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一路同行、共同成长

运动会上,作为领队老师的袁睿(前排右二)和学生合影

“今年22岁,喜提112个‘宝宝’。”2022年秋季新学期,刚从北医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袁睿入职选留辅导员。面对班里的大一新生只小她三四岁,如何做到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纾困解惑,成了她时刻思索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疫情当前,重视和加强医学生教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医学人才,更是对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北大医学部通过一系列创新做法,不断为辅导员成长赋能,将辅导员打造成事业有归属、从业有动力、发展有出路、待遇有保障的职业,有效提升辅导员立德树人水平。

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始出现‘00后’身影,整个学生工作状态都是向前一步。”北大医学部学工部副部长刘芳说。

北大医学部专兼职辅导员共142人,其中女辅导员占比76.8%。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亦师亦友,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和学生年龄相近的好处是,我们之间代沟比较小,能敏锐发现并共情到学生的困惑与烦恼,然后顺着摸到的问题脉络帮助他们理顺、解决问题。”袁睿告诉记者,“不好的点在于如何‘立威’,如何更好地推进学生思政工作。”

辅导员们几乎始终陪伴在学生身边。“为了贴近学生,我经常往学生宿舍跑,保证在学生们需要的第一时间出现,了解每个人的性格、情绪变化以及社交情况,所以他们很信任我,我也很信任他们。”袁睿说。

刘芳也注意到,“单身辅导员跟学生同吃同住;在学校附近租房,每天下班回家吃过饭又返回办公室或学生宿舍,则是大多女辅导员的普遍状态;疫情封控时期,有辅导员正赶上自己的孩子备战高考,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校园陪伴学生。”

“这真的是一支特别有活力、有工作激情、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刘芳说。

打通晋升渠道,让辅导员更有获得感

进宿舍、进班级、进课堂,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需求有求必应,随时准备为学生化解危机……刘芳幽默总结辅导员日常的工作状态是“5+2,白加黑,手机24小时不离手”。

为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近年来,北大医学部从顶层设计到政策支持,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在北大医学部学工部副部长郑凌冰看来,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北大医学部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人才蓄水池”。

“近年来,北大医学部的行政管理岗位不直接招聘毕业生,只从辅导员队伍中选调。在医学部,年轻同志只有经过辅导员岗位的锻炼,才能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更加扎实地走上其他工作岗位。”郑凌冰介绍。

其次,2019年,北大医学部发布专职辅导员职级评定实施办法,打通了专职辅导员“双渠道”晋升路径,辅导员可按照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和资深级辅导员等四个等级参加职级评定。

2021年,北大医学部学工部共有3人被评为资深辅导员,辅导员发展中心主任张莉娟就是其中之一。她由衷地说:“走辅导员晋升渠道,能晋升到相当于正高的资深辅导员,这是相当有获得感的。”

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

“高校辅导员的初心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去。”多年的学生工作,令郑凌冰越来越能体会高校辅导员的使命担当。

为实现这一使命,近年来,北医学工部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多措并举。

早在2012年,北大医学部在全国率先成立北京大学医学部辅导员发展中心,致力于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今年6月6日,张莉娟成为辅发中心第一个专职人员。

聚焦辅导员个体成长需求,辅发中心在学工部的指导下,规划设计辅导员的管理和发展,并逐步建立机制制度。

结合工作,张莉娟发现,“新进的年轻专职辅导员来自各个专业,差异较大,需要辅发中心给他们提供进一步的专业提升和素养训练。”

为此,辅发中心将提升辅导员自身研究能力作为学期重点,围绕发展二字辅助辅导员开辟新课题研究。2022年10月,在学工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北京大学医学部2023年学生工作系统课题立项申报,很快吸引了不少辅导员的关注。

了解到辅导员们在课题申报方面的诉求,辅发中心又开设北医学工课题研究系列培训,邀请专家从选题、课题申报书撰写到课题研究方法依次给予指导。

“自从这学期加入北大医学辅导员队伍,我先后参加了心理辅导、前辈分享、文书撰写等培训,收获的既有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工作技能,也有身份的快速转换与适应。”袁睿告诉记者,“特别是辅导员课题申请上,最初我无从下手,但是辅发中心邀请了优秀的前辈老师来教授文案撰写和选题经验等,每一节课都收获颇丰。”

“这是北大医学部首次面向辅导员和班主任设立的专项课题研究资助项目。”北医学工部副部长、资深辅导员张红梅说,“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鼓励辅导员们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特别有助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理论素养和能力水平,对加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而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水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

【记者手记】

做学生的引路人和贴心人

22岁的袁睿刚从本科毕业,便从学生身份迅速转换成学生们的学姐、老师。

生活中,她经常和学生们玩在一起、乐在一处,希望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感染他们“遇事不要慌”;思政教育面前,她又绝对严肃不马虎,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会据其性格恰如其分地“渗透”进去;遇到新事物或者新问题,她又像个“炫娃的妈”,总是鼓励孩子们“放心冲,大框架下不出错,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正是这些将引领、关爱、服务、点亮学生为己任的青春追梦人,让高校里形成了一道道与学生同行的育人风景线。

(来源:中国妇女报  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