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之一百一十四】医学梦的成长

【中国梦征文之一百一十四】医学梦的成长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自20134月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以来,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到近300篇投稿。其中,有的来自医护人员,有的来自教师学生,有的来自管理人员,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为实现美好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与行动。北医新闻网特开辟《我的中国梦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还将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以使北医师生对“中国梦”内涵的学习和探讨不断深入,敬请垂注

        梦想的发芽需要种子和土壤。

1

  2001年,10岁的我屏气凝神地看着电视。当一个头发灰白的老人宣布“Beijing,China”,我和爸爸一下子兴奋地欢呼雀跃,只因为听到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名字。

  2005年,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外公来我家做客,面对一桌菜肴老人赞不绝口,“咱们过上小康生活啦”,这在他们年轻时可是过年都没有的盛宴!

  2010年,我去上海世博会。在红艳艳的中国馆里对着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看出了神,气势磅礴的三面墙展厅“东方足迹”震撼的我内心久久难平。

  在亲身的感受中,被政治老师反复强调念着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由呆板的字眼,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2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排练《长达后我就成了你》的舞蹈,我痴痴地看着在排头领舞的漂亮老师,心想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园丁,虽然我还不曾领悟园丁的心灵之美甚于舞蹈。

  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给我订了《我们爱科学》、《小哥白尼》,买了厚厚的《百科全书》,我立志要当一个科学家,虽然当时还不懂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上高中之前,老外公因结肠癌去世,家人对着十字架再多的祷告依然没能挽回倔强的生命,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对疾病却束手无策,我在半悲痛、半迷惘间在高考志愿里填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

3

  我的梦不是一个作文题,不是一个炫耀词,而是真实横亘在我面前的现实,是与将来的命运、每一天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沉重话题。

  大一的时候,自己初来乍到,远离故土、独立生活、陌生的专业、眼花缭乱的大学生活,令我陷入了对梦的怀疑和恐慌——我的梦和中国梦相比,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难到学医只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分数,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因为谱写梦的人只有我一个,只要差之毫厘便会失之千里;而我的梦又是那么的轻飘飘,没有坚定的目标和美好的蓝图,没有众志成城地共同奋进,如同在汪洋漂流的小舟,迷失了方向……

4

  大二开始,学校安排了包括解剖课在内的医学基础课程,在这里,我又找到回了内心深处的梦。

  勇敢的北大女研究生李菲与淋巴癌顽强抗争数年后,病魔最终夺去了她傲然的生命,在离世前她做了一个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部。就这样,她终于回校了——只是,她不再是学生,而成为了医学生的大体老师。

  那本是一个平凡的解剖课,这一天是清明节,天空飘着细细的小雨。这天,我参加了“感恩无言良师——纪念大体老师”的仪式。沉痛而坚定的纪念词一下子刺痛了我——“当坚信生命的希望不会因死亡而停止时,他们做出了最高尚的选择。”李菲的父母也在现场,承受着撕心裂肺般创痛的二位老人在献花的过程中几欲哭倒在女儿的画像前面。在场的每位老师、同学都禁不住地抹眼角,我的眼泪汹涌而出……

  我为逝去的年轻生命而抑制不住地惋惜!生命如此可贵,因而也如此残忍,李菲这位抗癌天使绝不放弃生命直到最后一刻。生的意义对病人来说如此重大,自己肩负的不就是这么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吗?

  我为自己没有为学业精益求精而悔恨交集!学医的道路如此漫长,辛苦的岂止是我们,更多以己之躯铺路的无言良师,那些引领我们走入浩瀚知识海洋求知的老师们,那些对于我们胆怯、迟疑的目光给予理解和鼓励的患者们,大家都在努力为医学生的成长而努力着!而我却时常蹉跎了光阴、对知识不求甚解,辜负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从那时起,我越来越觉得大体老师身上的味道十分亲切,解剖书上的肌肉、血管、神经因有了大体老师的“现身说法”而变得栩栩如生。学医于我而言,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知识输入过程,我尝试着去体会医者传递生命和希望的使命:“当未来某一天,生命被我们挽救,病人得以痊愈之时,那是他们的精神完成由死到生的循环,那是我们牢记了他们的教导,始终不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5

  大三时,我有幸聆听了“和时间赛跑的人——陈敏华事迹报告会”。陈老师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在医学的国际舞台上,中国领舞的领域仍待开拓。而这位女强人就打破了国际上“射频消融只能治疗肿瘤直径小于3厘米肝癌”的定论,使直径6厘米的大肝癌微创治疗成为现实。她的拼命三郎精神使得她把1天当作2天、3天在用,在日本留学期间,她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她说:“33岁开始进入超声领域,53岁开始进入射频消融领域,时间紧迫啊,我没有办法不争分夺秒,没有办法不紧追快跑,我已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这样工作了。”

  无论医学科学如何发展,对于疑难病例和突破禁区治疗仍然需要勇气和技术,每治一例患者都如履薄冰。而面对像超声定位颅内CT未见的小肿瘤这样无前例的手术,陈老师知难而进、敢想敢拼,大量研究、反复设计,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医学禁区。陈老师孜孜不倦、勇攀高峰的精神阐释了大医精诚之“精”,其成就更领世界之先。

  陈老师为病人竭尽心力地奉献,为学生呕心沥血地付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患有心脏病,夜间最低心律只有27跳,心慌、头晕的病痛时常伴随,医生建议她装心脏起搏器,可在得知会影响射频治疗后,她果断放弃了,坚持吸氧后再手术治疗。“能够救治病人,少活几年也值”。这是何等的忘我和奉献啊!当被问到她奉献不止的动力源自何方,“医生的爱、责任、信仰,更要耐得住寂寞,心里想着祖国。”这就是一个医学科学家的答案。她以自身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诚”——诚心救人。

  陈老师的事迹点滴都闪着光辉,她的胆魄与行动、柔情与拼搏深深感染了我。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这是不够的。选择了医学,同时也选择了远离安逸恬淡的生活,选择了直面疑难杂症的敢作敢为。选择了医学,还选择了摒弃荣华富贵的物欲享受,拥抱大爱无疆的人生信念。医学梦,是用怒放的青春,换来对生命的承诺!

6

  大四,我进入北大医院开始见习和实习。我终于可以更近一步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了。

  在庄严的授白大衣仪式上,高年资医师用温暖的双手为我整理好衣领,这个神圣地殿堂朝我敞开了大门。从无菌观念到动物实验,从大课堂到走近病人床旁,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脑中的概念,又变成了鲜活真实的生命。在老师的耐心教授和师兄师姐手把手的带领下,我完成了许多个自豪的“第一次”。从问诊病人到尝试写完整的大病历,从成功扎血气、插胃管,到全副武装地洗手上台拉钩。我踏踏实实地学习着严谨的临床思维与娴熟的临床技能。

  医院的学习渠道如此之多、氛围如此之浓厚,如同在辽阔草原上我自由地驰骋、畅爽地呼吸。病人便是最好的老师,他的诉说教会我书本上和书本外的知识,他与病痛的斗争激励我“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院的大夫是我的榜样,更是引路人,他们对我的厚爱激励着我勇攀医学知识的高峰,他们的仁心仁术如镜子一般照亮我的心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学梦已然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我的医学梦便是中国梦。中国梦是医学梦的动力,医学梦是中国梦的实践。爱祖国,爱医学事业,爱患者,这是医者的信仰,我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今天做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明天成为一个“厚德尚道”的医者,将来为祖国的医学事业添砖加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9级 王益勤)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