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构建了以“5+3”为主体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的制度基础;主动服务行业需求,适时动态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加强了社会反响强烈、行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的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创新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了4万名定向本科医学生,探索了基层卫生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加强,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夯实了人才基础。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奋斗目标,作出了战略部署。面向新时代,医学教育要抓住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要有新作为,实现新发展。一要紧紧抓住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机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已成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学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发展领域更加广阔、质量提升更加紧迫;二要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必将推动医学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势必对医学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医学教育必须“迅跑”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三要紧紧抓住医教协同发展医学教育事业的重大机遇。医教协同是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共同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共同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共同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改革部署。可以说,当下是医教协同最好的时期。医学院校要在这新的医教协同背景下,在实施层面更加紧密医教协同,迈出协同发展的新步伐;四要紧紧抓住医学在学科发展中地位作用显著提升的重大机遇。医学最具前沿性,蕴含着多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已经进入大学科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医学教育是高水平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医学教育必须加快建设和发展,发挥好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重要作用。总之,医学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些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在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第一,抢抓机遇,主动服务。服务决定地位,服务决定发展。各级各类医学院校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做到谋划发展与服务主战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更加紧密,社会服务与医改需要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部属高校要积极承担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的责任,努力扩大医学招生规模,增加优质生源供给;要主动服务公立医院改革,发挥好高校附属医院在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要主动服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努力建成区域医学中心;要主动服务基层卫生健康需要,多种途径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增强老百姓享有优质医疗资源的获得感。
第二,优先发展,重点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医学教育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成本高、周期长。各高校要对医学教育优先发展、重点支持、大力倾斜。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强对医学学科和医学教育的重点支持,着力加强现有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着力加强医学交叉学科建设,着力加强基础与临床医学转化平台建设。要加强对高校附属医院的建设和支持。没有高水平的附属医院就没有高水平的医学教育。附属医院是“5+3”标准化规范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把附属医院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支持指导,加快建设,努力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培示范基地、国家临床教学示范中心和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第三,狠抓质量,提升水平。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医学教育要抓医德、抓能力、抓师资、抓评价。一要坚持德育为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在基础、临床等各个教学环节。各高校都要认真组织、深度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和医德教育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关爱患者、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职业操守,为学生成长为德医兼备的好医生打下坚实基础。二要坚持能力为重。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更新教学设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解决未来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坚持教师为要。特别强调把师德师风、医德医风作为评价医学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在立德树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要切实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引导和激励临床教师热爱教学、潜心教学。四要坚持评价为基。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多维度评价医学教育质量的客观标准。医学院校都要重视这些标准,比如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专业认证、临床技能竞赛等通过率、获奖率等,要参考这些客观标准不断提升培养质量。
第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已近20年。总体看,各方面对合并的意义和作用不断形成共识,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进入成熟期。每所学校都要从各自办学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找到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新的前进坐标和发展方向,在学校内部改革和外部改革两个方面协同发力。一是内部改革重在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大学要认真总结经验,更加准确的把握医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实化、完善医学院部职能,加强医学院部对医学教育的统筹协调,保障医学教育整体性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医学学科跨越式发展。二是外部改革重在优质资源汇聚。要通过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广泛争取各方面优质资源。改革就是要破除现有的体制机制障碍,“水路不通走旱路,旱路不通另找路”,创造条件,争取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国内外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对医学教育的支持,实现新发展。去年,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后,一批大学从学校实际出发,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创造了新模式,取得了新进展。教育部会同国家卫健委在开展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实施新一轮部委省共建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建设一批标杆院校,加大支持力度,发挥这些院校在医教研等方面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更需要医学教育界形成合力。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的成立,为共同研究、共同谋划、共同交流、共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大平台,这是医学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
发展中心要高站位。这个中心是全国的医学教育中心,既要为全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也要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两部门的医学教育宏观管理服务。因此,中心要为国家的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贡献、发挥作用。
发展中心要聚重点。突出问题导向,着力重大问题解决。通过研究咨询、教育培训、质量评价、信息服务、专家组织等重要方式助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发展中心要广辐射。广泛汇聚全国的医学教育力量、资源和信息,研究撰写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白皮书,及时将各地各校的改革实践成果推广应用,每年举办医学教育年度会议,成为交流推动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要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医学教育界要共同努力,再出发,再创业,开拓创新,推动医学教育实现新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编)
编辑: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