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人•追思】追忆恩师楼之岑

编者按

楼之岑(1920.1.28-1995.3.23),浙江省安吉县人,生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195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楼之岑主要从事生药的品质评价与资源开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七项。

今年是楼之岑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肉苁蓉之父”屠鹏飞撰写此文,回忆往事师生情。

时光飞逝,九三先贤、恩师楼之岑院士仙逝转眼已25载,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同昨天。今年是恩师诞辰100周年,回想恩师的博学、敬业和对学生的耐心教诲,以及对九三学社事业的认真履职,不禁让我思绪万千。

楼先生于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并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的活动,1992年被评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先进个人。我本人加入九三学社也是受楼教授的直接影响。

博学多才忆先生

1990年7月,我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教授(1994年1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当时在学界,徐国钧教授和楼之岑教授都是公认的最知名的生药学家,并有“南徐北楼”之美誉。两位先生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开会交流。因此,我在博士学习期间有机会多次聆听了楼先生的报告和教诲,先生的博学多才和高瞻远瞩,让我膜拜至极。

当时国内已经开始实施博士后制度,让我实现了拜师“北楼”的梦想。同年8月,经恩师徐国钧教授推荐,我来到了当时的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楼之岑先生

楼先生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我们是同乡,因此,与楼先生聊天除了学术问题外,还有很多关于家乡的共同话题。先生告诉我,小时候他的家里很穷,15岁初中毕业后就去小学教书,挣钱贴补家里。

1939年夏季,他考上了当时西迁贵州安顺的陆军军医学校药科。由于家境贫困,同时考虑到需要穿过多个日占区,先生与其几个同学,挑着行李,从浙江徒步走到贵州安顺,历时3个多月,一路非常辛苦。

第二年,先生的双胞胎哥哥楼方岑(后成为第二军医大学著名教授)也考上了陆军军医学校医科。上学期间,先生学习非常用功,加上天资聪明,考试成绩一直是全校第一,哥哥楼方岑是医科第一,兄弟两人在学校里非常有名。完成课程之余,他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一本日本学者编写的《药学拉丁语》,就将其编译成为中文,并分期以板报形式发表,后在1944年整理出版了《医药拉丁语》,成为我国最早的《药学拉丁语》,当时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楼先生是留英博士,英语非常好,同时还通德、俄、法、日等多国语言。记得1992年,一位英国教授访问药学院,楼先生接待了他。英国教授告诉我们楼先生英语非常好。1993年,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日本大阪大学北川勋教授到北医访问,北川教授来到我们实验室参观,跟我聊天时告诉我,楼教授的日语很好。因此,先生的语言能力,一直是我们晚辈顶礼膜拜的。

1944-1950年,楼之岑考取公派留学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药学学士学位,留校工作期间,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及哲学博士学位,图为在英国伦敦大学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

楼先生博学多才,不仅博研本草,传承了中药鉴定的传统经验,而且率先将中药组织学鉴定、生物学评价、理化鉴定等现代科技引入中药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是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先驱和设计人之一。在英国留学期间,先生就创建了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利用小鼠的排便试验,评价大黄等泻药的效价和质量,是中药生物测定的创始人。

有一次,他与我谈起泻药的生物测定法,问我为什么现在不用了?我当时不是很明白。他就告诉我:“随着这些泻药的有效成分逐渐被阐明,利用化学方法测定这些泻药的质量,方法更加简便、稳定,重现性更好。”先生的这些学术思想,为我们现在制定中药标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中药材品种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临床疗效等关键问题,他与徐国钧教授共同组织和设计了“七五”、“八五”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为中药正本清源和质量标准的提升,尤其是《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的修订与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内容至今仍然是我国中药质量研究的典范。

楼先生常常教导我们“学无止境”,他自己一直是身体力行。有一次,我到他办公室请教有关实验问题,看到先生正在研读一本《有机合成化学》和一本笔记。我问:“楼先生,您连《有机合成化学》的书都看?”先生告诉我,他以前在陆军军医学校工作时教过《有机化学》,现在有些忘了,想再看看,这个笔记本就是当时的笔记。

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先生已是全国顶级教授,还如此认真地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五十多年前的笔记保存得这么好。受先生的影响,我现在也养成一个习惯,每当研究一个课题,首先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搞清楚,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自己站在学科前沿。

我现在看到我们的多数博士生论文答辩时,除了他自己研究的那一点东西外,问其他问题,基本上都不知道。我就批评他们:你们怎么对得起论文答辩评语中“掌握了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这句话。

苁蓉研究思先生

1990年,我到北医从事博士后研究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科研选题。我找楼先生征求他的意见,楼先生说:“博士后的研究课题自己选。”

我当时想:“楼先生不愧是大家,放手让学生干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我就很认真的查阅古代本草和现代文献,想找一种我能够研究一辈子的中药。

楼之岑(左)指导学生屠呦呦进行实验

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研读,中药“肉苁蓉”进入我的视野:沙漠濒危寄生植物;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和润肠通便等功效,在历代补肾中药复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由于其分布于西北沙漠和荒漠地区,研究的人员很少。肉苁蓉神奇的寄生特性、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少有人研究,这三大特点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就去找楼先生,向他汇报我一个月的工作:“我准备研究肉苁蓉。”楼先生说:“肉苁蓉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分布在沙漠和荒漠之中,很少有人研究。这个中药很值得研究,但资源调查和样品采集都非常困难。如果你能吃得了这个苦,你就可以做这个课题。”我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吃苦没有问题”。所以,在楼先生的鼓励下,我就选定了肉苁蓉这个课题。

沙漠人参肉苁蓉,是本草植物中的濒危种类

课题确定后,经费是个问题,尽管当时有2000美元的博士后基金,但研究课题是远远不够的。

正好当时,徐国钧先生和楼先生正在设计“八五”攻关项目的课题,我又找楼先生能否把肉苁蓉列入“八五”攻关项目?楼先生告诉我:“肉苁蓉已列入八五攻关项目,但属于南方片的,你去找徐先生,让他把肉苁蓉放到北方片,我们跟南方片换一个品种。”我马上回到南京,把我的想法向徐先生汇报,徐先生听后,非常支持我的想法,就把肉苁蓉的课题给了我。

在两位恩师的支持下,从此“肉苁蓉的研究与应用”成为我一生的事业。30年来,我们针对肉苁蓉的药用资源、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等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

深入阐明了肉苁蓉寄生生物学基础,突破寄生植物人工种植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和柽柳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在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等沙漠地区推广种植梭梭和柽柳600多万亩,接种肉苁蓉191万亩,年产药材7000多吨,彻底解决了肉苁蓉的药用资源问题;

系统阐明肉苁蓉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发现肉苁蓉所含的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抗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延长健康寿命等多方面新的药用价值,并将管花肉苁蓉的苯乙醇总苷研制成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新药;

建立了肉苁蓉完善的质量标准,修订了《中国药典》肉苁蓉的质量标准,并将管花肉苁蓉作为肉苁蓉新的基原收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为新疆南疆地区发展肉苁蓉产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项目的实施与推广,保护了肉苁蓉野生资源,治理了大片沙漠,带动20余万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打造了沙区新兴产业——肉苁蓉生态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当年楼先生的高瞻远瞩和大力支持,这也是学生可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的一点成果。

楼之岑(二排左3)参加学生毕业答辩

诲人不倦学先生

楼先生学富五车,绅士风度,但很平易近人,不管谁找他请教问题,都是耐心地指导,对他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时,我们找楼先生汇报工作、请教问题,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他还帮我们找文献;周末,有时他叫我们上他家去,一谈就是大半天。对于我们的论文,楼先生起码改上三四遍,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他都反复推敲。那时候,我们的论文都是手写,先生在上面用红笔改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连我们年轻人看起来都很累。有些学生论文写作水平较差先生基本上帮他重写了。

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现在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和认真程度,都是先生严格要求的结果。我们现在继承了先生的遗志,也都成为教授、成为博导,我们时刻牢记先生的教导,把培养优秀的药学人才作为我们最重要的责任。

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80届研究生毕业留念

在课题设计、问题讨论中,耐心地启发学生、教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论文,我们也都进行认真的修改,包括标点符号,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我们已经毕业的学生,撰写课题申请书,我都帮他们一篇一篇地修改,使他们尽快地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先生鹤去数十载,博学创新传我辈。中药四化渐实现,不负恩师强国愿。楼先生所做的大量工作,是一笔宝贵遗产。



(来源/ 北医报第873期  图片由药学院、楼之岑家人提供  文字/药学院 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