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光 :他们倾心守护北医校园
编者按
他们不奋战在科研一线
却为学校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他们不在三尺讲台耕耘
却是同学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
他们是校园里一颗颗螺丝钉
倾心守护校园的岁月静好
择一业,终一生
他们是,平凡劳动者
辛勤付出,全力以赴
五一劳动节之际
走近劳动者故事
致敬每一束平凡微光
调音台上 “幕后指挥家”
祁家发
会议中心设备负责人,1994年到校工作,负责会议中心的设备管理及维护30年。
一张工作台、两块调音设备、一把椅子和一个能够俯视礼堂会场的推拉窗,构成了祁家发工作的基本场景。祁家发经常幽默地说,“我应该不会得颈椎病”,每天无数次仰视各会场的监控屏幕,俯视礼堂现场,游走于会议中心各会场调试音频设备,这些每日的“规定动作”,早已成为他最熟悉却又从不敢松懈的工作常态。
调音台里别有洞天,高中低频、增益键、声道、监听、哑音……这些专业术语,外行人觉得晦涩难懂,但祁家发却对每个工作键的功能、运转原理都能脱口而出。30年的会务工作经验,早已让祁家发成为了北医校园会务界的行家里手,调音大师。这些音响设备就像是他生活中的老朋友,陪伴见证着他在北医工作的无数日夜。
“弄响”设备简单,但“玩转”设备,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祁家发总是很简单地带过这些瞬间,但在他工作的坚定目光和从容不迫的笑容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祁家发在调音台工作
其实,祁家发所学的专业并非会务。1996年,会议中心投入使用,祁家发被调到会议中心开始负责学校的会议和活动保障。那时,整个礼堂只有他和另外一位老师负责。大到灯光、音响,小到会议桌上的茶杯、舞台背景上的折花,祁家发从头开始学起,从“零”到“精”。
随着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从最开始的模拟调音台到现在的数字调音台,从开始的胶片电影到现在的数字电影,影音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祁家发也在不断地学习,他慢慢成为了会议中心的“全能幕后英雄”。
工作中,祁家发认真负责,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极高。每逢会议中心有大型会议和活动,作为舞台现场音视频调试的负责人,他都带领其他同事和演出单位通宵达旦进行会场布置,亲力亲为一遍又一遍检查音频、视频和灯光等关键设备,确保活动前期准备万无一失,经常是在现场一待就十几个小时。
前期的充分准备是为了活动中的万无一失,只要活动能顺利举办,我不觉得辛苦。
2012年,北医10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过程中,从早忙到晚的祁家发在检查消防应急灯时,突然脚下踩空从舞台摔了下来,导致身体多处擦伤,他即使带伤也依旧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直到活动顺利完成。
敬业是一种精神,乐业是一种境界。祁家发对待工作有着自己的原则——“不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会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2022年,为向师生提供优质的会场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同时做好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系列活动的场地服务保障工作,医学大讲堂改造修缮项目势在必行。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祁家发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7月下旬就开始紧张的项目前期调研。面对高温酷暑、噪音粉尘,他毫不退缩,积极做好组织、监督、保障、协调等工作。为了抢抓修缮施工进度,他主动留守在单位,早起晚睡保证质量,确保工程8月底前如期完成。
祁家发见证了会议中心的变迁与发展,从最初的简陋设施到现在的现代化设备。这些变化都深深烙印在他心里,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会议中心就像我的第二个家,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汗水,也有我的欢笑和泪水。
祁家发对会议中心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从会议室的每一把椅子到礼堂里的每一个灯光设备,他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出它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他与北医共同度过的岁月的见证,也是他对北医深厚情感的体现。
从1994年到北医校园,至今已有30个年头了。30年的光阴岁月,是人生中一段漫长而充实的旅程,对祁家发来说,更像是无数平凡日子里一个重复的简单画面。他选择将美好的青春奉献在北大医学,奉献在会议中心,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一次次地坚定初心,一步步地创造属于北医人的锦绣记忆。
我是基建大家庭的普通一员
王程程
基建工程处工程师,2010年到校工作,从事校园基建项目管理14年。
近些年,北医校园焕然一新,全新的体育馆、风雨操场、生理楼、逸夫楼教室、学生宿舍,拔地而起的医学科技楼、淑范医学图书馆……古老的北大医学,焕发出更加青春的气息。
每一栋建筑的背后,都凝聚着基建工程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王程程就是基建工程处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每个基建项目的管理实施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建设团队里有项目负责人,也有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整体统筹把控和沟通协调,专业负责人负责项目内某一专业领域的推进管理,如建筑、结构、电气专业负责人等。
王程程主要担任了体育馆、室外体育场、研究生公寓、生理楼、生化楼的项目负责人和校内诸多项目的电气专业负责人。在担任医药科技楼建设项目电气专业负责人时,因没有明确的使用需求,她频繁地与建设团队和设计师一起探讨,实现了一种新的标准化通用实验室的电气设计。
开展体育馆项目汇报
体育馆现场检查
我们是在一个大的团队背景下开展工作,基建项目很大很庞杂,不是一个人就能管理的,离不开层层的把控和分工合作。
一个项目的落地,需要经过报批、立项、预算、设计、实施、验收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作为项目负责人,她都要参与进来。就拿实验室改造为例,学校老师提出具体需求,明确人数、功能需求,王程程要将其转化成建筑工程语言,与设计师反复对接修改,完成具体需求的细化与落实。
除了频繁的沟通,时间也是一个考验。“学校的老师们比较忙,白天有教学科研任务,很多时候只有在晚上才能对接,我们部门的很多同事经常在师生们都休息了还要加班奋斗。”
暑假是师生们养精蓄锐,补充能量的时光,但对于校园基建人来说,暑假是忙得最火热的时节。
为了减少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很多项目的施工都集中在暑期,一旦开工就不能停,王程程几乎每天都要前往工地查看情况。暑期又恰逢雨季,工地上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基建人紧绷的一根弦。去年7月份,生理楼历经全面改造升级,当时需要把地基挖出来进行加固,挖了两米多深,又逢天降大雨,如果雨水进入坑里使土壤变软,就会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生理楼建设团队敏锐意识到了这一点,马上召开技术方案论证会,请专业人员进行地基勘测,及时优化设计施工方案,使得工程顺利度过雨季。
生理楼暑期现场检查
这只是王程程10余年基建管理经历中最普通的一个故事。施工围墙要怎么搭,水电要怎么接,地下管线挖断了需要及时抢修……工地里的大事小事,王程程总是如数家珍,一有事情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我的岗位职责就是这样,我就是单纯地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那样做,这不叫牺牲,只是叫做好本职工作,基建处的每一个同事都是如此。
如果硬要说自己的遗憾,那就是陪伴两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2022年研究生公寓大改造,整个项目建设顶着设备材料运输受限、施工人员安全健康等巨大管理压力,于7月底如期交付使用。在特殊时期基建处必须驻守现场,吃住都在办公室。当时,王程程的孩子还在哺乳期,为了工作她决定提前给孩子断奶。
王程程和基建处的其他老师一样,为自己考虑得少,为别人考虑得多。在天冷时,他们会为工地上的工人们送去温暖,还会利用医学院校的资源为工人们开展义诊活动,工人们的干劲也更加充足了。
谈到对基建工作的理解,王程程认为,自己内心的自豪感与做这份工作的时间是正相关的。随着参与学校改造的楼房越来越多,看到更多的师生搬进去,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王程程的幸福感也不断增强。
每一处工程改造的背后,都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焕然一新的楼房,就是看到了我们挥洒的青春和热血,我只是基建大家庭中最普通的一员。
与社区居民 “双向奔赴”
许颖
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2020年到校工作,从事北医社区安全服务管理4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对社区工作的生动比喻,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安全常识,都得靠社区干部来进行组织传达。安全无小事,许颖在社区主要负责安全工作,社区的安全千头万绪,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出行安全,每一项都不敢松懈。
北医社区是一个老龄型社区,有很多高龄老人,安全压力更大。许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在微信群里分享安全知识,有时还要去居民楼前粘贴安全提示语。针对社区里的“重点四类人员”,许颖入户提示居家安全,也时常打电话关怀询问居民的近期生活。
许颖在检查消防安全
社区里经常出现居民楼道杂物堆积,存在很大消防隐患,许颖经常到每一幢楼里转看。整个社区共25幢楼,较高的楼可以乘电梯,一些低楼就只能一层层爬。发现堆积物及时找居民沟通,如果居民不愿意搬走堆积物还要反复做思想工作。许颖说,虽然工作辛苦,但自己为了安全甘于任劳任怨,每次清理楼道堆积物她都亲力亲为,每个楼都跟着去清理,干起活来丝毫不输男同事。
我把相关情况告诉了居民,居民同意后,我会直接动手把这些物料一层层往下搬,不能光指望保安和保洁大哥,他们也挺辛苦的。
许颖在清理楼道杂物
许颖原先是在其他社区工作,2020年才到北医社区。北医社区有很多退休的老教授,每次许颖入户上门时,居民都会给许颖讲很多有用的医学知识,如生活保健,饮食营养等。“社区的很多老人都知识渊博,每次聊天都让我受益匪浅,平时和他们打交道非常开心,有时候他们待我如亲人一样。”
和社区老人打交道,耐心是第一位的。现在信息发达,很多老人对信息缺乏鉴别能力,他们遇到拿不准的信息都会向社区工作人员寻求帮助。有的老人思想固执,许颖会苦口婆心劝说,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许颖也成了居民信赖的知心人和暖心人。
最让许颖印象深刻真正体会到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是在疫情时。三年疫情,许颖和其他社区干部们冲在一线。由于社区老人很多,居家隔离时买菜吃饭都成问题,许颖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包裹得非常严实,挨家挨户上门送饭、送生活用品,帮助独居老人清理垃圾,有时候还额外承担起陪同医护进行隔离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社区里有一位独居老人,疫情放开后害怕感染不敢下楼买菜,只在家里吃一些速冻食品。了解这一情况后,许颖每次探望老人时都要带去些蔬菜。后来老人来到社区,见到了许颖时激动地落泪了。
有一位老人的女儿患了癌症,老人在家把腰也摔伤了,情绪很低落,许颖对老人说,“您有什么事就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许颖经常开导老人,有时还上门帮着打扫卫生,陪着说说话,每次老人都舒心许多,老人出去玩有好看的照片也会分享给许颖。
许颖也是社区居民的“润滑剂”,当两户人家出现矛盾纠纷时,许颖把双方请到一起进行沟通协调,矛盾解决后两家都很感谢,“居民遇到事情愿意找小许说两句,还到社区书记办公室夸奖小许”。
北医社区的居民,很多都是为北医工作、奉献了一辈子。让他们安享晚年生活,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都是许颖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她说,日常工作中从退休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健康知识和处理事情的方法,自己也收获了成长,这其实是一个社区与居民双向奔赴的过程。
我们是离居民最近的人,只要居民有需求,我们一定将服务做到位,做他们的贴心人。
宣传部、后勤党委 联合策划
北大医学校园宣传骨干研习项目支持
(采写 / 杨映锴、王可欣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