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征文之一百零四】也说梦想

【中国梦征文之一百零四】也说梦想

  【编者按】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自20134月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以来,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到近300篇投稿。其中,有的来自医护人员,有的来自教师学生,有的来自管理人员,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及为实现美好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与行动。北医新闻网特开辟《我的中国梦征文》专栏,从众多稿件中择优摘编刊登,以飨读者。医学部党委宣传部还将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以使北医师生对“中国梦”内涵的学习和探讨不断深入,敬请垂注

        小的时候,我梦想拥有一架钢琴,小小的我穿着白色的公主裙坐在钢琴旁边,像电视机里播出的一样,奏出优美的音乐。

  大点儿,我的梦想是考大学,上研究生,让父母高兴,最好能上个外省市的大学,走出家乡看看外面的世界。

  再后来上了研究生,盼着毕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找一个真心贴心的男友。

  留校以后,拼命努力想做个好员工,希望能够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希望周遭的每个人都能喜欢我。

  结婚后希望和老公两人能多存点钱,好好孝敬父母,将来养育孩子。

  转回头来,看看过去的二十八年,每一步都有一个萦绕在心头的愿望。悲观也好,乐观也罢,恍恍惚惚走过了二十八年。从一个孩子如今也变成了人妻,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时光蹉跎。因而近来也常常在想,我到底追寻的是什么,何为我的梦想。每当此时,原以为是梦想的那些具象,钢琴、学历、工作、男友、认可、财富,似乎又都不完全符合这个称谓。因为从梦想的定义来看,应该是人内心里的一种极大渴望,得到满足后能够使人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持久的满足感。而获得这些具象所带来的快感,毕竟有限。如此拷问过后,“梦想”也愈发变得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了。

  也和朋友谈起困惑。她向我推荐了一个台湾人写的一本书,读后觉得的确有点意思。这本书大概是说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欲望,如果不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就会被这些需求和欲望掩盖内心真实的需要,而这种真实的需要是发自内在的平和、喜悦。那么 “内心的平和、喜悦”就是我们所追寻的梦想么?

  至少,当我拿着内心的平和和喜悦作标杆审视自己和周遭的时候,视线又逐渐清晰起来。我看到了自己彷徨地站在人生舞台的中央,情愿或者不情愿地同时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也意识到我不可能保证自己在每一个角色中的表现都平分秋色。即使在每个角色上都尽最大努力,但台下诸多观众对我的评价也无法完全一致——他们有他们的角度。

  歌词里说:“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就是这些许不愿褪去的幼稚,导致小心脏时不时来一点儿挣扎。越是挣扎,捆绑越紧,常常发现事与愿违。误解、指责、有意无意的谣言,种种嘈杂曾使我困惑。流过眼泪,才逐渐明白,不求世人皆能满意,但求自己问心无愧,便可获得内心的平和、喜悦。 于是给自己提出一个小小的信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个信条即是我当下的梦想。

  时下,“中国梦”是最热的话题之一,诚然在这个大多数人都遗忘了梦想的时代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唤醒民众的意识。然而以我这个年纪的阅历,若写国史家史,实难躲开下笔苍白;若论“北大梦”,我这个在北医才待了五年的小学生,也不太够资格讲;所以随意写一点儿自己的梦想,因为谈到个人梦想,人人皆有话可说,况且谈点儿个人梦想,未必没有一点儿意义。起码就我亲身经历,我充其量是北大师生当中最平凡不过的一个,没有超凡的聪明,也没有过人的才华,但这个梦想信条却能照亮我的目光所向,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获得内心的踏实舒适。比起日夜繁忙思忖、声东击西的精英,也未必没有一点儿长处。可见理想固然有高低之分,而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是人人可达。 若是每个人均以真善美为毕生追寻,世界大同的一天相信也不远了。

(医学部人事处 王丹)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