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院长》智“疫”经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优化的关键所在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总干事在3月11日媒体沟通会上宣布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已成为全球大流行。我们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传染病爆发,传播速度之快、全球范围之广大,任何声明其严重性和危害性都不为之过。但是,这也是人类社会首次可以有机会遏制全球大流行。我们需要冷静、团结共同迎战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保护地球,保护所有人。
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PHE)是指突然发生,对公共卫生系统及其主要的水,卫生,住房,食物,健康和能源等保护性基础设施造成不利影响的危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直接和间接死亡率和发病率超越了传统灾难管理及其提供者的能力,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 其具有成因的多样性、时间的突发性、空间的群体性、分布的差异性、传播的广泛性、危害的严重性等特点。由于该类事件往往难以预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极易引发社会各个行业、各类群体的连锁性不良反应,因而对人民健康生命与财产安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等方面造成巨大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总干事在3月11日媒体沟通会上宣布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已成为全球大流行。我们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传染病爆发,传播速度之快、全球范围之广大,任何声明其严重性和危害性都不为之过。但是,这也是人类社会首次可以有机会遏制全球大流行。我们需要冷静、团结共同迎战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保护地球,保护所有人。
面对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首次面临的全球性传染病爆发大流行(Pandemic)这场公共卫生事件,经“疫”求“经”,不无裨益。
总揽当前全球已发表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情况,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薄弱。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于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方法和理论框架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许多能力评估方法的优化建议,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较好的运用,相关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其次,多见结果式评估,鲜有过程式评估。从相关文献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看出,研究多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结果为主要分析对象和评估依据 ,较少地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相较于结果式评估,过程式评估能够动态地、全面地、细致地展现出危机应急处理措施中的优势和不足。
最后,区域性研究较成熟,共认性研究欠缺 。从以往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多以其本国为研究对象,而国内相关研究多以行政单位为划分进行区域性研究,如县级疾控中心、市级公立医院等,针对全国性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较少,全球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横向比较更为罕见,同时应急管理能力变化的时间序列纵向剖析研究也需要得到更多地关注,是未来亟待加强的研究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回顾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历程,从2003年SARS爆发至当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现了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体现了党在关键时刻的正确指导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20年2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依据人口、发病情况综合研判,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明确分区分级分类的精准防控策略 。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下,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在法律规定、物资调配、队伍建设、信息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提升。
从事前预防来看,需要强化风险评估与交流、管理体制、安全教育、法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风险评估与交流要强化安全风险全过程精准防控,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的前瞻性和精细性,促进潜在风险的实时交流和信息共享。管理体制与治理机制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针,提高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着力构建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灵敏有效、科技支撑、攻守兼备的应急管理体制,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公众安全教育要坚持预防为主,增加公众危机应对意识,坚持社会共治,提升社会参与,发挥公众在危机应对中的群防群控作用。现有法律体系为依法防控奠定了坚实的规范基础,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需要通过法律供给、执法监管、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共同发挥,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 。法律建设要坚持地方与中央联动,不断完善现有法律,鼓励地方研制出台区域性法规,同时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标准体系。人才培养要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相关学科人才中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壮大全能型人才队伍,注重各级相关部门关键人物的应急管理能力培训。
从事中处理来看,需要优化治理机制、物资调配、社会动员、信息共享等方面。在危机治理方面,坚持精准治理,合理划分部门职责,促进部门之间的系统联动,形成应急管理部为主,其他相关部门为辅的治理机制。积极构建多边主义下的全球合力治理机制,积极应对全球化公共卫生安全挑战 。要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基层机构应急管理能力,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党政事业组织开展常态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在基于风险评估模型分析结果确定物资储备规模后,同时也需要构建科学的物资调配机制,保障危机时期生活、医疗、设备等方面的物资的充分供应,避免物资缺乏导致应急能力不足,公众恐慌等现象。社会动员则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发挥群众控灾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参与和社会共治,更好更快地应对危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应推进各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同级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覆盖辖区内各类资源,链接区域外专业应急资源,让应急处置和救援成为有备之战。通过数据公开和信息共享,让公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危机处理现状,增强公众抗灾信心和抗灾措施的依从性 。此外,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增强抗灾期间由于人力紧缺造成的服务供给不足,通过人工智能、无人化智能服务的提供,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
公共卫生事件中除了事前预防和事中处理外,事后恢复也尤为重要。应急管理不是直线型流程,而是一个循环流程,这就意味着事后恢复情况不仅对于应急处理整体结果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未来的事前预防有着重要意义。许多文献强调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恢复阶段必须解决的许多问题,包括应激创伤、焦虑等心理咨询的需求 ,事后评估和应急计划的修订 ,以及社会凝聚力和信任的重建 等等。除了前面内容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事后恢复还需基于成熟全面的应急管理评价体系,对事件的早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全程评估,发现当前应急管理体系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以构建更为灵敏、精准、高效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保障人民安全、社会稳定、国家发展。
——摘自北京大学 王红漫《全球健康卫生治理》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