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村:社会和谐 医患和谐

刘玉村:社会和谐 医患和谐

      这几年,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腾跃式进步,很多医院的建筑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医疗设备全面现代化,医院服务能力极大提升,同样在这个时期,医护人员的执业氛围却越发不好。这是因为我国公民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并没有与经济同步发展,也就表现出了当前整个社会的各种矛盾现象。本应是道德水准最高的医疗卫生行业,也没能独善其身,我们的医护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注意了治病却忽略了待人,造成了患者群体乃至社会大众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我认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健康的人能防病,生病的人得到照顾”,这样的社会才能和谐。
 
       人们常说的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是在提示改革之难。有没有捷径从水面、空中跨越深水区?看来是没有的,只能涉水前行。我们可以让自己长高,可以借助拐杖,不让自己滑倒被淹没,但问题是我们涉水向何处去,如果目标方向选择不对是不可能到达胜利彼岸的。
 
       为了使“健康的人能防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充分发挥了专家做科普宣传教育的优势,有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书籍、课堂等各种途径,使社会大众了解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从而建立了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通过体检尽早发现健康隐患,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怎样才能使“生病的人得到照顾”?照顾是指除了治病本身之外的人文关爱。我认为这是医改深水区里水最深的地方,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特别是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让水变清、水变浅的关键。
 
       我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院长,深感使命在身、责任重大。我为医院确定了“先文化后经济”,“立德、立功、立言”的发展战略。把“厚德尚道”的院训这一精神层面的抽象概念物质化,让它出现在医院的建筑上、设备上、各种纸张上、职工的名片上、宣讲的幻灯上,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都有它的身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全院医护人员的思想行为,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厚道”的院训精神去从事自己的各项工作。把水准原点这一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建筑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抽象概念,让“水准原点”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北大医院人学习、工作,乃至做人追求的目标,即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标准——“水准原点”。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精神改变了北大医院人的面貌。医院内部大家和谐相处、积极向上、努力工作,这种精神为北大医院赢得了大众的口碑,社会评价越来越高,更多的病人愿意把健康和生命交给北大医院。这种信任来之不易啊;这种精神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他们给予了北大医院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北大医院初步解决了困扰医院多年的设备短缺问题,解决了北大医院困守京城最中心,学科空间发展严重受限的问题;这种精神提升了医院的效率和质量,医院经济得到了较大改善,职工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医院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精神、物质双丰收。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大环境,改革的红利会更多惠及民生事业、惠及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并举改革,就为今后的医改指明了路子,要靠一批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智者,实干兴邦,医疗卫生行业的各种问题都已经浮出了水面,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來源:《中国卫生》2013年第2期)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