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冬奥】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里,为运动健儿保驾护航的“胡一刀”

编者按

多年来,下队服务运动员,保障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是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医疗官胡跃林的坚持,也是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的老传统。

在北京冬奥会的幕后队伍中,有一对曾被称为“冰上情侣”、“冰上金童玉女”的组合十分引人注目,他们就是申雪、赵宏博夫妻。虽然已经退役,但赵宏博作为中国花样滑冰队双人组主教练已经带队进入闭环训练,而任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的申雪正忙着与国际滑冰联盟对接。

当申雪、赵宏博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备战冬奥会时,他们的一位老熟人——曾帮助他们伤后重返赛场并取得傲人成绩的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胡跃林教授,也正在另一个赛道上为冬奥会服务。

赛事保障

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大家长

作为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的“老资历”,胡跃林和大型体育赛事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亚运村综合诊所的医疗服务工作,之后还多次参加各种国内、国际比赛的医疗服务工作,如全国体操锦标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2004年亚洲杯足球比赛等赛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出于对乒乓球的热爱和多年以来服务国乒队的渊源,胡跃林报名了乒乓球比赛场馆——北京大学体育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并担任医疗经理,负责场馆所有医疗相关的工作。

说起这段经历,里面还有个小插曲。当年奥组委要求医疗经理提前半年脱产进入场馆,但是那时胡跃林担任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病房住院部主任,日常的门诊和手术实在忙不过来,直到奥运会开幕前三个月才实现完全脱产。

险些被开除,我们的纪委主任周有光说,这人可不能换,这是全国运动医学最强的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的‘胡一刀’,这人哪能换呀。

乒乓球运动受伤几率不大,一般都是小伤小病,处理起来比较方便。但是提前的演练一点也不能含糊。北大体育馆的观众看台比较陡,几乎呈45度,如果遇到需要转运的观众,不但用担架抬下来,很困难,还得送上救护车。

我们的训练确实比较苦,当时是在夏天,体育馆的温度大约37-38°,我亲自带着他们练,跑一趟就一身汗,歇一会儿又一趟,一遍遍地练,为的是提高转运的速度。

这些训练可没有白做,比赛的时候,一名观众突发心绞痛,馆内的医疗人员迅速扛着担架冲上事发看台,将病人固定在担架上抬下看台,迅速送上救护车开往海淀医院,前后大概用了15分钟时间,这种及时处理突发案例的救治过程受到了奥组委的表扬。

这次北京冬奥会,胡跃林由于多年来服务大型赛事和运动员的丰富经验,被选派为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医疗官。

在延庆冬奥村,这个占地近1600多平方米的综合诊所,共有57间业务用房,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康复医院、同仁医院等9家医院,200余位医疗专业志愿者参与赛时医疗保障。

这次医院对我的支持力度很大,要人给人、要物资给物资,所以我才有底气说,我这个诊所一定能弄好,没有理由搞不好。

延庆冬奥村诊所的配备远超一级医院,由最初设计的酒店式建筑,改造成了拥有18个专业科室、3个医技科室和1个药房,配备高质量的DR方舱、核磁方舱和移动CT车的综合诊所。

由于距离周边医疗机构较远,诊所须承担一部分定点医院的应急工作。不同于比赛场馆的医疗站,诊所接触的病人大部分是受伤之后的延迟损伤。

例如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被撞了一下,当时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回到酒店之后出现了延迟的血肿,这是我们需要应对的。因此,诊所的急诊24小时开放。

  • 除了划分细致的内、外科外,诊所还特别设置了心理咨询诊室和专门的防疫小组。

  • 为做好防疫工作,诊所按照传染病防控要求设置了“三区两通道”,保证医务人员和就诊人员路线不交叉。

  • 为实现涉“奥”人员零感染,北医三院遴选具有援鄂抗疫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感控专家组成感控专家组,与医务处、感染管理处、护理部等相关部门深入各院区,根据各院区现场特点,结合各院区域相关疾控部门意见进行工作流程梳理或再造,做到流程顺畅、洁污分明,组织编写并印发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感染防控指导手册”口袋书,方便随时学习。

除了疫情,对胡跃林来说,管理上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一百多人的队伍,要封闭生活两三个月,除了医疗管理,大家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大问题。对此,胡跃林的经验是组建一个核心团队,“让有能力的人干合适的事儿”。

在延庆冬奥村举行全流程、全要素的压力测试前,诊所已经完成了全流程、全要素的医疗保障实地演练。预约就诊、急诊急救、发热处置、隔离转诊……按照既定演练项目,胡跃林在医疗防疫经理和疾控专家的全程协助下,带领医疗保障团队,全程使用英语交流,现场测试各项工作和突发情况应急处置流程。演练结束后,胡跃林又带着队伍就演练效果、重点环节和弱项进行了探讨交流。

谈及顺利完成此次演练的心得体会,胡跃林说:

以演练总结冬奥经验,用多年下队服务运动员的宝贵经验指导实‘战’。

下队服务

运动医学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奥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最早且唯一指定的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下队为运动员们服务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多年来的传统。从创始人、首任所长曲绵域教授开始,就一直强调下队服务的重要性。

运动医学要发展,关键在于下队,只有下队,运动医学才有生命力。

回顾运动医学研究所60余年的发展历程,曲绵域深有感触。“下队”是曲绵域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也是他经常要做的事。研究所每周五为下队工作日,一般是上午在场地看有伤的运动员训练,下午在医务室治疗,并和教练员、运动员一起研究伤后训练计划。每天下班后,从北医三院骑上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城南的运动员训练基地看看,已经成为曲绵域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言传身教下,60余年来,运动医学研究所一直保持着下队服务的传统,也受到了国家体总局领导、教练员、运动员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目前已经89岁的北医三院运动医学专家田得祥,曾经参加过四届奥运会的医疗保障工作。为运动员看病63年,如今依然坚持每周下队会诊,被称为“爷爷队医”。长期与运动员接触,让年届九旬的田得祥有着一颗年轻的心,“运动员的蓬勃朝气对我有很大的精神鼓舞,而且他们教会我很多东西。”边看病边学习是田得祥始终不变的理念,向运动员学习体育知识,随后再运用这些知识丰富自己的医疗理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最终受益的是运动员。

胡跃林作为足踝亚专科专家,在老师田得祥的影响下,已下队服务了33年。

胡跃林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分在一个部队医院,之后从部队医院转业,当时他的目标十分坚定——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早在1986年,胡跃林就利用自己的军官休假来科室实习了一个月。1988年,胡跃林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了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的一名住院医师。胡跃林师从田得祥教授,从零开始学习运动医学相关的手术,“我对手术的理解和悟性比较好,基本上看一两次就能上手做了,所以进入角色还是比较快的”,这为他之后成为业界鼎鼎大名的“胡一刀”打下了基础。

早年间,胡跃林跟随老师田得祥每周两次骑自行车下队,去过北京先农坛体校、什刹海体校等许多体校,帮运动员诊断疾病,受到了运动员的热情欢迎。

下队的经历给胡跃林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和运动员沟通,如何充分地从运动员的角度制定治疗方案。

在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他近期有没有重要的比赛,有重要比赛一般先打个封闭保守治疗;如果离重要比赛还比较远,诊断又比较明确的话,会建议他早点儿做手术早点儿康复,避免延误病情。

此外,遇到不同情况,也需要灵活处理。

  • 有时候,比赛在即,为了不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一些小的伤情还要先跟运动员隐瞒,只告诉教练,避免运动员产生思想负担

  • 一些运动员急于出成绩,就要平衡好当前和长远的利益

  • 老运动员即将面临退役,会更多地考虑到他们退役以后的正常生活

“运动医学要发展,关键在于下队,只有下队,运动医学才有生命力。”曲绵域教授的这句话,也是北医三院运动医学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

不下队的话,你对运动员不了解,运动员对你也不了解,怎么能够让人家信任你?你得拿出诚心和真本事。

胡跃林从小就喜欢运动,这也是他当初坚定地选择运动医学的一个原因。从小学开始,胡跃林就是校足球队的成员,从高中开始练乒乓球,也进入了校队。来到北医后,参加过历届北京卫生系统乒乓球比赛,还拿过冠军。除了足球和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胡跃林都会。

在北医三院,胡跃林逐渐开始接触运动医学的康复领域,加上本身的运动经验,对运动后的康复深有体会。

我能把平时的经验和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和康复计划。

手术后哪些动作能做,哪些不能做,一天练多少组,一组练多少次,两组之间怎么休息……胡跃林的处方总是比别人的更详细、更全面、更有针对性。

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说,如果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经过你的治疗,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你最好把嘴闭上,不要说自己是运动医学大夫。

对此,胡跃林完全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运动医学大夫。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会诊专家、亚足联科学委员会委员、体育总局备战奥运会特聘专家等,胡跃林将踝关节技术广泛用于运动员的治疗,助力马龙、张继科、刘国正、叶诗文、李娜、郑洁、赵宏博、巩立姣等数十名高水平运动员重返赛场,再夺世界冠军,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体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技术创新

追求完美的“胡一刀”

2001年

胡跃林在国内首先将踝关节镜用于足踝运动损伤的治疗,从而开创了踝关节疾病微创治疗的先河。这个创新技术不仅定位病灶准确,而且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显著加速术后康复。多年来,胡跃林不断拓展踝关节镜手术的新技术及应用疾病范围,建立系统的软骨和骨软骨损伤、韧带修复、距下关节镜、后踝关节镜等技术流程。

2002年

针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及下胫腓分离病例,胡跃林在国内首先开展三角韧带一期修复手术和早期康复诊疗方案,极大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使很多优秀运动员重返赛场并创造优异成绩。

2008年

新的术式中,髂骨移植物的表面骨膜生发层更利于软骨的形成。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运动功能恢复良好。

国内第一例第一跖趾关节金属假体全关节置换术、第一例……胡跃林的创新术式还有很多。

2021年,胡跃林荣获第六届“敬佑生命·荣耀医者”“金柳叶刀奖”。

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鼓励我继续以匠心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做好新技术的转化。

“完美主义者”胡跃林总是从手术中发现灵感,“琢磨怎么能研究出一种对患者来说更加完美的方法,这是一个好大夫应该钻研的地方。”

胡 跃 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运动创伤,创伤骨科,高水平运动康复,侧重于膝关节和足、踝关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骨软骨病变;踝关节韧带损伤,足踝部骨折,关节骨软骨损伤,包括:跟腱断裂和跟腱病变手术及术后功能康复;关节软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下微创治疗。




(记者/宣传部 韩娜  感谢北医三院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