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周年话北医|源远流长

编者按

北京大学医学部即将迎来办学109周年,百余年历史的北医有很多老建筑、老物件、老故事,尘封在时间的缝隙中等待我们去发掘、去了解。

医学部官微特开设“109周年话北医”专栏,在基础医学院张卫光教授的带领下,和大家一起触摸北医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在老故事中感悟北医的精神脉络。


我闲时喜爱收集医学发展的碎片,包括印章、书籍等旧物件,当然还有老掉牙的故事。每每也会为一点“垃圾”不惜重金,故时常谓以“败家”别名,但仍执迷不悟。

前期与20岁的同学们交流,突然意识到我这50岁的光哥太老了,讲出来的故事呈现了道道的代沟,更何况100多年的北医和15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西医。只能化繁为简,姑且先从北医立校之前的故事聊起吧。

此前,我一直把国内近现代西医的开端,粗略地认为是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当时的中国被动地开放了几十个沿海口岸,国外的一些有医学背景的人,主要是传教士,开始到达烟台、广州、上海等地。因为传教的需要,当然也有医疗的需求,逐渐开始设立各异的诊所,就有了医院的雏形,给后来的医疗教育奠定了基础,也就有了国内某几所学校百年办学史的开端。但北医是从民国政府于1912年10月26日颁发的“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印章开始算起的,这是民国政府开办的第一所国立的西医高等教育院校。

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印章

但如果能够牵强,北医的起点应该可以追溯到更早。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为了外交时“不受人欺蒙”,遂在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有资料写是1862年6月11日),其旧址在北京市东堂子胡同49号,原为清朝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位于原总理衙门的东半部,成为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1901年,清政府实施宪政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这也是东堂子胡同南侧外交部街得名的由来。

京师同文馆为现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前身,开始时只设英语馆,后来逐渐增加了俄、日、法、德等语言。四年后,京师同文馆开办科学馆,学习科目增加了算学、天文、化学、物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学等。1900年,京师同文馆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所在的清总理衙门

京师同文馆风云: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年),总理衙门下的京师同文馆内,英国医生德贞花了5年时间翻译出了全部的《Gray`s Anatomy》,并请大学士董恂题书名《全体通考》,由同文馆出聚珍版,印刷精美,纸张高级,一共16册,其中正文14册,图2册。这是国内最早的解剖学专著之一。

中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学译著之一《全体通考》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912年5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于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即1898年12月31日)首次正式开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等处。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1903年,同文馆并入后,京师大学堂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京师大学堂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将大学堂分为预备科(简称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预科又分政、艺两科,政科包括经史、政治、法律、通商;艺科包括声、光、化、农、工、医、算学。预科学制三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专门分科,并给予举人出身资格。大学专门分科相当于后来的大学本科,分科相当于学院;科下又分门目,相当于后来的系。规定共设7科: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英文周报《北华捷报》曾有十分具体的报道:大学堂的医学系已经开办,设在位于琉璃厂的一家医院里(原北医校址),一名西教习正在那儿进行日常授课。

京师大学堂曾经有一位与医学相关的人物——丁福保(1874-1952),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字仲祜,号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鉴于身体多病,改习医学,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先后编译出版了近80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1922年,编纂出版的《佛学大辞典》是中国第一部新式佛学辞典。

丁福保

1904年(光绪三十年),长沙张文达聘他入京,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算学兼生理卫生学教习。任教二年,力请辞职。南归之日,译学馆学生及同事群至车站相送,依依不舍,可见其感人之深。

余自垂髫后,即喜披览典坟,为义理辞章考据之学者10余年,奔走衣食,任算学教授者6年,翻译医书,为人治病者10余年,积书至10余万卷,而于各种学问皆一知半解,未能深入其奥宓,惟涉猎之余,性喜刻书,因成《医学丛书》、《文学丛书》、《进德丛书》,凡3部。

丁氏医学丛书之胎生学

医学实业馆于1903年5月11日开馆,馆舍租后门(地安门)内太平街民房。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和平门外的八角琉璃井处,把原兴胜寺的庙宇改建为馆舍。1907年,医学馆停办。1910年,医学馆舍被施医总局购买,日后成为了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校址。

原八角琉璃井北医解剖楼旧照

1911年,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招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浙江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院校的事宜,教育部以价银一万两购置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时年34岁。10月26日,教育部颁发校章,于同月29日正式启用。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而10月26日定为学校校庆日。

现存最早的北医图书章

时教育总长范源濂静生先生之聘(汤尔和先生)北来,筹设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于宣武门外之八角琉璃井医学馆故址,是为国立医校之始。而所以资吾师之草创经营者,旧屋数十间,旧显微镜一架,中国旧医书数十种,开办费八百元,每月经常费千余元而已。惨淡何如,苦心可想。而师(汤尔和先生)初不以灰其志,孜孜于中者十年如一日。于是规模以日具,人才以辈出,进而光大为今日之最高学府。吾国医事教育之有今日,实有首创之为功。

解剖学家汤尔和先生(1879-1940)

1913年1月,学校从京沪两地招考了第一届新生72人。1月20日,举行了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第一届开学典礼。

医校目的,自主观言,在促进社会文化,减少人民痛苦;自客观言,西来宗教,都藉医学为前驱,各国的医学集会以及印刷物中,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地位,实在是一件惭愧不过的事。所以这所学校,不仅给诸位同学一种谋取职业的本领,使你们能挣钱,实在是希望诸君负起促进文明、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的责任。

这是汤先生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希望北医学子不仅着眼于学习一门技能,更要立志于国家、民族的强盛,科学、社会的昌明,以及人类的进步和百姓的健康,这个宗旨也是北医办学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北医》报第876期   文/基础医学院 张卫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