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王杉:临床路径将大有可为
《中国科学报》:王杉:临床路径将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13-02-26
王杉 医学博士,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集团董事长,现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会长,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曾经获得“中国医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2009)”、“中国医院协会突出贡献奖(2012)”、“中国医院协会优秀院长(2010)”、“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十大医改新闻人物”、“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积极配合医改
《中国科学报》: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它的改革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新医改的进程。作为一所大型三甲医院的院长,您认为在新医改的大环境背景下,应该重点抓哪些方面?
王杉:有两项工作一定要做: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改善。
那么,该如何持续不断地改进医疗质量呢?我想,临床路径必将在其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如果没有临床路径,医院根本都不了解自己的疗程,不了解自己的费用,那也就失去了谈判的地位。倘若临床路径一旦全面实行,而政府把握政策的水平不够的话,那也必定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我们医院的院长有责任提供给政府一份真实可靠的数据,让政府能制定一个平衡点,既能适当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同时又能保证医疗质量。
《中国科学报》:据了解,医院正在使用学习型临床路径管理应用系统,效果如何?
王杉:我们采用的学习型临床路径管理应用系统一共有四个模块:以医嘱为基础的临床路径实施模块、全程变异轨迹追踪管理模块、临床路径评价改进模块和智能化临床路径辅助生成模块。
它在不改变医护人员习惯的前提下,通过追踪医护人员的医嘱,便能根据科室的需求汇总资料,提出可供医生讨论的临床路径。
所有住院患者入院后便进入该系统,医生诊断上传后,如果有与之相符的临床路径,系统自动会给医生提出建议;如果与医生诊断相对应的临床路径还没有建立或批准,或者医生尚未作出诊断,所有的信息就自动积累到数据库里。
《中国科学报》: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医院有哪些尝试?
王杉:我们尝试了使用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IDS),就是在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业务联系。
因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是不能靠任何一家医院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是需要把各级医院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一个地区可以有3~5个IDS服务体系供患者选择。
现在我们的IDS服务体系,最远的已延伸到新疆、西双版纳等地。
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
《中国科学报》:那么,您是如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这“两个轮子”走得更快呢?
王杉:一定是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务必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医院院长,不必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而要注重对医院整体运营情况进行把握。
过去,我们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加上去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当院长希望得到某一数据或指标时,不同部门提供的数据可能相差甚远,而且这些数据或许对管理决策者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以2009年为例,我们医院供应科采购物资5904种,涉及176个供应商,申领单位191个,月均发生金额1000万元;设备处采购高值耗材20555种,涉及17个科室,年采购量74859件,月均发生金额1600万元;总计一年的设备购置和维护费用高达近1亿元。
而以前这些都是手工报表,虽然财务处每个月都会上报收支结余情况,但几乎对院长的决策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为此,我们建起了医院资源规划系统(HRP),实现数据流、业务流、财务流三流合一,极大地方便了决策层。
《中国科学报》:当前,学科整合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医院在这方面有哪些尝试?
王杉:我们首先推行心内外科的整合。鉴于当时的情况,在整合方式上,采用了高压政策,现在回过头看,虽然当时在表面上整合实现了,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吸取了这次教训之后,在整合重症医学专业的时候,我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整合推进节奏的把握上。首先是利用病房楼改造的机会,将分散在心外科、呼吸科等多个临床学科的ICU病房在物理空间上实现统一。
不过,即便手中握有将近两层大楼、布局先进科学的ICU病房的“诱人筹码”,各个科室的临床医生们对待整合的态度依然不积极,他们宁可在ICU病房中划地盘。
如果此时再强行进行整合,势必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于是,我就说服自己冷静地接受了“先同居,再恋爱”的现实。先对ICU的100多名护理人员进行垂直管理,没有想到,不到一年的时间临床医生就完全接受了整合现状,这样重症医学科也就搞活了。
健康管理须系统化
《中国科学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您认为如何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呢?
王杉:对于健康的概念,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最初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到现在更习惯用“六维度健康”(包括躯体维度、心理维度、社交维度、心灵维度、智力维度和环境维度)去衡量健康与否。
但据我所知,不同学科、课题组、党政工团、教育机构等都在做与健康管理有关的工作,内容涵盖了健康信息收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环节,但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链条。
过去,我们习惯把体检看成是健康管理,这是个错误的观点。因为它仅仅是躯体维度的健康检查。而真正的健康管理,还必须对采集来的健康体检信息进行科学评估。
目前国内运用的某些疾病风险预测模式,绝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工具,这些方法从来没有国人的数据去验证它是否正确。所以,我们亟须开发本土化的评估工具。
我想,只有把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一系列内容都做起来,才是真正的健康管理。
《中国科学报》:最后,想请您谈谈医院应该如何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王杉:其实,在2006年以前,我一直认为媒体是一剂毒药,从来不愿意去接触媒体,哪怕是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这样的权威栏目。
但2006年8月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道了北大人民医院等8家医院乱收费的事情后,我开始意识到,医院一定要学会用现代的媒体方式和手段,特别是主流媒体,塑造医疗卫生行业的正确形象。
当媒体去医院进行采访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素材,以便公众能够在客观、公正的媒体报道引导下,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这也对医院和医生形象的树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媒体自身也要加强自律,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断章取义,夸大其词或歪曲事实,这样会进一步加剧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