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从服务特殊人群到走向大众——写在北大运动医学研究所六十周年之际
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一张近60年前的报纸,让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运医所)所长敖英芳兴奋不已——1959年7月15日,光明日报刊发报道《我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详细记录了该研究所成立之初的目标、任务以及发展方向。
“这是我们看到关于北大运动医学研究所最早的报道,非常有价值。”敖英芳说,几乎与这篇报道同龄,运医所今年也迎来了60岁生日。“现在,大家愈发重视健康,运动健身几乎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
“运动员从这儿出去还能再获冠军”
1959年,为了给国家体育与健康事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后盾,运医所应运而生,开始主要为我国竞技体育保驾护航,为专业运动员以及舞蹈、京剧、杂技等特殊职业人群提供服务。
我国一大批著名运动员从中受益。
著名排球运动员、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说:“我们扣下的每一球,都有运动医学人的一份功劳。”
奥运冠军李小双介绍,1985年到1995年,哥哥李大双在运医所动过三次手术,在第二次手术后重返赛场,并拿到了世界冠军。而自己在1997年也接受了运医所的治疗。
其实,由于常年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很多运动员在还没有接受世界大赛考验前,就会遇到各种伤病困扰。快速有效的医治,成为这些运动员实现梦想的关键。
2009年,刚刚在女排国家队崭露头角的惠若琪,因救球两次肩关节脱臼,一度认为自己无法恢复到满意的竞技状态。现在,她还能想起当时中国运动医学奠基人、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创始人曲绵域为自己会诊的场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举着X光片,一点一点地找病灶,我印象非常深刻。”
“手术结束后,运医所副所长崔国庆评价说,这次手术挺漂亮。当时我不懂‘漂亮’为什么能和医学手术联系起来,后来才明白,医生每一次缝合都力求细节完美,这样才能更好地延长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惠若琪说。
这几天,没能回国参加60周年所庆活动,成为运医所副所长王健全的“小遗憾”,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为雅加达亚运会上的运动员提供服务。“8月25日,我国滑翔伞运动员王建伟从10米多的高处落下,左侧下身着地,被直升机送到当地医院。我们连夜确诊为开放性骨折,并将队员安全送回国内,最后选择在经停站广州进行手术。现在看来,这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妥善地解决了这一严重创伤案例。”
“运动员从这儿出去还能再获冠军。”敖英芳说。来自运医所的数据显示,自1959年以来,研究所服务运动员、教练员达1.5万人次/年,近年来因重大运动伤病在所接受住院手术治疗的专业运动员约300人次/年,其中获得国际及全国重大赛事比赛冠军的高水平运动员约50~60人次/年。
“从运动员延伸到普通人”
作为我国最早的运动医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走过的60年,也是中国运动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后,我国运动医学研究所也开始转型,将提供给运动员的高精尖、优质的医疗服务扩展至老百姓。
在敖英芳看来,20世纪80年代引进关节镜,开展膝关节关节镜微创手术,是运医所也是我国运动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节点。经过20多年的探索,关节镜微创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疾病诊治手段,关节镜由单一应用于膝关节发展到治疗肩、肘、腕、髋、踝、距下及其他小关节的运动损伤,从单纯诊断发展到可以应用关节镜治疗各种复杂性运动伤病。“目前,运医所的关节镜微创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代表运动医学水平的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已达到每年2000余例,居全国首位。”运医所医生田得祥介绍。“技术进步最终惠及更多人,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运动和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运动医学的概念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展,从体育事业延伸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从运动员延伸到普通人。”敖英芳告诉记者。
从最初的5张病房床位,到2018年的101个病房床位,从只接收专业运动员到12万余人次的年门诊量、7200余例的年手术量,而平均住院日仅为3.76天,现在,为更多人提供医疗服务,成为运医所的主要使命之一。对此,敖英芳信心满满:“2017年,北大运医所共做了7230例手术,其中只有300多例是给运动员做的,其余都是普通人。这个手术数量,是任何一家国外医院都望尘莫及的。”
培养源源不断的运动医学人才,也是被誉为“全国运动医学的摇篮”的运医所职责所在。新世纪以来,运医所已创建包括运动内科、运动外科、运动营养和专科康复四个方向的支柱学科,建立了完善的运动医学体系,也为我国运动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专科人才。目前,运医所拥有全国运动医学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学科,还负责为全国代培基层医生与学科带头人,建设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关节镜培训中心。
临床水平高,整体水平仍有差距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群众健身、锻炼的热情高涨,运动医学日益受到重视。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
巨大的需求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敖英芳看来,我国运动医学如今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运动医学临床水平较高,但运动医学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比如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仪器设备等”。
李小双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国内的手术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但术后配套的恢复治疗和训练仍然与国际一流水平有差距。“更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运动医学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培训基地。我国运动医学机构和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一级,地市级和基层几乎没有。事实上,如果从事运动医学的医生不能接受良好的专科培训,就无法继续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难以更好满足百姓的就医需求。”
“还要加强基础和转化研究,这是我们的相对弱项。”敖英芳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强运动医学学科建设和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今后,我们要做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更好地总结运动医学的临床研究经验,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加强国际交流。当然,运动是个性化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运动,都有不同的易受伤处,如何给每个人提供合适的运动处方,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研究课题。”
另外,加强科普宣传也是重中之重。“如何更科学地开展各种运动,防止运动损伤?受伤后怎样找专科医生看病?治疗后怎么做康复?很多人都不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科普教育。”运医所医生杨渝平指出,医生应利用线上和线下不同平台给大众作科普,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老百姓预防运动损伤,服务全民健康。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