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之三十八】忆往昔之崛起,寄未来以梦想——旅德小感

【中国梦征文之三十八】忆往昔之崛起,寄未来以梦想——旅德小感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自20134月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以来,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到近300篇投稿。其中,有的来自医护人员,有的来自教师学生,有的来自管理人员,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为实现美好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与行动。北医新闻网特开辟《我的中国梦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还将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以使北医师生中国梦内涵的学习和探讨不断深入,敬请垂注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也谱写了兴衰荣辱的中华历史。荣耀如大唐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夷族纷至沓来、大国风范举世无双;屈辱如清末民初,闭关锁国、诸强入侵、经年内战,满目疮痍亦难寻副本。所幸的是,纵然历经磨难、百转千回,中华民族仍然在追求自立自强的大国之路上循循前行。

  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的经济实体,当代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叹为观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都市街道车水马龙,人们忙忙碌碌地为生活为梦想而奔波。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国门,或学习工作、或生活经营,为中国与世界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德交流访问一年半,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有欧洲大地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友善的人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完善的社会保障,还有无数同胞在德的生活境遇。德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黄皮肤黑头发的我们异常扎眼,华人身份彰显无遗。彼国人民带着或好奇或惊讶或疑惑的各种神色打量着我们,小心翼翼地提出各种或荒谬或深刻或尖锐的问题。

  “非官方中国发言人”的角色最初让我啼笑皆非,颇为不适应,但也正是因为这个角色,让我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根都在中国,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同样深深地在几代华人的身上烙下了烙印。

  我居住的小镇上有家中餐馆,老板姓徐,50年代生人,他的经历让我嘘唏不已。80年代第一波出国潮,老徐来德,由于学历不受承认,30多岁的他重新上学。为了生计,为了身份,这位前机械工业部的国家干部也不得不在餐馆打工,经历过两人轮流睡一张床,经历过被冤枉挨打,终于熬到毕业、熬到特批工卡、熬到入籍,把在国内分离了十余年的妻儿接来,开了这家小餐馆兼旅馆,生活稳定下来。

  我问老徐,是什么动力让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这样拼命。老徐说,理由很简单,我在德国打一天零工国内得挣一个月。是啊,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状况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所以才会有老徐的学位不受承认、融入德国社会的重重困难,不得不从社会最底层做起。

  我另一位朋友的经历,则让老徐诧异不已,不敢置信。晓青,70后单身女性,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外企十余年工作经验,跻身公司管理层,今年被公司外派来德,待遇颇为优厚。这本不稀罕,稀罕的是她没有任何海外留学背景和德语基础,与老徐当年的情况类似,可是境遇却截然相反。晓青告诉我,她在同行中也并非特例,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实体的不断发展,中国籍职员与外籍职员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公司总部的考量中越来越有分量,给予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去年,老徐的儿子终于大学毕业,机械设计专业的他找工易如反掌,顺利就职于一家500强企业设计部门。可就在我回国前两天,老徐兴奋地告诉我,儿子要外派回中国了。这回,是轮到我诧异了,辛辛苦苦折腾了二十余年入籍德国的老徐难道就盼着儿子回国么?老徐告诉我,德国现在社会发展缓慢,阶层固化,年轻人机会少,不如回中国,提高快、机会多、待遇也丝毫不逊色,何乐而不为?我恍然大悟,其实良禽择木,自然规律而已。

  老徐、晓青、小徐,这三人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只有祖国繁荣强盛,才有谋求个人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得到了国际社会充分地肯定。这剧变的三十年,改变着老徐、晓青、小徐的命运,也改变着你我每一位中国人的命运。

  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美国梦,一个没有歧视和偏见、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梦想。我想说,我也有一个梦想,就是期待着祖国的真正强盛,社会制度的真正完善,公平正义的真正体现,让每位海外游子都以华人的身份感到真正的自豪,让国际社会和国际民众都能从心底接纳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

  我相信,有无数国人的勤奋努力,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很遥远!

   (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支部  唐素玫)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