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回望北醫百年:中國醫學強盛史

《光明日报》:回望北醫百年:中國醫學強盛史

     “醫校目的,自主觀言,在促進社會文化,減少人民痛苦。自客觀言,西來宗教,都籍醫學為前驅,各國的醫學集會以及印刷物中,沒有我們中國人的地位,實在是一件最慚愧不過的事。所以這所學校,不僅給諸位同學一種謀取職業的本領,使你們能掙錢,實在是希望諸位負起促進文明,用學術來和列強競爭的責任……”

  這是1913年1月,在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校長湯爾和對從京滬兩地招考的第一屆72名新生的致辭。

  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即是今天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前身,1912年10月26日宣告誕生,是我國第一所西醫學校。2012年10月26日,北醫將迎來百年華誕,回望北醫百年,也是回望中國醫學教育的百年。

  艱難初創和中國第一部解剖法令

  北醫誕生於國弱民貧、強敵欺凌之際,學校初創時,條件極為簡陋。開辦經費800元,學校有“舊屋數十間,舊顯微鏡一架,中國舊醫書數十種”,聘定教職工僅9人,艱難程度可見一斑。即便如此,教師們仍是恪盡職守,努力編寫和翻譯醫書進行教學,培養出的學生是當時醫學院校中最多的。

  1913年,在湯爾和等人的努力下,學校起草的《解剖條例》獲准公布,這是中國第一部解剖法令,使中國“自古無稱不能謂諱也”的解剖從此走進醫學領域,使中國的醫學發展真正建立在了科學的基礎上。

  20世紀上半葉,時局動蕩,中央政權不斷更迭,北醫名稱被變來變去。1937年,日本侵華,北京淪陷,高校內遷,醫學院部分師生到西安組建臨時大學醫學院,1939年,獨立成為國立西北醫學院,沒有西遷的師生,在淪陷區忍辱負重,繼續辦學。1946年7月,北京大學在北平復校,當時由北醫改編的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六分班連同附屬醫院並入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院。

  縱觀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北醫的37年,所走的是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北醫的前輩們,以無比頑強的精神,堅持科學與民主,推動醫學教育,使學校在救亡中得以維持,並從初建時的一所規模很小的醫學專門學校,成為有一定規模的高等醫學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術上有所作為的醫學家。37年中,學校共畢業學生1166名,為新中國成立后發展醫藥衛生事業打下了基礎。

  領先起跑和中國第一醫學教育

  1952年,北醫從北京大學獨立出來,成立北京醫學院,直屬衛生部領導。伴隨著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以及人民對醫療衛生的迫切需求,北醫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新校舍開始籌建,學校調整專業設置、改革學制,教學工作備受重視,招生人數大幅增加,據記載,到1957年時在校生達到3214人。

  上世紀50年代的北醫重視學風建設,對學生要求嚴格。“對於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要認真掌握﹔要有嚴肅、嚴謹、嚴格的作風和態度進行學習。”這就是當年北醫人耳熟能詳的“三基三嚴”。“三基三嚴,孕育出北醫人特有的品格,有人說是厚道,有人形容是聰明人帶著一點傻勁。”北大醫學部教授王憲說。

  1978年,改革開放大潮涌起,時任北醫院長的馬旭隨中國醫學代表團到澳大利亞訪問,回國后立即在學校創辦英語培訓班,60多歲的他帶頭學英語,成為“零基礎”的學員。之后,他又率先沖破重重阻力,派遣70多名骨干教師出國學習。當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內地興起第一次出國潮的時候,首批赴美深造的北醫人已經歸來,成為北醫發展最強勁的儲備力量,至今,很多人都認為正是此舉讓北醫在學科發展上較之兄弟院校取得了先機。

  1985年,北醫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7所大學中的唯一一所醫學院校,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乙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液電沖擊波體外碎石機發明﹔骨髓移植亞洲領先﹔針刺鎮痛的中樞神經遞質機理探明﹔胸腺內T細胞功能發育程序得以確定﹔青霉素與、類青霉素得到開發﹔123種中藥材品種質量評價體系建立,使北醫站到了全國醫學院校之首。

  2000年4月3日,原北京醫科大學與原北京大學合並,組建新的北京大學。這是北醫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合校使北醫進入到國家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建設與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12年來,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生教育、學科體系建設、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建設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無論是SCI論文發表數目,還是重大、疑難疾病的防診治科研成果,都處在國內領先地位。

  勇於擔當和一群厚道北醫人

  自創立之初,北醫人肩上背負的就是“促進社會文化、減少人民痛苦”的責任。

  而今,北醫人秉承以社會為己任的傳統,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面對災難,北醫人從不退縮。

  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嚴酷斗爭中,北醫及各附屬醫院臨危受命,兩千多名醫護人員戰斗在醫療一線,承擔了北京市四分之一的救治工作。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丁秀蘭同志、人民醫院護師王晶同志以身殉職。

  2008年汶川大地震,由北醫三院、人民醫院等9家醫院50余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首批國家醫療救援隊,火速集結,奔赴災區。

  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醫師生、醫護人員承擔了大量志願服務和醫療工作,駐場館醫療團隊接診病人9000余人次,有力保障了奧運會的順利進行。

  2010年玉樹地震,醫學部派出了由45名醫務人員組成的醫療隊,他們克服頭暈、嘔吐、發燒等高原反應,轉戰玉樹、西寧、格爾木等地展開醫療與心理救援。

  “北醫人身上有一種精神:厚道。”北大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說。

  的確,在北醫,“厚道”的典范不勝枚舉。校友王忠誠冒著被大量放射線傷害身體的危險,積累了2500多例神經外科病例﹔校友鐘南山為証明缺氧時的肺功能,自我吸入一氧化碳,獲得了無價的科學數據﹔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使發展中國家成千上萬的病患受益,而發現者屠呦呦的名字在半個世紀之后的2011年獲得拉克斯獎才被世人知曉……當然還有平凡的在新疆扎根一輩子,已經87歲的老北醫人,“我問他,苦不苦,他說不苦。問他后悔不后悔,他說不后悔。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在這裡被需要的感覺實在讓人太幸福,這就是厚道的北醫人。”柯楊說。

  100年,北醫見証了中國醫學教育的一個世紀,北醫人則以他們的厚道,走出了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的強國強民之路。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