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载权老师就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后期影响接受记者采访(图)

李载权老师就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后期影响接受记者采访(图)

     李载权   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教研室

  李  萌   福建海峡电视台记者

  采访时间:2011-3-16上午12:10

  采访地点: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楼210

  

  1、日本核泄漏事件,我们需要担心吗?

  我们需要担心,从长远看这叫做防患于未然。但是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的重大事故,目前对中国大陆还未造成真正污染意义上的危险,今后未来的情况主要受大气流动方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按照我国多年来气象资料实际来看,这种污染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不必为此背上太重的心理包袱。但我说要担心的事,是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日本这次核泄漏的核事故发生、发展和善后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从中吸取很多有用的东西;何况我们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由这个担心其实还引发我另外的关注,核事故除了在核工业中有发生外,在医疗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时有报道,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说明了我们对于核的利用已经走向了全面需要的新阶段,说明核和平利用非常广泛。我到担心的是我们国家急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放射医学专门人才,这样为国家核工业发展、以及为和平利用核资源才能做好保驾护航。

  2、通常什么样的辐射才会对人造成伤害?

  核辐射是物质在核这个层次的结构转化中伴随质量与能量转变的一种物理现象。一般来说,只要满足接触足够的时间与剂量,其实任何一种辐射对于人类健康都存在潜在的危险。辐射一般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它是根据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对受照物质产生的效应来区分的,这次日本的核泄漏事故涉及到的是核辐射,它是电离辐射的一种。非电离辐射中如手机等一类电磁辐射,目前研究发现对人体健康也产生影响,只是今天我们重点讨论的主要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大致包括能有电离作用的光子类,如X光、γ射线、韧致辐射等,以及粒子类,如α、β、质子和中子等,这类粒子按带电与否分为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人体接受一定剂量电离辐射的照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这类危害分为急性和远后两类效应,急性电离辐射反应的主要指的是要马上住院进行临床观察的一类效应。至于到底会发生哪一类效应主要由实际接触的剂量大小说了算。一般高剂量照射时,人们最先关心的是急性电离辐射反应,而低剂量照射主要是考虑远后效应,这个剂量界限一般指受照剂量在1Gy以上的属于急性电离辐射效应。急性电离辐射效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烧伤、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降低、脱发,甚至是死亡等;而远后效应尽管是由于是接受了低剂量的电离辐射所形成的,但影响深远,包括出院以后才会发生并能观察到的,如白内障、白血病、生长发育障碍、胎儿出生畸形等,还有就是电离辐射会有致癌、致遗传病等自身或子孙后代的永久影响的可能,其中日本原子弹爆炸事故后期的幸存者中癌症表现主要有甲状腺癌等。

  电离辐射与其他损害机体健康的危险因子一样也是呈效应与剂量关系的,换句话说危害与否或危害的严重程度都是与剂量相关的。这里有关电离辐射的剂量有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之分。在物理剂量中,我们通常是以这种射线给予单位质量受照物质能量的能力来衡量射线本领的,这种剂量单位称为戈瑞(G),这种剂量在我们专业上称为吸收剂量。但是不同射线给予受照物质能量的本领是不一样的,例如质子与电子相比这种能力就强得多,大约是5倍关系。尤其对于一种由多种射线组成的混合射线辐射而言,为了统一不同射线之间的效应本领我们就需要有一种校正这种因射线种类不同的射线品质因数,经过品质因素校正过的剂量单位,在我们专业上称为当量剂量。当量剂量单位就是我们在媒体上经常能看到的希伏。1希伏(Sv)等于1000毫希,1毫希又等于1000微希。我们自然本底中一年要接受2.4毫希,另外每年还要接受大约1.1毫希的人工照射,这些人工照射包括核设施、医用接触、放射性尘埃等,合计大约有3.5毫希。一次胸透X光检查大约有0.15毫希,这个剂量带给个人的风险实际只相当于一个人平均每天抽5支香烟所带来的危险。

  关于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伤,我想说损伤程度的高低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相差都很大,不必太多担心。

  3、如果真的发生核辐射,应如何应对?

  当真的在我们身边就发生了辐射,首先我们应当听从政府官方的统一指挥,做到有序、有效和快捷转移。我国早就成立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核事故协调委员会,到时他们会发挥主动的指挥作用。另外,我国医疗卫生部门也成立了相应核事故应急管理网络,北医三院就是卫生部指定的核事故应急处理的指定医院并有专门的小分队。这支队伍在2008年奥运期间进行多次实战演练,并圆满完成了核事故防范任务。我们的大众要充分相信党和国家政府的统一安排。

  另一方面,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媒体要少一些惨烈场面渲染,多一些理性应对思考。因为最终我们毕竟是要战胜这些自然灾害的,我们需要从自然灾害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外部良好的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

  结合放射生物学专业的角度,我们认为现场撤离过程中应当首先安排妇女儿童优先,孕妇应尽可能终止妊娠,以免对自己后代留下遗憾。对于撤离现场后的人群,要尽快弹去尘土,以免继发污染的发生。

  4、网上有些方式,如打雨伞、吃碘勺、关门窗、熏精油.....是正确的吗?正确的方式是什么?

  目前网上流传的防止污染的方式种类很多,大多数都是有效的,这里就不宜一一点评。尽快撤离现场、洗去尘土、出现身体不适的应当遵医嘱并接受治疗非常重要。

  由于电离辐射损害机体过程中自由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因此有一些抗自由基的绿色蔬菜水果,以及一些抗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适当多食用这些食物和维生素C对于预防或减轻辐射的影响还是很有益的。

附:

李 载 权 老 师 简 历 与 近 期 科 研 进 展

       李载权  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放射生物学教研室任教,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副主委。

       1982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卫生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7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生物化学理学博士;1999年于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2002-2003年间美国杜克大学Pretty工程学院接受博士后科研训练;2007-2008年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访问学者。自1986年先后参加氧自由基应激、四川城乡居民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营养KAP)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抗骨质疏松新药药理基础研究、Ox-LDL 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mRNA核浆转运、大鼠高血压相关基因功能研究、内质网应激、肿瘤放射治疗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攀登计划的基础研究工作。

      现主要从事内质网应激、氧自由基、电离辐射损伤与修复等基础研究。2001年、2005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心肌肥厚过程中相关分子细胞核浆转运研究,批准号30070308,和内质网应激经调节mRNA出核转运抑制蛋白质合成,批准号30470846)的研究工作,SCI影响因子总计达13.6以上。在以上项目中担任申请人,并承担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方法改进、年度报告与工作总结,以及部分关键性实验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近年内发表质网应激方面的代表性论著多篇。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