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万颅之魂!
编者按
他是新中国首批神经外科医生
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也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曾执刀多台手术
在神经外科领域堪称奇迹
但他更愿意称自己为
患者的好医生
执起手术刀
为患者带来希望
他是北医1950届临床医学专业
校友王忠诚
1997年获选北医杰出校友
“就不能想办法让病人减轻一些痛苦吗?”
70多年前,枪炮声响起,一批又一批的医务人员组成抗美援朝医疗队,前赴后继奔往战场,为朝鲜战场上的战士们提供医疗援助,其中就包括刚从北京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不久、时任天津总医院的外科医生王忠诚。
当时年轻的王忠诚只能完成普通外科手术,面对在战场上因受榴弹炮与轰炸机炸伤而导致各种脑外伤的志愿军战士时,王忠诚百感交集。因为手术技术和手术条件十分有限,王忠诚常常感到无能为力。
他回到后方后,立刻提出申请:“坚决要求到天津总院脑系科工作,他要探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只有从事神经外科专业,才有可能避免‘最可爱的人’不治而逝的悲剧。”
不忍心让战士们再受脑外伤的不治之苦,王忠诚走上了神经外科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检查和治疗手段都相当有限。当时,神外患者做术前检查,普遍采用“脑室空气造影”法,副作用极强,甚至约3%的病人会在术前检查过程中停止呼吸。
王忠诚目睹病人之苦,十分失落,他苦思冥想:“就不能想办法让病人减轻一些痛苦吗?”
于是,28岁那年,王忠诚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脑血管造影术,这项技术可以使患者在检查中基本感受不到痛苦。然而,万事起头难,王忠诚忆起当年的情景:“缺书籍,缺标本,缺仪器,缺经费……总而言之,一切都是零。”
王忠诚和他的科研伙伴,日复一日地研读相关资料、进行无数实验。经过五年的探索,他们终于成功了!
完成一次“脑血管造影”所需的时间,从最初的30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检查过程中患者的死亡率,也从最初的3%下降到0.2%。
“脑血管造影”在临床中取代了“脑室空气造影”,是我国临床医学划时代的进步。王忠诚的神外手术技术也日趋完善,完成了过万例的开颅手术,被誉为“万颅之魂”。
“病人的生命比我的面子更重要”
患者的痛苦,是促使王忠诚一次次突破“死亡之海”的驱动力。而在这些突破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从零到一,更有从“负一”到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当时的医学理论认为,脑干是不可塑的,是国际神经科学界公认的手术禁区。
王忠诚想要攻克脑干手术的想法受到周遭老朋友的一致反对:“绝对不行!一旦失败,您会身败名裂的。”
王忠诚认为,老朋友的劝诫言之有理,但他为了患者并未采纳“良言”。他始终把患者的需求放在个人名利之上,为了患者他敢于探索、敢为人先。
王忠诚指导六位博士生同时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在取得实验数据后,王忠诚便开展了临床观察。最早期,他选用了极细的针头穿刺内部发生囊变的肿瘤,令人惊喜的发现,经此治疗后患者安然无恙,甚至开始好转。一次比一次多切除一点儿,王忠诚得出了革命性的新理论。王忠诚发现,脑干在临床上的实际情况与经典著作中的论述并不完全一致。脑干即便被肿瘤压迫变形,患者也可能活下去。
在永不言败的精神鼓舞下,他把附着在患者脑干上的胶质瘤、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全部摘除干净。在脑干肿瘤中,这三种肿瘤占比高达90%。他做了 600余例脑干肿瘤切除手术,患者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领先全球,他成为享誉世界的神外专家。
“病人永远是我的老师”
“必须摆正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一定要记住:是病人在培养医生。对于医生来说,如若病人不能把身体毫无保留地交给医生,医生就不可能获得诊疗机会,也就不能提高临床经验。因此,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这个角度看,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巧主要来自病人,或者说是在病人身上不断实践提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生要承认病人是我们的老师。医生没有任何理由不尊敬老师,医生时时刻刻要爱护老师、关心老师,恭恭敬敬地向老师学习。”
全程关注病人,首先考虑病人的安危,是王忠诚一直以来的行医风格。对病人有求必应,始终将医治病患放在首位,也是王忠诚的行医信条。他认为:“医生的知识和本领是病人教给的。当病人前来就诊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耐烦。”
王忠诚的儿子、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劲谈起父亲时说道:“父亲跟病人拉不下面子,病人可能找到家里来,找到办公室去。经常有农民没钱挂号,就在马路上堵他,求他给看病,他就给人家看,还不收钱。”
王劲直言,父亲的心肠太“软”了,“在马路上堵, 找到办公室来,甚至被直接开车带走,这要是搁我身上,我可能会说明天到门诊找我不就完了嘛,但他不是,他不会找任何借口和理由推辞。”
这份对待病人的真诚和责任感,正是王忠诚和患者建立深厚信任关系的根本之道。
“要懂得为人让道”
王忠诚技术精湛,他深知,要保持中国神经外科在世界上的领先位置,仅靠一两位名家是不够的,必须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接班人。“为13亿人培养人才”,成为他最记挂心头的大事。
王忠诚认为需要创建一个现代化神经外科临床和科研基地,他向上级提议,取得了大力支持。1956年,北京天坛医院开始建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他又主持创建北京神经外科中心,在全国各地建立22个培养基地,规范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机制。
在全国近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近半数是由王忠诚领导的神经外科团队培养的,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当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和知名专家。
王忠诚亲自培养了8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包括罗世琪、赵继宗、吴中学、张俊廷等大批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
对于学生的培养,王忠诚毫不含糊,给予最大的关注和支持。吴中学是王忠诚的一名研究生,他当时的课题是“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吴中学发现这种治疗需要一种栓塞才能完成,但这种栓塞材料价格十分昂贵,且仅有美、法两国生产。
得知此事后,王忠诚当场批给吴中学2000美元外汇购买进口制造栓塞的特殊材料。最终,吴中学在导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攻克难关,掌握了脑血管病内治的核心技术。他说:“导师为了我,将他个人支配的外汇全部花光了,我自己也把每一分钱都用在科研工作上。”
“一个人的能力极其有限,要想一个人成大事很难,如果大家都不配合你,就很难进行下去。所以要甘于当助手,甘于做配角。”
2012年,王忠诚与世长辞,但他对中国和世界神经外科领域的贡献,永远被人们所铭记。他对待医学和患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必将随着他的言传身教,传承到每一位后辈医者的心中。
王忠诚(1925-2012),山东烟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任职天津总医院外科医生,后成为抗美援朝医疗队一员。1952年,王忠诚申请加入神经外科培训班,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1965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1985年,成功切除一例直径9厘米巨大脑部动脉瘤,是世界上成功切除的直径最大的脑部动脉瘤。1994年,王忠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他完整切除了罕见的直径6.5厘米血管母细胞瘤,创造了世界神经外科领域的又一奇迹。同年获得中国卫生界的最高奖励“白求恩奖章”。2001年,被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授予最高荣誉奖章。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入选“最美奋斗者”。
本文素材来源: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北京医学博物馆历史文化和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LSA001
(联合策划 / 宣传部、医学人文学院 文字 /赵绮文、甄橙 图片 / 网络、项目组 责编 / 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