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花园,70年,由荒变绿再变美

编者按

一叶绽放一追寻

一花盛开一世界

游走在中心花园

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历史底蕴

在红砖白瓦的建筑中熠熠生辉

树木的年轮增了一圈又一圈

花朵盛开凋落一年又一年

从一草一木,到一砖一瓦

从荒到绿,从绿到美

中心花园的往事徐徐展开

历经风雨

朝夕相伴

坐落在38号院

她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归处



三次焕新,由荒变绿再变美

1953年,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投资发展高等教育,北京医学院搬到西北郊(现学院路38号院),1953年7月12日,新校舍举行奠基典礼,北医在学院路38号安家落户。

1955年初,西北郊的新校舍第一批工程竣工。由红砖砌墙并有大屋顶的生理楼、生化楼、解剖楼、卫生楼和病理楼依次分布于校园西部,组成教学区;学生宿舍、教职工单身宿舍、大饭厅灰砖建筑,位于校东北部。伴随学校功能划区、建筑物陆续建成,中心花园的大概位置有了,那是一片黄土地,树立着几株挺拔的白杨、苍翠的松柏……

中心花园老照片

1986年到1992年,中心花园周边药学院、老图书馆、中心实验楼相继建成。为了能够留出更多的空间给教学建设,学校组织人员将中心花园的许多松柏树移植到如今运动场的位置,而中心花园那时依旧黄土朝天,大风起兮,尘土漫空。根据参与中心花园建设的老师回忆,这几十棵松柏树,都是师生们亲自动手移栽的。虽然后来运动场也经历的大幅度翻新,但当时移栽的松柏还依然伫立在操场边缘。

解剖楼南门有几间房屋旧址,这是原来负责后勤绿化人员的办公室。当年师傅们就在这间屋子里,为校园一步步变绿而努力着。

1994年,学校下决心申报文明校园先进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虽然经费紧张,但“很重要、需要保证”。学校对校园的综合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开始了一系列规划。学校对中心花园进行环境整治建设,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专家进行初步设计,在中心实验楼、卫生楼、解剖楼、图书馆中间规划出1万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一个花园。中心花园作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即将翻开她崭新的一页,此时东风已来临。

1995年,学校投资260万元,完成中心花园土建工程。在解剖楼南面建成了600平方米植物温室,温室呈十字型分布,“十字型”象征医学与救死扶伤;在温室旁边修建水池,水池里设计喷泉和假山;修建了小花坛,平整土地8000平方米,投资3万元种了草籽……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改造,中心花园雏形渐成,发生了质的突破,由荒变绿,在美的路上前进着。

地处中心花园内的花圃温室每年还负责生产1万多盆的绿植,供学校开学、毕业典礼、五一、国庆节等重大活动、节日使用,北医还承办了首都高校菊花展活动大赛。黄土飞扬的年代一去不复返,那时的北医不仅有了绿肺,鲜花在学校多处盛开成景。北医也越来越美、越来越有人文气息。

2003年,中心花园又经历了一次整体重新规划,这次拆除了原有的温室、喷水池,将近1万平米的中心区域全部铺上了绿草,种植上了柳树,重新规划了甬路,实施了地形地貌的规划建设增加其观赏性。因为校园里其它楼房重建翻修,一些楼前的植物如玉兰、连翘、金银木和云杉等被移植到中心花园。人行道边又增添了路椅、庭院灯、果皮箱等基础设施,将中心花园真正变成一个校园里的公园。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和谐共生,把自然还给自然,涵养着北医的生态系统。

2006年,中心花园经历了翻新

翻新后的中心花园

每处景观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花卉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中心花园不仅“广度”增加了,“厚度”也更深了。

流苏树

在中心花园靠近卫生楼的一侧,有三棵流苏树,每年春天流苏开花格外美丽,犹如人间“四月雪”,已经成为了一个师生打卡地。这三棵流苏树是1980级校友毕业20年时留下的纪念。流苏象征坚韧顽强和勇敢自立的高尚品格,是校友心牵北医、情系母校的体现,也是北医人的品格追求……驻足流苏树下,能够感受到校友对母校的爱和怀念。

太湖石与牡丹花

靠近解剖楼那侧的绿地上,有一块千孔百窍、剔透玲珑的太湖石,它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太湖石周围有一圈牡丹花,每年牡丹盛开时,周围集聚好多人,有花甲之年的老者,有青春洋溢的青年,停下匆匆脚步,与牡丹合影。这倾城之美的牡丹来自何方?2000年合校后,洛阳市园林局赠给北大一批牡丹,医学部也分得500株,分别种植于体育馆北侧、生理生化楼之间小花园。牡丹最初种植在体育馆前面,后来体育馆装修建设,把牡丹移栽到中心花园。牡丹之花在两个校区盛开、遥相呼应。中心花园,见证了北医不同时代的成长历程。

樱花小道

在继续教育学院西门前,有一条樱花小道,每年开花季节落英缤纷,这里就成为了校园的打卡地。樱花林里,有几株上世纪外国学者捐赠的树木,是北大医学与国际友人友好往来的见证。樱花小道西边,解剖楼侧门前,是一片密集的杨树林,这些树大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剖楼建成时种下的。高大挺拔的树木,树冠茂密,遮风挡雨,延续着生命的任性,陪伴了一代代北医师生。

中心花园还承载了北医的校园建设,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中心花园东南角的草坪有较明显的不同。新图书馆建设之时,中心花园东部、东南部全部成为工地,中心花园舍去部分“美貌”,投身学校建设。再后来这片草坪得以修复,设计理念和风格更加现代化。

还记得曾经那片银杏林吗?沿着花园东边的小路往南走,有几棵银杏树,原来银杏树旁边还有一圈椅子,到了秋天银杏叶黄了,师生们坐在这里,欣赏美景,拍照打卡。漫步于银杏树下,阳光和煦,蓝天白云,一眼望去,满目金黄,在光影交错中,记录下这份美好。这些银杏林,也正是中心花园为图书馆建设所“牺牲”的一部分美。如今,万事顺遂,中心花园围绕在智慧型图书馆的西侧,装饰点缀着图书馆的窗户;图书馆在中心花园的外围,彼此护卫陪伴着走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花园到乐园,一代代人的记忆

提到医学院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庄严厚重,就如同解剖楼、生理楼、生化楼,一眼看去感受到历史的悠久和生命的沉重。而中心花园与之相反,中心花园的风格较为活泼轻松,是北医校园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信很多师生都曾与三两好友一起前往未名湖石舫,或倾诉心声天南海北,或欣赏“一塔湖图”的燕园美景,或对着月色高歌一曲。上世纪90年代末,中心花园就承担了这样一个功能。尤其是在毕业季,即将奔赴祖国各地的同窗学子在中心花园相聚,共叙青春、倾诉不舍、畅谈理想与志向,回忆求学路上的酸甜苦辣。

“当时网络还不发达,不像现在毕业后能便捷地保持联系,那个年代分开以后就很难联系上,毕业时大家难舍难分,中心花园就成了师生情感的抒发地。”校友们回忆。

有时候忙完课业的师生会在安静祥和的午后,三三两两来到中心花园,坐在长椅上,感受那份闲暇和惬意。温暖的阳光穿过树叶缝隙,看着眼前缤纷花草,沉醉美景,心情舒畅。尤其到了夏天,这里感觉特别清凉,好似一块“湿地公园”。

与20年前相比,中心花园最大的改变就是物种更加丰富了。植物不断生长,由小变大,由细变粗;动物也多了起来,中心花园成为了流浪猫、喜鹊、啄木鸟、乌鸫等小动物的家园。校园里的喜鹊都不怕人,就连外面罕见的珠颈斑鸠,在校园里都可以随时看得到,树木枝条上偶尔还能看到松鼠的身影。

中心花园是一代代北医人的共同记忆,中心花园的变迁更是不同时代师生追求的一个缩影。中心花园由“荒”到“绿”再到“美”,校园环境一步步改善。每一处变化,都有很多人在背后辛勤付出,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园林师傅的巧思妙想,也体现了北大医学后勤人精湛的工匠精神。

曾负责校园绿化工作的袁征老师说:“校园环境变好,也是国家日益强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表现,我很荣幸见证了北医的发展和祖国的富强,现在回想起来参与校园环境建设的点滴过往,我也很自豪。”

如今的校园,树更多了,花更美了,鸟类和生物也明显增多,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和谐共生的理念。一方沃土中心花园,早已不仅仅是个花园。更像是良师益友,见证北医的昨天、今天,陪伴北医启航、腾飞,陪伴一代代北医人寒窗苦读、获得佳绩。

她静静坐落在38号院,守卫着每一位走出去的学子,这里是北医人清新温暖的花园和心灵归处。

2024年3月31日《北医》报第4版



宣传部、后勤党委联合策划

北大医学校园宣传骨干研习项目支持


(根据《北医》报2024年3月31日第4版改写   感谢总务处袁征老师对本文提供帮助  采写 / 杨映锴、杨文彦   图片 / 后勤党委、宣传部、邱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