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眼科学与眼科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李凤鸣教授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新中国眼科学与眼科病理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突出贡献专家、眼科首任主任李凤鸣教授,因病于2019年3月23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

  

  记者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了解到,李凤鸣教授1941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眼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她于194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眼科研究所留学,并获得伦敦眼内科、眼外科专科学位。1950年初,她回到中国,被聘为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教授、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教授、科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她还曾担任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客座教授。

  

    

  据了解,李凤鸣教授一生致力于眼科临床、眼科病理、胚胎学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她致力于农村防盲治盲工作,为北京郊区40万农民防治沙眼做出了贡献。之后,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职业性眼病成为主要课题,她又对我国13个省、市有关厂矿的化学、物理因素所致职业性眼病,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及毒理学研究,对TNT中毒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微波对眼部损伤及眼部化学烧伤、二硫化碳中毒等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发表了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研制了眼职业病诊断及防治标准,被国家标准局审定为国家标准并颁布实施。她还协助创建了中华眼科学会职业眼病与眼外伤学术委员会及《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TNT中毒白内障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优秀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凤鸣教授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余名。在中国科学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下,对视网膜色素上皮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三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次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并获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国际学术奖。专著有《眼的胚胎学》《眼的先天畸形》。

      

  李凤鸣教授还曾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1992年获美国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1993年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世界名人称号。她为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荣获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

        

  另据悉,在李凤鸣教授70多岁高龄时,仍不辞辛苦,致力于两项大的工程:一是用8年的时间,组织全国140多名眼科学家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眼科全书》。该书500余万字,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在眼科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和国外眼科学的最新成就。该书1996年出版,1998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积极推动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的建设。北京大学眼科中心2001年10月成立,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集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基地等。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