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军:好人、好大夫、好老师

马庆军:好人、好大夫、好老师

        在救治与被救之间,你一直微笑,在为人与为己之间,你始终忘我。英雄有伤痛,信念如剑,你就不会倒下。壮士不离去,希望如虹,仍然夏花灿烂—— “大爱无疆——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颁奖典礼马庆军颁奖词。

  2009421日晚,北京电视台演播厅,北京市卫生局与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爱无疆——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尽管肝癌侵蚀着他的肌体,一向淡泊名利、为人低调的马庆军尽管发着高烧,还是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现场,他要借此机会感谢人们给他这份荣誉。

  我是一名普通外科医生,做一个好大夫是我永远的心愿。我本无意于荣誉和光环,而今,我竟然被选中。我非常感谢社会和同行们的认可。此时,我想到的是,生命是有限的,工作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医生,永远负有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责任!

  这是他留给现场、留给社会的心里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马庆军就是这样一个人。

  2010721日上午10时,北京,八宝山告别室。党旗覆盖,鲜花簇拥,花圈环绕,挽联垂挂,700多人前来为他送行。

  2010717日凌晨145分,生命之钟停止了,马庆军走完了他56年的坎坷人生。永远离开了他的听诊器,手术刀;离开了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岗位;离开了他心系的患者;离开了深爱他的亲人。

  马庆军,195412月生于山东临朐;1973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毕业于山东潍坊医学院后分配至临朐县医院;1988年山东医科大学硕士毕业;1990年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骨科专家党耕町教授;1993年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后一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历任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医师、主医师,骨科副主任,2001年晋升为教授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第二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光荣称号。

     好人,马庆军

  好人,坏人。这是国人最简单、最质朴的一种对人的评价,而这好与坏的内涵却包含了许多。这看似简单的好与坏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简单的一事一物的结论,是人面对社会的写照,是人性的积累,真善美,假丑恶。

  好人,做人的好品质。真诚,善良,正直,爱心,良知,责任……能够被人众口一词地称为好人的人不多。

  熟悉马庆军的人不论是领导、同事、学生,还是患者,都会用好人作为对他的第一评价。

  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农夫,教过小学。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马庆军,大山赋予了他坚强的性格,质朴的心灵,仁爱的精神,宽厚的胸怀,不屈的意志。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他从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到博士生导师,成为著名的骨科专家。感恩是他生命中的一种永恒情结。对祖国、对职业,他一腔挚爱;对导师、对同事,他谦和尊重;对乡亲、对亲人,他满怀深情。

  他把这种爱播撒给社会,播撒给医院,播撒给家乡。患者喜爱他,同事敬重他,学生爱戴他,故乡感激他。

  他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从不张扬。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西圈村是马庆军的故乡,上学、工作,迁居,尽管那里已没有家人,而故乡情却无法割舍,穷乡亲是他心头的牵挂。

  20061128日,是西圈村大喜的日子,这一天成为西圈村的历史记忆,成为西圈村乡亲的永久记忆。祖辈盼望的一座跨河中桥、一条硬化道路终于在这一天竣工通行了,从此彻底改变了当地村民行路难的历史。在举村雀跃、同喜共贺的时刻,村里人念记着各级政府的支持;念记着马庆军兄弟在这项爱心工程翻身工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西圈是潍坊市唯一贫困县的贫困村。乡村坐落在一个比周围低矮10多米的洼地里,三面被两条季节河环绕阻隔,惟独一面有条土路,却又和去乡镇、县城的方向相背。一直到新桥新路辟通之前,这里祖祖辈辈的村民出行就是先过河床后爬高坡。一到汛期,便不得不反向绕行,本来2里地的路,却得绕着走出8里。尽管村内有丰富的林业、果业、矿产等资源,发展潜力很大,而这样的路况不仅使村民生活生产极为不便,也严重地阻碍村民发展致富,同时也使邻村的发展受到钳制。

  2005年初,马庆军和弟弟马庆珏得知家乡建桥修路的消息,他们倾注了极高热情,向家乡捐出12600元,并积极帮助策划联络,筹集资金。他们的行动感召和带动了村民,全村240户仍处于温饱和贫困生活的村民,也量各所能,纷纷倾囊。工程进行中,马庆军得知除捐资和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外,仍有50多万元缺口,又找来弟弟商量,一定要帮助村民建成这座桥和这条路。委托弟弟多方联系。最终,他们从多个渠道共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保证了家乡造桥修路艰巨工程的最终完成。

  如今,冶源镇西圈村和邻村的村民已经走在了这崭新的桥和路上,体会和享受着它的便利,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和幸福。行路难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这也将对当地的发展致富产生促进作用。马庆军及兄弟的这一善举在当地成为佳话。

  除了乡亲和几个当事人,马庆军生前几乎再没人知道他为家乡造福的事迹。

  如今,马庆军带着对家乡的爱,对相亲的情走了。他在天堂遥祝家乡父老尽快走向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

  那座桥,那条路,世代生活在那里的父老相亲,永远记住了他们的亲人——马庆军。

      好大夫,马庆军

  2008109日及日后的许多天里,北医三院及医学部都在传递着一条信息:三院骨科马大夫倒在了手术台上……

  造化弄人。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马大夫质朴的形象,我们为他的病倒难过,更为他的职业精神感动。

  在场的大夫讲述了当时的一幕:

  2008109日上午,一台高难度颈椎手术已近尾声。此时护士突然发现主刀的马庆军副主任脸色苍白,额头冒汗,身体摇摇欲倒。快保护好切口……”职业的习惯,倒下的瞬间马庆军没忘提醒周围的同事。

  医护人员迅速将他扶到手术室外急救,一阵急促咳嗽和剧烈呕吐后,渐渐醒来的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休息一下就好。手术还没做完,还差一个内固定的钉子没固定好。

  此时,心电监护结果显示马大夫血压偏低且不断下降、血氧饱和度偏低、心率快。B超显示肝上有血管瘤,腹腔内有液体,提示有腹部出血的可能性,需要立刻手术。等不及通知家属签字,闻讯赶来的骨科主任刘忠军果断决定,立刻手术。

  打开腹腔,医生们倒吸一口凉气:肝部一恶性肿瘤破裂导致大量出血,腹腔内出血量高达2000毫升。病理结果证实了医生们的判断:中分化肝癌。

  接受了左半肝、右半肝部分切除后,马大夫脱离险境。提起此事同事们感到后怕:如果不是晕倒在抢救设备齐全的手术室,不是手术室恰恰有一台B超机用后还没挪走,不是果断决定手术,肝部肿瘤突然破裂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马庆军,是一个不善表露自己的人。即使面对他的亲人。

  张爱民是马庆军的同乡,大学同学,1979年,他们走在一起,相濡以沫30年。有一件事张大夫也记了30年。结婚时,马庆军原本40多块钱的工资条上欠款两个字让她百思不解,一再追问下,马庆军才说,科里有个住院的病人,是农民,交不起67块钱医药费无法出院,就替他还了,因为一个月工资不够,所以打了个欠条,在下月工资里扣除。就这样,与夫人结婚时,马庆军背着饥荒。面对丈夫的举动,从不解到温暖。一个怀有古道热肠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值得爱的人。

  在人们的意识和日常生活的表达中,提起农民,很难与职业连到一起,而更多想到的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模式或心理结构。对这个勤劳质朴、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群体,人们尊重不够,人文关怀不够。

  在马庆军30年的医学生涯里,他对农民的热忱帮助发自内心,甚至是忘我。张爱民大夫含着眼泪回忆自己亲历的丈夫生前不为人知的点滴。其中的一些事情,连他们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听到。

  几年前的一天上午,听到有人敲门,张大夫打开门,一位农村妇女扑通跪在门口,手拿着几张X光片,哭着说:我丈夫得了很重的骨病,当地治不了,有人让我到北京找一个叫马庆军的大夫。我打听了很久,才找到您家。救救我们吧!

  回到家后的马庆军看了片子,立即给病人联系床位住院,并亲自为患者实施了手术。这一年的秋天,这位农村妇女又敲开马庆军的家门跪下,不同的是,昔日的哭声换成了脸上的笑容,X光片换成了一篮鸡蛋,还有小米和绿豆。她说她一定要上门来代表全家人向马大夫表达谢意。

  马庆军的家经常被当作诊室,家里的沙发,成了病人的诊床。农村患者找上门来,马庆军就让他们坐在或卧在沙发上接受望触扣听。夫人想找个单子把沙发蒙起来以免弄脏,马庆军不答应,说这么做让病人看了心里不舒服,勤洗洗就好了。马大夫给他们查体时,常主动帮病人脱下袜子,难免臭气熏人,旁边的病人家属都皱眉头,但他毫不在意。

  2008年,留在马庆军亲人记忆中的事情注定刻骨铭心。

  马庆军夫人都是山东人,每次假期回去探亲,等于把马庆军的门诊又搬到了山东。双方父母家相隔七八十里,两边找他看病的人从村口排到了村尾。马庆军深知乡亲们看病不容易,从早一直看到晚,忙得几乎没有和亲人说话的时间。有年春节回山东赶上下大雪,得知有个病人下不来床,没法来找他看病,马庆军就冒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很远的路登门出诊。

  2008年春节,女儿结婚,全家回山东。车开到半路,马庆军接了滨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打来的电话,说有个病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瘫痪了,这个疑难手术他们做不了,不知教授能否路过滨州市帮个忙。马庆军二话没说,到滨州市就把全家搁在路旁,一个人赶去了医院,一去就是一天!天气太冷,夫人和孩子无处可去,只好躲进商场取暖。终于把他等回来,而这时的马庆军却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开不了车,只好由女儿这个新娘子驾车继续赶路。因为女儿路不熟,绕来绕去才找到高速公路入口。

  2008年国庆节,大学毕业同学相约在山东搞30年同学会,20年的同学会马庆军因在美国学习,没能参加。这次他答应一定参加。930日,马庆军夫妇回到山东,当晚就接到一个临沂来的电话,有个民工,工伤,很严重,请马庆军去会诊。夫人说,明天就是同学会,大家好不容易才凑在一起,你就别去临沂了。马庆军没有说话。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不见他的踪影,出门一看,车也不在了。一问才知,早上不到5点,他就走了。大概10点左右,马庆军来了电话,说已经到了临沂,马上准备给那个民工做手术。无奈,夫人赶紧给同学打电话说明情况。同学会的时间改到了102日。

  在给这位民工做手术时马庆军扭伤了腰,他带着腰封去参加同学聚会。谁知刚到宾馆门口,一长串的病人早已在那里等他,全是老百姓。不知是谁透露马庆军夫妇要来这里。看到此景,马庆军把病人让进大堂里,逐一给他们检查。有个病人看病后说没钱去北京手术。马庆军立刻联系当地医院,105日就为这位患者做了手术。106日马庆军夫妇返回北京。

  夫人心疼地对丈夫说:你活得太累了!马庆军回答:我们是医生,病人需要你,就是对你最大的信任!

  2008109日,马庆军倒下,同事们把他从死亡的边缘奋力拉回。

  马庆军与死神擦肩而过。

  积劳成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治病救人无数的马庆军躺在了病床上,见到科里同事他首先问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那天那个病人怎么样了?。得知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也很好,笑容浮现在他苍白的脸上。

  肝癌破裂。作为医生,他对自己的病情有客观的判断。他希望也坚信这一次不会就这么躺倒。他还会再站立起来,科室的工作,他的病人,他的学生……召唤着他。他积极地配合治疗。

  3个多月的治疗是马庆军最难熬的日子。介入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等,马庆军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强烈的药物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发大量脱落甚至是双下肢脓肿起泡,他咬紧牙关从容面对。

  躺在床上不能工作对于视工作为生命的马庆军跟宣判了死刑无异。他惦记着他的病人,经常联系其他医生为他住院前治疗过的病人安排复查或后续治疗。

  术后3个月,病情刚刚稳定,他脱掉病号服,又像往常一样早晨7点钟就到了医院,穿上久违了的白大衣,回到骨科参加查房,或查阅文献书籍。

  术后4个多月,他又回到了他心爱的手术台上,开始给病人手术。

  他真的痊愈了吗?

  马庆军深知病魔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将他击倒,他必须与时间赛跑。

  从2008109日的第一次倒下,到2010717日烛光熄灭。生命延长的647天里,马庆军竭尽全力,争分夺秒,作着最后冲刺。

  2010年春节后,三院骨科决定启动一项重大项目,进行《脊柱外科学》的翻译,全科的医生分担翻译工作,马庆军担当起总校对任务,这是一项工作量大、难度高的艰巨任务;他的5个博士研究生准备申请毕业答辩;因临近期末,他承担着大量的外校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工作;国内兄弟院校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遴选材料的评阅工作;基金委的一些评审工作;还多次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提供义诊……

    好老师,马庆军

  师者如父。学生这样形容自己的导师。他们在马庆军老师身上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严谨治学的态度,更感受到老师的人格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马庆军热爱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科研教学模式、方法。他思考并尝试利用科研育人的教学理念,为骨科科研教学设计一个新的科研教育平台。借助自己承担的教改和科研课题,经过多年的设计、研究、实践和修改,建立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和探究动机、以学生为主的骨科科研教学体制,开设了学生论坛、科研讨论会。在科研讨论会上,他用DV录下学生们发言的精彩瞬间,鼓励、褒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悉心的指导。这种方式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认为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会了问与答和利用质疑的科学思维。一些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5个第一”——第一次查文献、第一次阅读英文文献、第一次做PowerPoint、第一次做报告和第一次录像。这种科研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他指导过的研究生在相关医疗领域做出了贡献。

  20105月,是马庆军5个博士研究生申请毕业答辩的时候。而此时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咳嗽、腹痛、腹水增多、恶心、肝功能异常等症状都已出现。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他不顾身体的劳累,每天清晨四点多就起床批改论文,每一个专业名词、每一句研究描述都亲自修改推敲,他对学生论文的修改,精确到标点符号、每张图表的注释、大小写字母等,直到他觉得满意为止。为了让学生掌握翔实的资料,他把多年手抄的所有肿瘤病人的资料拿给学生,足足5厘米厚的A4纸,详细地记录着每个病人的姓名、病案号、诊断、手术、病理等等详细资料……

  学生们被老师治学严谨的精神所折服,不忍心老来找他。他就主动给学生打电话,除了经常发短信询问论文进度外,还经常把学生他叫到家中当面进行论文指导,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答辩前几天,学生一起到家里找老师,他正在输液,见学生来,忍着疼痛用胳膊撑住身体坐起来,用带着输液管的右手给每一位学生的文件签字。学生们答辩的那几天,马庆军站立时腹部已明显膨隆,早该住院治疗的他坚持参加完了所有学生的答辩,一坐就是一整天。答辩间歇,他招呼几个学生说话时,经常止不住地咳嗽,而在答辩会上,他从来没有咳嗽过一声!他以超强的意志力克制着,忍受着。

  答辩结束了,他的学生都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一刻他才放下心来。他的病情却进一步恶化。

  同学们事后听师母说,多次相劝,老师坚决不去复查,他跟师母说,他们毕业了,应该也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他一定要看到他们通过答辩,毕业。他知道,去复查恐怕很难再走出来,不能耽误了学生毕业答辩。

  医生们说,马主任是最愿意教我们知识、最有耐心的人;护士们说,马大夫是最好说话的人;患者们说,辗转各个医院,马大夫是最关心我们的人。进入医院以后,马庆军的学生从平日病房的点点滴滴中,从医生、护士、患者的言谈中,开始了解自己的导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追忆老师,学生们感受到他的大爱。

  作为导师,老师不仅从专业方面教导了我们,教会了我们脚踏实地地去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他用行动教导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意义的人;他用行动教导我们如何去做一名医生,做一名能让患者性命相托的医生。我们有幸,能有马老师作为我们的导师,这是我们以后从医生涯上的指路灯,让我们不会迷途。

  我们作为老师的学生,将以他为榜样,以毕生之精力钻研医学,为患者服务,为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为成为马老师的学生而自豪。

  马庆军,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生与死是人生一个时间段,或长或短,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长短,不在于头顶多少花环。有些人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他的活与他人与社会扯不上太大关系,长短是他自己的事情;有些人活的时间越长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越大……

  马庆军的生命是短暂的,他本可以为社会做得更多,为病人做得更多。

  马庆军的生命是短暂的,这短暂的生命发出了璀璨光芒,照亮和温暖了他人的心。

  20105月,被马庆军的亲人们称为黑色五月。马庆军的生命进入倒计时。

  527-30日,马庆军受邀参加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新疆少数民族医务工作者举办的培训——2010年度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骨科医师高研班。临近开班的时候,他已经出现腹水将近一个月了,双下肢严重水肿。家人恳求,导师劝阻,都没能拦住他:答应了的事情,又是对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有意义的事情,我一定要去!

  党耕町,国内外著名骨科专家,马庆军的恩师。劝阻不成功,作为受邀专家,他陪弟子一同赶赴新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位70多岁的长者不时擦拭眼泪,对自己没能阻止重病的弟子而深深自责。而身体虚弱因腹水坐着都困难的马庆军同行时却笑着安慰导师,觉得能有机会完成这项任务,为西部的专业人才培养做点事情,是他最感欣慰和荣幸的。

  讲台前,消瘦而虚弱的马庆军依然像平时那样站着讲课,而他的双手则用力地支撑着讲台,就这样,上完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课。也从此结束了他的医学生涯。这一课,他把知识、经验留给了西部,留在了新疆学员的心中。

  从新疆返京的第二天,马庆军住进医院。这一次他真的倒下了。

  病重期间,马庆军交代家属几件事。

  他嘱咐家人,他去世后,遗体旁一定要放上一件白大衣和一个听诊器。他要带着对这份职业深深的热爱去另一个世界。

  他嘱咐家人,一定要代表他向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向他医治过的所有患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因为,通过他们,他体验了职业的责任感,收获了病人痊愈后给医生带来的欢乐!

  他留给孩子们的临终遗言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他还渴望说说小外孙的事,他已经买好了画笔等有了空闲教他写字画画;他还想再给家人弹奏几首乐曲,教教他们乐谱……已经没有时间和气力了。

  生命之幕将落,马庆军放心不下的是《脊柱外科学》的翻译工作。呼吸困难,他让女婿拿来本子,写了这样一段话:家中坐式计算机屏幕处4gU盘一个,交教授,很对不起,没有完成书的校对任务。不过U盘上已把校对和未校对的分开了。xxxxxx没有交来翻译章件。另外,xxxx交来的是只读,我打不开。落款时间是2010623720分。

  临终前,马庆军又向抢救他的大夫们重复了这句话:在我电脑旁边的光盘中是给党大夫的书稿,一定要给到他!对不起,我没有完成,抱歉!之后,再也没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语。

  作为北京大学临床医院的专家,马庆军在治病救人、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上倾其一生为推动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尊重。也为北京大学、为北医三院赢得了荣誉。

  多年来,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参与了卫生部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颈椎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研究等重大课题,参与了国家“985”攻关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清晰的科研思路、鲜明的学术观点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备受学界同道推崇。完成有建树的文章数十篇。这对于一个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是非常不易的。

  2008年北医三院骨科作为全国第一个临床科室被教育部授予创新团队的光荣称号,在骨科主管科研、教学的副主任马庆军为之作出了贡献。

  生死考验人性。

  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是马庆军欣赏的人物,他最喜欢其中的一句台词: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马庆军的人生态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马庆军喜欢唱这首歌,浑厚的男中音。马庆军唱出的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面对人生,马庆军的豁达与淡定感染着同事和学生。

  面对疾病,他没有消沉,他抗争过,努力过,也忍受巨大痛苦配合完成栓塞、化疗等各种治疗。但当医学没有回天之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他显示出了最豁达的胸怀:不要再做没有意义的治疗,自然规律不能违背人生不过像坐汽车一样,我只是先到站要下车了。这是马大夫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留给我们的话语,这就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待生命的科学态度!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刘忠军说,这就是马大夫!我们的好同仁、好兄长走了。骨科事业因为他的过早离去蒙受了巨大损失。然而,他在临行前给我们留下了做事、做人和对待生命的启迪,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2010721日,八宝山告别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默默地伫立在马庆军遗体前,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几度哽咽。不久,他以一篇《马庆军大夫的精神不朽》的文章,追忆了与马大夫20年的神交,表达了个人对马大夫的敬佩,号召医务工作者学习马庆军的精神。他写到:把为人类服务作为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唯一途径,把为别人献出爱心作为自己的幸福,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活着的精神支柱。马大夫是这样去做的,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从容相对,并闪耀出人性的光芒。所以他的生命是崇高的,他的人生是美丽的,他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好人,好大夫,好老师,集中在马庆军的身上三者之间是一体的,统一的,不可分割。

马庆军大夫,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宣传部 傅冬红)

(致谢:马庆军夫人张爱民、女婿罗昊、弟弟马庆钰;北医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