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冬奥】冬奥“协调人”张韬:“拼尽全力”不辜负荣誉和责任

张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在外周血管血栓性疾病防治、主动脉大血管疾病微创治疗方面经验丰富。2020年8月兼任医务处副处长,同年9月成为医院冬奥会相关工作“协调人”。

在冬奥会医疗保障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担着两个重要角色,首体场馆的定点收治医院和延庆场馆的保障医疗队。不仅要求医院在西直门院区(以下简称“院本部”)增设冬奥专区为首都体育馆和海淀区冬奥相关人员做好医疗保障服务,还要确保延庆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下简称“延庆赛区”)的运动员、志愿者、观众和保障团队的医疗救治安全。

接到任务伊始,张韬坦言:“兴奋,紧张,能为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做好服务,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使命光荣。”

立规矩,从制度流程入手

此次冬奥医疗保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负责两个场馆(首都体育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海淀区26家签约酒店,预计闭环人员1.2~1.5万。

“这是使命,也是考验!”张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接受这个任务,对于医院和个人的考验都是巨大的,一方面,正常的医疗工作不能停滞;另一方面,收治的冬奥患者中包括高风险地区的国外运动员和相关人员,要为这些伤病人群设立一个独立的人文的医疗空间。

涉外涉奥既要在医疗上要求保质保量,万无一失,又要求院内疫情防控重中之重,这对闭环内人员的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连续制定出台了多个涉奥文件,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下设筹备组、执行组、会诊组,由医务处、党院办和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共同牵头制定相关流程,实时调整最佳方案,包括行政管理、医疗诊治、感染控制、信息发布、后勤保障等数十项冬奥相关流程的修正梳理、医疗设备和物资等资源的调拨、医疗保障队伍的组建管理、系列专科培训的设置安排……一大波工作任务迎面而来。

为此,张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冬奥医疗保障的各项工作中,与同事交流、向专家请教,几乎走遍医院各个角落。参与修订医疗保障方案、细化管理制度、制定冬奥“四专”流程……,并专门设计制作了方便医护人员随时翻阅的“冬奥保障口袋书”,生生从一名初学者,变成了行家,并多次参与北京市冬奥会专班的医院巡查工作。

设专区,合全院处室之力

为保障冬奥会,医院特别成立了基建改造小组,在发热门诊、方舱CT、发热方舱病房基础上,将制剂楼一层进行了冬奥闭环人员的专区改造,与现有的发热留观区(冬奥突发事件备用区)和急诊急救大楼的冬奥外围人员专区共同组成了人民医院的冬奥综合救治专区。

根据伤病分级的不同,对小于等于三人的常规就诊和大于三人以上的突发群发事件进行分类管控,制定闭环与外围人群常规诊疗和突发事件工作方案,规划手术室和重症监护的诊疗流程和路线,专区内穿脱防护服、转运接诊流程、检查项目流程、多学科会诊流程......细枝末节,反复推敲,多次演练。在全院各临床处室的通力合作下,针对收治人员类别,制定了“四专”医疗感控救治流程,即“专人、专区、专线、专防”,保障工作人员疫情防控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快速康复。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把对外的冬奥保障工作和对内的群众医疗救护工作同时做好,必须做到保障为先,感控为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

在专人、专区、专线、专防的“严防死守”下,在冬奥会测试赛中,没有发生一例社会人员和院内医护人员的传染病感染。据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承担着西城区近3成的发热病人,急诊科提供西城区几乎所有动物咬伤病例的救治,急诊急救大楼每天不间断收治来自四方的急危重症患者。可想而知,这个“零”感染的背后,是北大“人民人”凝心聚力、备战充分、勇毅前行的成果。

重培训,强医疗感控专班

“院本部”的医疗保障队,由36个科室临床、影像和检验的180名专家组成,在冬奥会相关赛事期间进行24小时排班,全天候坚守岗位。延庆场地的保障任务艰巨,赛时长、强度大,额外筛选出具有丰富救治经验的来自27个临床、医技学科的54名核心骨干成员,负责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医疗保障任务。

考虑到冬奥会保障周期长,突发状况复杂多变,医院结合学科优势,合理匹配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以满足医疗保障全学科、多病种的诊治需求。为积攒更多的实战经验,医院多次组织冬奥相关培训和演练,包括医疗和感控培训、急诊院前急救及转运演练、冬奥闭环伤病患者多学科救治演练等,确保全员通过培训考核。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既能完成冬奥保障光荣任务,又能保护好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因保障人员涉及科室较多,要求我们每个科室的医、护、药、检、感多项培训均要到位、要扎实,每个人都不能出现差错。

除了医疗和感控培训,医院还对临床、医技和行政科室参与保障的医疗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值班人员、医院总值班人员、发热门诊人员进行安保和文化培训,内容包括冬奥会保障的重大意义、保障工作中的信息安全、冬奥赛事常用语言交流、各国文化风俗习惯和外交礼仪等。

顾大局,为冬奥成功助力

冬奥会,作为一场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事,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疫情输入和传播风险尚存的形势下,如何把这个保障任务尽善尽美高标准完成好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肩负“北大医学”的使命,承担全国急危重症的诊疗救治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做好冬奥和人民双重保障的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协调人”,张韬备了两部手机,其中一部是冬奥保障“专机”,随时待命。每到夜间,他会把“专机”声音调至最大,以防漏掉任何一个电话。随着冬奥会的临近,“专机”响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各项事务虽繁杂琐碎,却又丝毫马虎不得,张韬抱怨最多的就是“时间不够用!”即使是对时间管理最为精细的人,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他必须做好规划、有所侧重,分清国事、家事,以国事为先,以医院为重。

作为“协调人”,要保障冬奥医疗接诊、救治和后勤等诸多协调工作,自然离不开初心和坚守。从测试赛开始,张韬基本每天都“扎根”在医院,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雪,院本部西侧的冬奥专区旁,总能见到几个身影,其中手拿两部手机、一部对讲机,不停协调联络的那个人,远远就能认出他。有时院区里的同事遇到他会问候一句“兄弟,太辛苦啦!”张韬总是笑笑回复说:“份内事,我们的团队很给力!”

笔者采访当日,天上飘着雪花。临近午后,张韬刚刚与感控专家协调完一位闭环患者的出院事宜。待送走病人后,张韬已是满脸倦容,昨夜11点他刚完成一天的冬奥任务回到家,就接到专线电话,一位冬奥闭环工作人员突发晕厥并头面部摔伤,张韬拿起外衣一边往医院赶,一边了解病情联系转诊。数小时后闭环内医护人员为伤者成功实施了清创缝合,多学科专家进一步对晕厥症状进行了在线会诊,待患者安全转出冬奥专区时,已是凌晨4点多。

作为医疗保障团队的临床医生,我们既要诊治好自己科室的病人,同时还要保障冬奥医疗工作,团队的每一人都是如此。

我所在科室的主任和同事非常暖心,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老病号们听说我2月份保障冬奥不能按时出诊,都竖起大拇指为我骄傲。正是因为有医院党政班子的支持,无数医护和患者的信任,每位队员的舍小家顾大家,兄弟处室的全力配合,才会让我们的冬奥保障工作顺畅无阻,无愧人民。

人生能有几回搏,不负韶华行且知。2月4日,奥林匹克的火炬,再次燃亮北京的夜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张韬踌躇满志,“王俊院长在为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送行时曾经说过,‘穿着这身衣服,就代表中国,大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体医院员工和班子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随着奥运赛事进程推进,保障压力肯定会成倍增加,但经过一年余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采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钟艳宇   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