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诊所”:理想能否照进现实

“爱心诊所”:理想能否照进现实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医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学生阳光爱心诊所”,将于12月底正式运营。这是中国第一家“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医学生们期待通过这种志愿服务的方式,不仅仅收获知识,更能收获一种行医的理念,培养一颗感恩的心。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记者走进这个诊所,听志愿者们讲述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现实困境。

  走进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医院,进门右拐有一个急诊室,里面放着诊查床和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平时,急诊室接诊的急重症学生患者并不多,显得比较冷清。可有两个周末,这里突然热闹起来了——它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阳光爱心诊所”所在地。目前,这个诊所已试运营两次,12名在校医学生组织11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接受了全面体检和相关诊疗。

  “没有你们,我还会一直吃那个药”

  52岁的李桂凤走进诊所时略带迟疑,但看到热情迎上前来的医学生志愿者蒋晓晓后,脸上立刻绽放了笑容。她是北医教学楼里的一名清洁工,幸运地成为“学生阳光爱心诊所”的第一名患者。

  在询问并记录李大妈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及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后,一名低年级医学生志愿者将她带进了体检室。接着,一名高年级医学生志愿者开始询问病史,并做基本的体格检查。李大妈曾经患有甲亢和急性胆囊炎,之前接受了甲状腺切除术,目前一直在服用治疗甲亢的药物,腿部经常水肿。

  体检结束后,志愿者带李大妈来到全科诊室。结合两天前的化验报告和当天的体检报告,全科医生听完她的主诉后,详细询问了她的甲亢病史,并仔细检查了她做过甲状腺切除术的脖子,然后告诉她:“您这是用错了药啊!”医生解释说,李大妈的甲状腺切除术没切干净,而她平时服用的治疗甲亢的药物正浑然不觉地伤害着她的肝脏,因此建议她尽快去大医院门诊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

  拿着医嘱,志愿者将李大妈送至休息处,并为她详细讲解了医生的诊断和建议。离开前,李大妈对爱心诊所的整体服务赞不绝口:“我太幸运了!没有你们,我还会一直吃那个药……”说到动情处,李大妈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还没见过对病人这么好的医院和医生呢,更何况检查和药物都是免费的。”

  中国爱心诊所团队正式组建

  “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是完全由学生运营并进行管理、面向城市无医疗保障人群的诊所。它在美国已有33年历史。调查显示,美国已有53%的医学院校开设了这样的诊所。每学期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参加诊所的志愿服务,数以万计的病人享受服务。“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逐渐成为美国医学生做志愿服务工作的首选,有些学校甚至把在诊所服务纳入医学教育的学分当中,成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

  蒋晓晓是北医基础医学院2006级的学生,也是“学生阳光爱心诊所”的负责人之一。2010年1月,她与曾经的北医校友、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扎梦裔同学取得联系后,组织同学赴美参加了“全美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大会,并参观了5家免费诊所。“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中国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非常多,而医患关系也比较紧张,因此在中国建立这样的诊所是非常必要的。”蒋晓晓说。

  回国后,中国爱心诊所团队正式组建。诊所确定了先期运行的基本模式:先寻找符合条件的患者,后确定时间,由低年级的医学生志愿者问病史、体检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再由执业医师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开出诊疗方案。诊所诊治的疾病范围被设定为常见病(如呼吸道感染)和慢性病(如高血压),以及任何在诊所现有辅助检查条件下能够诊断的疾病。美国医生James Withers捐赠的300美元,成为诊所的第一笔资金。

  诊所破例接纳了第11位患者

  尽管想法是好的,但半年多来,蒋晓晓和志愿者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法律问题。在中国,学生社团以及医学院都是没有诊疗权利的,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挂靠单位’。幸运的是,我们已与校医院孙凌波院长谈妥,由校医院来担负医疗风险,并给我们提供两个房间和两名全科医生。其次是药品的管理问题。在美国,诊所可以拥有自己的小药房。而在中国,药品的存放有明确的规定,需要专门的具有药剂师资格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发放。于是,我们委托校医院的药房进行管理。志愿医师也会是一个问题。中国的医生工作时间安排得很紧,且异地行医需要办理的手续也很复杂。”蒋晓晓说。

  诊所的负责人之一、来自北医三院的2006级学生薛侃说:“工作才刚刚开始,资金缺口也让人忧心。我们为患者做的检查与药品要设立100元的上限,这让很多医生感到为难。我们的前期资金只能帮助10名患者,维持一年上限为400元的医药费用。但我相信,诊所的意义会为更多人认同,更多人会为弱势群体伸出援手。”

  就是想起来最容易的“找患者”环节,也让志愿者们费了一番周折。诊所试运营前,志愿者被分成3个小组,分头去寻找符合条件的患者:在北京没有医疗保险,且收入低。他们首先将目标锁定在学校的工地。来到第一处工地,志愿者发现铁门大开,里面却没有人。守卫人员告诉他们,时值秋收,工人都回家农忙了。在第二处工地,他们总算找到了一些正在干活的农民工。交流之后,这群二三十岁的小伙子表示“平时身体很健壮,没有看病的需要”。而操场后方的第三处工地上,铁门紧锁,没有任何人出入。

  正当大家垂头丧气之时,低年级志愿者刘启佳发现有3名保洁人员正在路边的坐椅上休息。于是,他蹲下来与她们聊起了诊所的项目。3位阿姨听后高兴地说:“你们算是找对人了,我们的医疗保险远在家乡,在北京看病不享受任何报销。”在找满10人后,志愿者正要离开,阿姨们又把58岁的张九波叫来:“你们也帮他检查一下吧,我们都觉得他身体不好。他自己又不爱说话,从来不提什么要求。”商量之后,张九波破例成为诊所的第11位患者。

  “有激情,有付出,诊所会越办越好”

  北大医学部教育处副处长续岩非常支持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她为诊所的前期工作——3所医院的志愿者意愿调查提供了资金支持。此调查针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41名医生和正在进行临床学习的214名医学生,结果显示,89.7%的学生和90.2%的医生都选择愿意参加免费诊所的活动。

  这个调查让蒋晓晓信心大增,她觉得,医学生通过“阳光爱心诊所”,能够在第一线参与对病人的检查和诊治;又通过和病人的详细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病痛和生活的烦恼;更通过为诊所申请赞助,切实为贫困群体谋福利。“虽然我们还是学生,但我相信,有激情,有付出,我们的诊所一定会越办越好。我也希望有更多高校的医学生行动起来,投身于免费诊所的实践中。”

  续岩说,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往往局限于书本,无法让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运用。而在“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中,学生们将不仅仅收获知识,更能收获一种行医的理念,培养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北医校医院院长孙凌波说:“我很看重这个项目,因为它能够为贫困人群提供切实的诊疗服务,更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共同努力,把这个项目做好、做长久。”

(来源:健康报 记者:余运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