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村:医学教育 回归精英教育之路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为了应对这样的新情况,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党和国家将全民深化改革作为战略布局的重大组成部分。而基于客观规律的理性回归也是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回归未必是守旧

  解放思想是一个破除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求新求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代表着一种思想解放,但这并不是全部。在多元化的今天,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是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理性回归也是一种思想解放,有时这种选择难度更大。我们要冲破这种禁锢,承认解放思想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扬弃,而不是一种割裂。

  就拿现代医学教育来说,在我国医学教育初创的年代,虽然办学规模不大,但入学学生见识广、视野宽,起点高,个个被视为“天之骄子”,学生也因此更具自信,回报了很高的成才几率。

  但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全国160 多所医学院校的临床本科医学毕业生首次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为61%。其中,院校通过率最高的可达95%,最低仅为11%,年招收临床医学本科生在1000人以上学校的通过率,一般会低于全国平均通过率。这表明目前我国很多一流院校因为其招生规模都有严格控制,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而一些本来能力就有限的非一流医学院校却在不断扩招,忽视临床实践,已经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医学生入口不断扩大,而培养过程缺乏基于医学教育规律到监督评估到直接结果就是出现不合格医生,带来了毕业后再教育、医患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医学教育需要回归精英教育之路,要创新发展的是医学院校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督学制度,对培养能力强的医学院校要更多支持,对教学质量低下的院校要“黄牌警告”,甚至“红牌罚下”,避免由于招生规模不同而导致的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避免以急需为借口来牺牲教育质量,这才能杜绝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

  由此来看,理性回归并不是守旧,而是一种科学的改革创新。

  回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理性回归很多时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由于具备纯洁、善良、富有爱心、救死扶伤的品格,医护人员常被人们美称为“ 白衣天使”,天使要想飞起来,需要两个翅膀,一个是能力水平、专业技术,另一个是人文精神,而我们现在两只翅膀都不够强,特别是人文精神。

  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医务人员德行的要求也更高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回归,要让德才兼备的人才真正得到重用,这也是讲正气、树新风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医学教育要在医学生心中重新埋下一颗理念的种子:一个有才干的人,也要有思想、有道德,科研做得好,但是德行不够、学术造假那也不行,就没有发展的路径。

  2016 年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因此,北京大学医学部提出“立师德、树学人”的理念:立师德与树学人二者密不可分,老师树立德行、率先垂范,学生才能成人成才,而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老师,学生成人成才,将来才能有师德。一所负责任的医学院校,不光要“育苗”,还要“植树”,只有让学生“历经风雨”,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只有建立优秀人才的筛选机制,更科学地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能提高医学人才的成才率。

  回归也需要引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就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周而复始地在做着轮回,包括解决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矛盾所运用的办法。因此,理性回归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此时,就特别需要有人引领,需要那些对创新发展有着高度敏感和主动担当的人,及时调整思想,提出理念和方法,以点带面地发挥出样板、标杆、旗手的作用。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珍惜向学生讲授的机会,恨不能倾其所有,将掌握的本领都教给学生。而学生们也非常珍惜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具有“天之骄子”的自豪感,那种如饥似渴地学习热情和刻苦劲儿,让人难忘。如今,在很多医学院校,教师对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医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包括院校提供的教学条件却有所降低。很多医学院校将教学楼改成研究室,教学面积被大大压缩,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医学人才培养遇到阻碍,而最终,科研也受到了不良影响。

  北京大学医学部作为国家医学教育的排头兵、领头雁,必须有更清醒的认识,尽早采取行动,做回归的引领者:从自身做起,转变理念,回归到科研和教学相互平衡的状态中,一方面,科研要突出长板,带动短板,扩大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教学要在资源、投入等方面补短板,为医学发展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成果不一定要高大上,但要有标志性的作用。

  回归不是故步自封

  理性回归要打破僵化的观念束缚,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发挥我们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智慧和策略与社会沟通,使国家、社会、媒体更易接受我们的观点和建议,这比一味地抱怨、有意无意地激化矛盾要有效得多。

  2016 年8 月23 日,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2016 年北大暑期战略研讨会上,提出要把北大建设成为一所“伟大的学校”。北大曾经“伟大”,在二十世纪,北京大学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创建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担当和贡献。

  而在新的百年,北大需要更多关注的是人。医学、生命科学、健康等与“人”密切相关的学科将成为新的焦点,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是高等院校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发展的阵地和方向,而这也是北京大学继续“ 伟大”的重要方向—— 贡献健康中国和健康世界。

  回归要有守正精神

  既然是尊重规律的理性回归,就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了就不能回头。

  我国医学教育学制多年来经历过数次变化,这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对于医学教育的观念一直没有固化,不得不在学制上找办法,但是未必能带来期望的效应,因为这不仅给学生的培养带来了困惑,还容易引起社会对医学学科门类不成熟、医学人思想不稳定的误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 多次强调“定力”, 面对变化、矛盾和挑战, 必须保持应有的信念、品质、胸襟、意志、毅力、睿智, 才能做到“临大事而不乱”, 避免随波逐流。

  因此,我们要守正,要有定力,在尊重规律、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正道,确定标准,就要立住根本,坚持不懈,坚守“厚德尚道”和“水准原点”,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避免因为盲目创新而走弯路,这样才能让大家一步步感觉到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当然,对于坚守规律和正道的医学院校,国家政策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维护公平公道。对于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医学院校,对坚持培养稀缺人才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必须要有所转变,避免各种资源向规模型机构倾斜,不能让不守规矩、不走正道的人“活得更好”,而让那些守规矩、走正道的人反而失去了帮助,避免把钱花在最不需要投入的地方,要更多的雪中送炭,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足够好的环境和条件。

(来源:中国卫生)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