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滑雪医生,请保持冷静,我们会保证你的安全”

凤箫声动,万家灯火,正月十五,团圆的节日悄然而至。中国第一批雪道救援医生,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赵双云坚守在冬奥保障岗位第一线。他与千万人未归人一同,将爱意与思念寄情苍茫天地白雪间。

在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在号称“冰玉环”的空中长廊尽头,是云顶滑雪公园。两天前突如其来的降雪,为这座冰雪小镇换上新装。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赵双云医生,已经度过了第二个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春节。当冬奥志愿者招募令发起,赵双云便报了名。他喜欢穿梭于冰雪间时飞驰的感觉。本届冬奥会,中国诞生了第一批雪道救援医生。他们大多是滑雪爱好者,加上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化身“雪山柳叶刀”,奔走于训练赛场间。

结缘冬奥,艰苦训练

冬奥雪道的救援医生,需要背着15斤的救援包,在黄金救援时间——4分钟内,快速安全到达受伤运动员身边,迅速判断并处理伤情,后将其快速移出赛道。中国的雪道救援医生们,为此培训了三个冬天。由于奥运赛道的特殊性,他们第一次的演练场地,是云顶赛场上最困难的雪上技巧赛道。面对这个被称为“蘑菇道”的惊险陡坡,即使考取了加拿大和奥地利的滑雪指导员证书,赵双云也难免有着腿打哆嗦的时刻。“在患者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会忘了所有与病情无关的杂念。这是医生的本能。”赵双云说。

作为口腔医生,参加外伤为主的救援,赵双云起初是底气不足的。认真参加北京急救中心的培训后,他逐渐掌握了院前急救的基本技能,获得了120急救培训中心认证。在雪道上,队友们默契配合,反复演练,使他可以充满信心地出现在冬奥医疗保障队伍中。2021年1月,-37℃的崇礼训练场,赵双云所在的队伍正在加紧训练。滑雪救援要求医生在冰坡上,在最陡的雪面上穿脱滑雪板,实施救援。滑行、验伤、施救、转运,烂熟于心的流程,被演练过一遍又一遍。体感-51℃的雪山上,许多队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伤。

救死扶伤,业务精湛

救援医生的职责,便是在任何天气、任何时间,随时待命,提供保障。赵双云所在的C组,每天17点到21点,都会待在山顶上,陪伴训练的运动员度过一个个备战的紧张夜晚,见证一次次的突破时刻。

滑雪医生团队

2月9日,冬奥会单板障碍追逐比赛1/8决赛,一位捷克女运动员摔倒在雪道上。接到指令,赵双云和队友秦卓迅速穿上雪板,背起急救背包,不足一分钟到达运动员身边。成百上千次练习的肌肉记忆,使他们在奥运赛场上沉着冷静,迅速应对。

赵双云平静地安慰运动员:“I am ski medics. We are here to help you. Don't worry and calm down please, and we will keep you safe.(我们是滑雪医生,请保持冷静,别担心,我们会保证你的安全)。”固定患肢,检查头颈,排除隐患,防止冻伤,呼叫救援,汇报情况……从接到命令到撤离赛道、恢复比赛,他们仅仅用了8分钟。全身消毒后,又立即补充救援包,重新上山,投入新的保障。

赵双云等滑雪医生在赛场实施医疗救援

“作为我国第一代滑雪医生,在保障冬奥之外,我们还肩负着为所有滑雪爱好者提供服务的责任,希望大家可以安全地享受滑雪的快乐,我们不能马虎。当爱好变为责任的时候,我们有更多的压力。”过硬的业务素养,熟练的滑雪技能,有备无患,精益求精,这就是中国的“雪山柳叶刀”。

理解与支持,是坚强的后盾

在成为冬奥志愿者后,高密度的训练占据了赵双云的时间,他无法像过去一样常常陪在家人身边,但家人都支持着他的决定。赵双云的妻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虹老师,承担起了照顾全家的责任,她不仅要处理好自己的教学科研和日常工作,还要照料生病的父母与两个年纪尚小的儿子。

各种忙乱的事情碰在一起的时候,一家人也有纠结和犹豫。然而深思熟虑后,他们选择了坚持。中国的雪道救援医生队伍,正处于筚路蓝缕的建设初期。会滑雪的医生本就不多,能够考取证书的更是凤毛麟角。赵双云想,能够见证国家的重要时刻,为国家重大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路走来,滑雪训练、急救培训、奥运知识、英文练习……前期的努力,不能到最后关头放弃。既然决定了去做,就要把这件事做到完美。

一家人全力支持赵双云医生的工作,两个儿子理解爸爸的选择,并为他感到自豪。元宵节,赵双云的妻儿与朋友给他发来问候。即便未身处一地,温暖的祝福也能穿越风雪,从电话那端抵达这片雪山。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