有学医的志向。

  选择外科

  1936年,年仅16岁的盛老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42年医学本科毕业,旋即留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工作。在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担任实习医生期间,他对内科十分向往,当时他认为外科就是做手术,没有什么研究可言,想将来做一些研究工作,所以在实习医生结束时,盛老觉得自己应该做内科。当时报内科的人还不少,但只招5位住院医生,结果他被录取了。当得知自己被录取的时候,盛老非常开心。但当时外科的最高主治医生邵幼善也看中了他,虽然盛老已被内科录取,邵幼善亲自过问并向医院申请进行人事调整,结果盛老就这样机缘巧合地做了外科。可以说当年不是盛老选择了外科,而是外科“选择”了他。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盛老总说,当时的想法太简单了,外科领域同样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回想起自己的医学生涯,他对当初选择了外科并不后悔。

  辗转各地、医学成就

  盛老先后经历了多个工作岗位,不过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取得了突出成就。1947年盛老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外科教研室进修做访问学者。1948年,他拒绝了美国导师的深情邀请坚持回国,先后在上海沪东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1950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赴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担任救治志愿军伤员的工作。1952年,他被调到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外科系任副研究员,后又兼任上海急症外科医院的医生。1958年,盛老随军事医学科学院迁至北京。1961年,他调任解放军总医院创伤外科、烧伤外科主任。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了二十余载之后,他于1981年调任解放军304医院副院长兼军医进修学院创伤外科中心主任,为304医院建立了无菌动物实验室,为更严格而精准的研究提供实验动物。1984年,304医院成立了全军第一、全国第二个综合性ICU。他除了参加过朝鲜战争医疗队以外,还先后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医疗队以及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医疗巡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参加陕西安康医疗队以及山西医疗队,为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农民诊疗疾病;另外他还参加过邢台大地震、唐山大地震以及成昆铁路医疗队的救治工作,他撰写的《唐山大地震中大批伤员的医疗救护及创伤治疗的回顾》报告,曾引起国际创伤界的关注与反响。他还曾在第46届美国创伤学会FITTS讲座上做演讲,被接纳为该学会的荣誉会员,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作为一名医生,盛老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为无数病人及伤员做过手术,用自己的双手挽救了患者的性命。他不仅做过普通外科、创伤外科的医生,还做过小儿外科医生;在50年代,他便以放射性复合烧伤的系统研究为突破口,提出细菌内毒素是产生烧伤后脓毒症的重要原因;在烧伤治疗中,他倡导休克期复苏加用全血、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输液量、CO2张力计监测胃肠道血供应,证实了烧伤休克后肠道血供恢复滞后,应用山莨菪碱可以改善胃肠道供血、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减轻再灌流损伤;他在国内首先进行休克期大面积切痂;他还领导完成了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液氮保存异体皮库并向全国推广经验,支援了全国25个省市一百多家医院上千多例严重烧伤患者用皮,“烧伤的研究”和“皮肤的储存”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作为一名基础科研工作者,他兢兢业业,为我国的创伤、烧伤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内率先利用肠道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到肠道内菌群异常到严重失调及免疫反应的动态变化。这项研究成果使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一名教师,他孜孜不倦,以身作则,对待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谆谆善诱。他先后发表过数百篇论文,曾多次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三等奖,并于1996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获“何梁何利奖”。

  盛老不仅仅是一位烧伤医学专家,更是一位全科医学专家;他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临床工作者,用自己的双手救活了大量的各类外科患者,他更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把自己的思想与实验相结合,完成了众多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发表了数百篇科研论文。

  学生培养

  盛老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而且在培养学生方面也是竭尽全力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他就像一棵大树,身后是一片茁壮成长的树林。他亲自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医生,使解放军304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发展越来越好,也带动了全军乃至全国创烧伤外科的发展。他曾说过,培养和造就年轻一代对医学的发展极其重要。

  盛老总是用“四勤”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学生以及年轻的医生:勤观察、勤思考、勤分析、勤学习。对自己负责治疗的患者,要勤于观察,尽早发现患者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对患者的治疗;在勤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学会勤思考,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与他人商讨或者请上级医生协助解决;当观察到问题、思考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之后,要善于分析和总结,不断从这个过程中学习。他认为如果能够在临床上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分析,又能够以拳拳之心孜孜学习,就能够在脑海中不断产生创新的思路;从事科研工作的医务人员同样如此,临床与科研相结合,要归纳在临床上所观察到的相关问题,提出需研究的课题;要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对实验研究他要求记录要完整、详细,不允许用涂改液修改,更不能拭页。

  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

  盛老不仅将自己的奖金和稿费用来设立基金奖励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还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他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县设立了一个希望工程项目,委托崇礼县的共青团来做这件事情,主要是资助一些贫困孩子的上学,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由盛老资助。截至2011年,盛老资助的学生有几个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其中也有学医的,在遇到医学问题时还会写信向盛老请教。盛老说自己年轻时见过贫困山区的生活条件,也体会过农村极其贫乏的医疗资源,因此,他在资助贫困山区孩子的同时,内心也希望他们将来能够从事医疗工作,学有所成之后为家乡的发展、为农村的医疗建设与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动时刻

  2011年8月,在采访期间,我跟随盛老一起到304医院ICU查房,从烧伤研究所的2楼走到医院新盖好的的大楼9楼。虽然早就知道盛老有走楼梯的习惯,但是亲眼所见之后却备受感动。那天上午十点多,我们从他办公室一起走出来,他径直往楼梯走去,我问:“盛老,您每天都走楼梯上下班?”盛老回答:“嗯,是的,我现在一般4楼以上坐电梯,4楼以下都是走,可以锻炼身体嘛!”盛老在走楼梯的时候,并不看台阶,他说这一段楼梯已经走太多回了。从烧伤研究所走到隔壁那栋新楼,中间隔一条马路,盛老虽谈不上健步如飞,却是步伐轻盈,我都快跟不上他了。跟盛老一边走一边聊:“盛老,您走路的步伐真快!”盛老说到:“已经不如以前了,以前更快,你看她走路多快!”他指的是秘书,40岁左右,专职军人出身。走到楼下,他继续跟我说到:“你看这个楼,现在病房都朝西,有西晒,夏天多热啊!要是为病人着想就应该把那边作为病房,作为一个医院,身为一个医生,要为病人着想。作为医院,设计整座楼房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细节的。盖楼之前我都不知道里面是这样设计的,盖好了我才知道……”我想,如果此前盛老知道这样设计楼房,他一定会去反映不应该如此设计。我十分感动于盛老这种时时刻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不仅仅是看病,而是最基本的地方,就连住院病房的朝向,盛老都能考虑得如此周到!

  到了ICU,进门之前要套鞋套,盛老身体轻盈、手脚如此之敏捷再次让我惊讶。他自己靠在墙边,弯腰套鞋套,5秒钟把两个鞋套都套好了。进门之后,开始查房。每到一个患者身边,管床医生汇报病情,盛老都听得十分仔细,有些听不太清的地方,他都会再次确认,患者的伤口,盛老都一一查看。

  读研期间,我有幸参与盛老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在项目中不断学习与成长。如今我已成为北医的一名教职工,曾有幸作为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工作人员。在这次大会上,北大提出了“2048”远景规划和力争在第三个五十年的发展周期内实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设想: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北大建校120周年前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实现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用15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继续加快创建,巩固提升,将北大进一步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大体上到北大建校150周年前后,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力争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完成北大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盛老渊博的医学知识,创新的学术思想,高尚的医德医风,无私的奉献精神,诲人不倦、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以及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印在我的脑中并时刻激励着我。

  为了实现北大梦与中国梦,作为一名北医人、北大人,我将更加努力,踏踏实实地在管理岗位上为广大一线教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时,不断在工作中进行创新,思索更加有效工作方式。

(公共教学部行政党支部 黎润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