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启敏:人文让医学更厚重更温暖
科技创新和人文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更是如此。医学科技创新的发展成就瞩目,但相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的现状与局限性,仍是“冰山一角”。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医学人文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医学人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学伦理,即医学科技发展的度量衡;
二是医学史,即医学人文发展的历史沿革;
三是医学传播,这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科普,更是诊断过程中对患者给予的关心、关注和关怀;
四是医患沟通,医者要给予患者的不仅是医疗救治,还有更多的心理帮助和精神安慰。
未来,精准医学汇聚前沿技术,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大量医疗数据,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可能来到前台代替医生,医疗的基本模式永远是“医生-患者”,这种模式是亲密的、有温度的。医疗室里应有两个“专家”,一个是医疗专家,另一个是患者自身,患者是了解自己的“专家”。这区别于传统的“指挥-服从”关系,在平等的沟通交流中,基于患者对自身的充分了解、医生对技术的精湛把握,达到良好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这种新型医患关系的提出也是医学人文的应有之义。
“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服务+医学人文”。医学科技创新不仅是人类追求健康的客观需求所致,更在于医学人文精神的持续推动。医者本着“坚守底线、不忘初心,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人文精神,孜孜不倦地探求着更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以期对疾病有更加准确的判断、对患者有更加完善的治疗。
“科学与艺术在巅峰握手”,一个拥有丰富人文情怀和素养、知识宽、爱好广、擅长沟通的医者,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将会更受患者的欢迎和配合。医学人文情怀是永恒的,是永远不能被丢掉的。“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让每个生命不仅得到救治,还享有生命的尊严,予患者以人文关怀,馈患者以友善温暖,是医者仁心,亦是大爱无疆。
医学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和人文紧密相连,其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让医学更加厚重和温暖。逾百年历史的北大医学,根据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创新。2019,吹响改革集结号的北大医学,正以蓬勃奋发的姿态奔向新时代。我们希望通过“北大医学”专栏,在《医师报》五位一体融媒体平台展现北大医学的人文情怀,讲述北大医学故事,将北大医学精神传播得更远。
(来源:《医师报》 作者: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长詹启敏)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