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冬奥】在平凡岗位上演绎不平凡,他们用奉献汇聚冬奥之光

编者按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世界,冬奥会精彩赛事由此开启。赛场内外有体育精神的展现,有民族力量的汇聚,也有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着的微光,他们用热情、用奉献与运动员共同点亮燃烧不息的冬奥火炬。今天让我们走近几位医护人员,他们是北大人民医院冬奥医疗保障团队中的普通一员,却都在平凡岗位上演绎不平凡。

赵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

冬奥医疗保障队员

见证很多‘从无到有’

2015年7月31日17时58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会议上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电视机前有一名热爱滑雪的护士激动万分,并暗暗下定决心:如果2022年冬奥赛事需要医疗保障,我一定报名!这名护士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赵楠。

从此,赵楠就经常关注冬奥志愿者的报名平台,并早早报了名。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场馆保障单位时,赵楠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冬奥志愿者。“我平时比较喜欢参加公益类型的活动,也热爱滑雪,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3亿人中更好推广冰雪运动,我能参与其中,算是圆梦了。”赵楠开心地说。“科室领导很支持这项工作,如果有什么培训或者演练啊,护士长都会协调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去参加培训。”

“我在冬奥场馆工作最大的感受是国家办奥运会这么大的盛会真是不容易!”赵楠说。“2020年预认证测试赛,我们医疗队就来到场馆执行任务了,但那时的驻地还是一个‘工地’,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暖气,也没有任何保暖的东西。”

那时候,因为场馆刚建成,很多设施还没有完善,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医疗保障更是困难。“我们负责的场馆医疗站都是在没有保温层的集装箱里,当地气温很低,所以我们储存的水经过一晚上都会结冰,相当于没有水。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还得想办法执行任务,保障防疫,当时确实挺困难的。”赵楠回忆起前年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然而,医疗队的队员们克服一切困难,为赛事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随着场馆各项设施的逐步完善,队员们又经历了2021年的测试赛、世界杯比赛,再到现在冬奥会正式开赛,驻地早已通上了电,也有暖气了,在温暖的工作站工作。“我们见证了很多细节‘从无到有’的过程,真是由衷地感觉到,一个场馆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多少人的参与和奉献。国家举办的这届冬奥会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多少困难我们都能克服,这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家是每个人的牵挂,也是每个人最坚强的依靠。赵楠的父亲身体不太好,但是在她每次执行保障任务之前,父亲都会跟她说,不要担心自己,一定要安心工作,就怕她分心。不管家里有多少困难,家人都报喜不报忧,默默地支持她。

“去年的春节,冬奥测试赛结束,我刚回家休整,父亲就告诉我说不舒服,我心里一惊,赶紧就送医院,因为如果是一般的不舒服,他是不会告诉我的,一定是情况不太好。”赵楠说着,哽咽了……果然,刚把老人送到医院,就心衰了。“当时我心里真的是特别难受,也很后怕,要不是及时发现了,及时送医院,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后来我就问我爸,为什么不告诉我?他说,你在里头,就安安心心的,我不想给你添麻烦,我知道这是你想干的事。他越是这样怕影响我,我就越是心疼,我心里真的是特别特别愧疚。”

王世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医生

冬奥医疗保障队员

祖国的需要永远大于儿女情长

2021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王世东医生进驻延庆,开始将近两个月的冬奥会测试赛保障。冬奥会的举办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能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是一份荣誉,是一份责任,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即将开始执行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是激动的,然而王世东医生却还有一些纠结——他的爱人正怀二宝8个多月。“说实话,当时得知要离开2个多月,心里有很多担心和不舍。无法陪产,也不能第一时间见到出生的孩子,更何况家里的大宝还在上幼儿园,需要人接送,我这时候不在家,确实对家人觉得有点愧疚。”王世东说。

困难,当然是提前预想到的。2021年6月,王世东得知医院正在招募冬奥会医疗保障人员,跟家人商量后,提交了医疗保障申请表,在科主任的支持下加入冬奥保障团队。当时妻子已经怀孕,但冬奥保障既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又是一次学习、提升的过程,家人知道他想参与其中,也支持他勇担社会责任。只是真正到了这个设想了无数次的时刻,才体会做到有多难。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我们医院又是‘国家队’,所以肯定经常有救援任务。常常看到谁谁谁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从手术室出来就应急出征,谁谁谁离开年幼的孩子援藏一年……今天轮到自己了,才真正体会割舍下亲情有多难,也才深深体会到‘医生’二字里责任的分量。”

王世东的妻子和双方父母、骨肿瘤科都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主任、护士长在他妻子临产之前特意成立了“慰问小组”,建立了“骨肿瘤科冬奥互助群”,在他封闭执行任务期间帮他家人解决困难。“我的爱人和我的岳父都是医生,他们都很理解医生这个岗位承担的社会责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祖国的需要永远大于儿女情长。他们的支持是我安心的保障。现在二宝出生两个多月了,我相信他长大后会理解也会为爸爸而骄傲的!”王世东说道。

前期的测试赛队员们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的默契。服务冬奥期间,无论人民医院保障团队、120团队和驻地酒店人员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大家时刻感受到一家人的温暖。王世东负责出发区医疗站的保障工作,出发区位于山顶,运送医疗物资、上厕所、吃饭问题都变得极为困难,120团队老师每日接送人民医院医疗队员上厕所、吃饭、搬运和转运医疗物资,任劳任怨、互帮互助,再次体现了医护一家、团队协作的精神。

出发区医疗主要涉及运动员热身时出现的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皮肤擦伤等,王世东都针对常见的疾病类型做了药品归类,方便在接诊时更快、更及时的处理。同时由于出发区外籍运动员、教练员、官员人数比较多,人员会相对密集,因此防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在做好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严格做好防疫工作。

赵飞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主管护师

冬奥医疗保障队员

不一样的战场,一样的责任

赵飞凡是一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重症监护的主管护师,同时也是通州院区重症监护的护理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2021年12月18日正式开诊,通州院区重症监护1月5日正式接收患者,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一切制度、流程等临床工作都需要跟各个部门沟通、磨合。然而,赵飞凡1月23日就要出发,前往冬奥场馆执行医疗保障任务。“新院区、新病房刚启用,大到住院流程、控感要求,小到病房用品、护士站布置,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从5号开始,我几乎没有回过家,把孩子都放到了奶奶家。我要争取在出发前把临床工作安排好,做好工作交接。”

赵飞凡参加过2020年援鄂抗疫医疗队,有着丰富的救治经验。援鄂抗疫,是一场硬仗,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医疗队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抗疫任务凯旋。每当国家需要时,他们总能挺身而出,在此次参加冬奥保障的队伍里,仍然有他们的身影。创伤救治中心的朱凤雪、张鹏、王振洲、郭维等熟悉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保障名单里。

同样是国家委以的重任,同样是救治患者,但此次医疗保障工作与援鄂相比,大家感觉更多了一份陌生。“我们都感到任务更艰巨,工作更具挑战性。”赵飞凡说道。“援鄂时,虽然任务重,但我们面对的是熟悉的病房,熟悉的工作流程和内容。虽然面临感染风险,但我们是专业的医务工作者,知道如何做好防护。而此次冬奥会的保障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条全新的赛道,在赛道上对运动员进行紧急救治,而且在疫情下还要兼顾防护,我们是没有经历过的。”

赵飞凡参与保障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全长1975米,落差121米,有16个弯道。其中包含世界上第一个360度的弯道。“运动员可能会在任何一个点位受伤,而我所在的区域是FOP15医疗站,是赛道的最低点,也是发生事故、风险系数最高的点位。现在户外十分寒冷,低温也会加重运动员的伤情。为此,我们走了很多遍赛道,将赛道的每一个弯道、每一个点位、每一个弯道的特点都熟记心中,以求能以最快的速度救治伤员。”

冬奥医疗保障队的工作更多的是承担院前急救的任务。为了能更好完成此次医疗保障工作,队员们参加了多次医疗保障培训以及应急演练。大家不断分析、推敲每一个细节,以求达到最快、最好的效果。在冬奥会开始之前,赵飞凡先后参加了三次冬奥相关医疗保障工作,分别是2020年10月-11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地预认证活动;2021年1月-2月“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赛”;2021年10月-11月雪车、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计时赛,雪橇国际训练周和世界杯的医疗保障工作。“我们团队第一次现场救治,从接到指令到完成赛道救援和现场转运仅仅用时7分钟,这样高效、高质量的救援得到了各方人员的一致赞赏,我为我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到自豪。”赵飞凡自豪地说。

冬奥会在万众瞩目的立春之日绚烂开启,万家团圆的时刻,当大家在现场或电视机前加油呐喊、欢呼庆祝时,医疗保障团队则在现场时刻准备着,紧张待命。他们的精神是一种力量,正因为有了这千千万万无悔奉献的人,才汇成了保障冬奥顺利运行的基层力量!有了这样专业的保障队伍,有了这样一群有热情、有技术、责任心的医务工作者,北京冬奥会定是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盛会!




(联合策划/ 医学部宣传部、人民医院   采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李杨乐   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