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厚道石旁到八桂大地

编者按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胸怀天下的北大医学人

将厚道北医精神带到祖国各个角落

带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点缀自己,点亮未来

新挑战,新征程,新起点

北大医学迎来办学110周年

我们走访北医选调生校友

感受他们——

与时俱进,与国同行

让青春之花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在北医,感受厚道之光

2007年的金秋九月,张小磊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当问及为什么选择北医时,张小磊坦言:自己来自河南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报考大学时对于各类专业并无太多了解,但从小就有一个“北大梦”。为了增加录取的机会,他选择了医学部,并有幸被录取到基础医学八年制专业。也正是这样朴素的梦想和缘分,让他与北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完成课业之余,勤工俭学,在课外做了很多家教等社会兼职,这些活动让他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关注社会的意识,锻炼了组织交际的能力。在学系中,他作为党支部党龄最长的学生党员,长期担任支部组织委员,通过开展组织活动、发展新党员,锤炼了党性修养和担当意识。为人老实、待人诚恳,他认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厚道”。

基础医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医学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勤奋的品质、严谨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这也正是北医的学风。在研究生时期,张小磊师从鲁凤民教授和陈香梅教授,从两位导师身上,张小磊感受到了“厚道”的另一层含义。

厚道石,北医校园地标之一,厚道,也是北医人的共同品质

鲁凤民教授是国内著名的乙肝研究领域专家,他平日里乐于和学生们交流,只要有学生来找他谈课题,不管有多忙,都要放下手头的事情和学生聊一聊。在导师的熏陶下,通过与老师、同学们的沟通交流和思想碰撞,张小磊进一步提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体会到“沟通意识”的重要性。

研究生期间,张小磊除了完成导师交给他的课题任务,还作为专项秘书、配合导师完成实验室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申报、预算编制等管理任务。为了按时按质提交申报材料,有时需要和老师们一起通宵达旦起草审核材料。为了材料的严谨性,导师们经常是改了又改、校了又校,被问及为何要如此“较真”,陈香梅教授解释道,“我们的材料一定要有北医人的水平,体现北医人的标准”。正是这样的耳濡目染,张小磊在心底也暗暗告诉自己:作为一名北医人,要有自己的标准,严谨、专注而厚于道,在任何工作上都要勇当排头兵。

就这样,“沟通意识”和“标准意识“渐渐成为张小磊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重要准则。他时刻以北医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要求自己,铭记北医的厚道精神。对于校园里的点点滴滴,张小磊如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张小磊在毕业典礼上

两千多公里,是他迈出的第一步

广西南宁,位于祖国西南端,距北医2300多公里。2015年夏天,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张小磊,告别了他奋斗8年的母校,跨出了迈向社会“大学”的第一步——作为一名定向选调生,来到广西卫生健康委(原广西卫生计生委)工作。

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张小磊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高度认可。但是,回想起当年毕业季寻找工作时的场景,他和很多毕业生一样充满迷茫,是继续从事科研去国外做博士后、亦或是去高校当老师、还是去医药企业打拼?经过深思熟虑,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成为一名广西的“定向选调生”。

为什么要成为选调生?张小磊谈起了自己的“初心”:一方面可能是受“学而优则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北大“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思想潜移默化的熏陶。

经过深入了解,他发现,选调生是一个怀抱崇高理想、心系城镇乡野的优秀群体,具有家国情怀、服务基层等优秀属性。他相信,一个优秀的青年,有能力在专业技术上作出成绩,也必能在广阔的祖国大地有所作为。

现在回头想一下,其实最难的只是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当双脚踏上这片西部的热土,一切都海阔天空、繁花似锦。

 梯田原乡的1192个日日夜夜

2018年3月,踏上广西这片热土近三年时间,已经逐渐褪去书生气、成长为机关业务骨干的张小磊主动报名,被派驻到国家级贫困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担任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副县长,成为脱贫攻坚战线的一员。

张小磊在龙胜

龙胜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脊梯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县。

刚刚进驻到县里,张小磊和他的队员们即面临重大考验,全县要在当年底实现县级脱贫摘帽。时间紧、任务重!重重困难,张小磊并未退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脚下沾满了全县所有59个贫困村的泥土。他有时连续一两个月也不回一次家,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带领队员们互相交流思想、学习取经,促进工作队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进步。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9年4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龙胜县正式脱贫摘帽!

张小磊(中)前往农户家中调研

回想当初选择来广西这个决定,我感到无比庆幸。虽然经常面临着家庭两地奔波的困苦、不能近身抚育女儿及孝敬父母的心酸,但是能够与战友们,用我们“小家”的幸福换来“大家”的幸福,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对当初单纯而无畏初心的有力实践。

2020年春节,张小磊一家三口刚回到河南老家与父母团聚4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节日的气氛。大年初一,单位通知全员到岗,他二话不说,立刻购买最近的车票从老家返回南宁的工作岗位。面临武汉的紧急疫情,主动向单位报名前往武汉前线,但因为脱贫任务同样面临收官关键阶段,未能如愿。他回到县里,积极为工作队员筹措口罩等防护物资,和全县工作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

2020年11月,他具体分管龙胜全县卫生健康、教育等工作,带领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等各项重点任务,龙胜高考也实现“连续8年”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的好成绩,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肯定。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

2021年6月,挂职期满的张小磊,带着满满不舍,默默告别了那片洒下三年多青春和热血的土地。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龙胜的1192个日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龙胜完成了脱贫摘帽的蜕变;而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道路上,张小磊和他的战友们也实现了自己的蜕变。

我想我最高兴和最感动的事就是结识了这么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友,虽然我们只是脱贫攻坚路上千千万万人中一颗颗小小的石子,却蕴含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并浸满了甘甜的汗水。

人们不会忘记,在美丽的梯田原乡,有一位毕业于北医的青年干部,在这里用青春和奋斗为祖国的脱贫事业书写了一份个人的秀丽篇章。

心之所远,行之所坚

2022年,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距离张小磊告别母校已有七年。面对母校和学弟学妹,张小磊吐露出自己的心声:“我相信,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仅在于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在于培养了优秀的品德修养、锻炼出强大的学习能力。母校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专业知识、社会实践、思政实践等最好的学习平台和氛围。

希望学弟学妹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平台,紧跟时代脉搏、树牢家国情怀、发扬北大和北医精神,在校期间多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中国文化和发展战略,毕业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

张小磊说,感谢母校长期以来对我们这些离群孩子的关心关注,作为一名毕业生,自己也愿意为在校学弟学妹搭建更多的实践桥梁,不负母校期望,将北医人的“厚道”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云程发轫,培风图南,此去征途,山河远阔。百十年的荣耀与积淀,赋予每个北医人神圣的使命,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

张小磊与基础医学院师生在龙胜共同开展思政实践教育活动

人物简介

张小磊,1987年2月生,河南漯河人,医学博士。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5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07级基础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处副处长(主持全面工作)。

先后在广西卫生健康委(原广西卫生计生委)艾滋病救治处、医政医管处、艾滋病防治处,任主任科员、副调研员、副处长等职务,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驻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挂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副县长。他所挂职的龙胜县连续5年在广西扶贫成效考核中获评“综合评价好”的等次;202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表彰为“全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优秀工作队员”;2021年,获评“2018-2020年度全区优秀工作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