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六十载,献身生殖医学事业 —— 缅怀组织胚胎学家刘斌教授
深切缅怀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刘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8月28日上午9时42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
根据刘斌教授生前遗愿和家属后事从简的意见,学系为刘教授举行了简单而高格调的遗体告别及捐献仪式,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基础医学院的多位领导同志出席捐献仪式,在外地开会的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委托代表参加了仪式。中国组织胚胎学界的著名教授李和、周国民、周德山、郭顺根、窦肇华专程从京内外赶来送刘斌教授最后一程。刘斌教授的老同事和医学部的师生也参加了告别仪式。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张卫光教授主持告别仪式,系主任张宏权教授致悼词,代表师生表达了对刘斌教授献身科学、献身医学教育事业的无限崇敬和对他离世的深深怀念。
刘斌教授 李伟路摄
刘斌教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领域德高望众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斌教授是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开拓者,他使用自配的培养基最先在国内成功建立人卵的体外培养和人工受精,并成功体外培育人胚胎,完成胚胎移植前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之后与北医三院张丽珠教授合作完成人工培育胚胎的体内移植并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他为我国的人体胚胎学事业奉献了一生,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赞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父”。
不同时期的刘斌教授
执着学医、矢志报国
刘斌教授1937年出生于辽宁古城牛庄镇。幼时经历了时局动荡、父亲顽疾、家境困顿的苦难,但父母在逆境中求生存,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优良品格深深影响了刘斌教授一生。他说,“父爱是大山,教我做人要正直生活要坚强;母爱是大海,她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操劳一生。”是父母无私的爱,让他在困难的时日有书可读,并如愿以偿在20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简称北医,即后期的北京医科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系,那一年的北医在东北三省只招十名学生。北医金明教授的《生物学》课程,为他打开了探索生命发生发育的大门,使他对于胚胎发育过程充满好奇。在刘斌教授读到大学三年级时,北医抽调11名优秀学生成立了三个“新专业”:老年学、医学遗传学和人体胚胎学,并作为 “预备师资”予以培养,刘斌教授是当时北医学习人体胚胎学专业的独苗,他也非常荣幸地得到了我国著名的组织胚胎学老前辈李肇特教授的定期亲自辅导,并让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崔之兰教授的《动物胚胎学学习班》、北京协和医学院薛社普院士开设的《人体胚胎学讲习班》,几年的努力学习,奠定了刘斌教授为之奋斗终生的人体胚胎学专业基础。
李肇特先生作为刘斌教授的启蒙老师,教会了他如何学习胚胎学,李先生认为学习观察胚胎的连续切片、动手画胚胎学结构图、亲自取材做胚胎学标本是掌握胚胎学的关键。这三条学习技巧被刘斌教授严格执行,并在他的研究生身上得到传承,让我们对胚胎的形态研究方面获益匪浅。至今,仍有很多刘斌教授的学生记得他在讲胚胎学大课时,双手画图的潇洒风姿,刘教授带过的研究生也受益于导师的教诲,能完全掌握5-7周的人体胚胎组织结构和标本制作。1962年刘斌教授留校任教,并在李肇特教授的指导下负责组织胚胎学教学工作。
1978年,刘斌教授参加并通过了改革开放教委第一批公派留学考试,于1979年-1981年,公派去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院的胚胎学研究室学习。这是一座由著名实验胚胎学家布拉舍创办的欧洲胚胎学研究中心,也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胚胎学先驱朱洗、童第周两位前辈曾经学习的地方,刘斌教授成了第3位来此学习的中国人。在这里刘斌教授学习了动物胚胎的体外培养和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技术,并在导师Mulnard 教授和第二导师Millair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试管小鼠胚胎的体外培养工作,而刘斌教授在那个年代已经接触到用时差培养技术,来记录小鼠胚胎的卵裂和发育。留学两年,刘斌教授用法文、英文发表3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并掌握了如何设计和开展实验胚胎学研究的本领。两位惜才的导师为刘斌教授写了推荐信给时任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的李肇特教授,希望国内对他的学术能力给予重视。
左图:与李肇特先生讨论教学
右图:在比利时留学的两位导师及研究室主任
回国后刘斌教授创建了中国大陆首个"生殖工程研究室",开始从事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并在我国妇产科专家严仁英教授的帮助下,开始了对国人卵母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研究,刘斌教授发现卵母细胞的形态和教科书及图谱中的描述有很大的区别,后来他把卵母细胞、放射冠细胞和周围卵丘颗粒细胞组成的结构命名为“卵冠丘复合体”,这一命名得到国内同行一致认可,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1984年开始,刘斌教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丽珠教授合作,负责体外受精和胚胎培育工作,在无法获得进口培养液的情况下,刘斌教授在1985年率先在国内用自己配制的培养液将人卵和精子在体外培养成受精卵,并发生卵裂。人胚体外培养获得成功是我国试管婴儿研究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中国生殖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随后的胚胎移植一直不能成功妊娠,为此国家再次将两位教授派到美国洛杉矶和巴尔的摩的生殖医学中心进行考察学习,刘斌教授意识到培养液质控和培养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的重要性,回国后,刘斌教授改善了培养条件,并和张丽珠教授合作,在1987年获得了4例临床妊娠,2例来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2例来自配子输卵管移植内。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诞生的首例"试管婴儿",为这位试管婴儿的母亲做胚胎移植装管操作的,正是在当时从北医会议现场被叫回来的刘斌教授。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是我国人类生殖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美联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均对此进行了报道,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专程看望了临床和胚胎实验室团队成员,并合影留念。当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隆重报道了这一医学盛况,刘斌教授的名字也和张丽珠教授的名字一起成为国家记忆而载入史册。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誉为中国大陆的“试管婴儿之父”的刘斌教授也因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被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于1990年首批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左图:张丽珠教授怀抱试管婴儿, 右图:刘斌教授怀抱试管婴儿)
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前来祝贺(右4:着术者服的刘斌教授,右5:陈敏章部长,右6:张丽珠教授)
随后,刘斌教授再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来到法国巴黎第五大学Cochin医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在这里,刘斌教授对男性生育问题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并在回国后,开办了对男性不育的咨询诊治,并接待来自全国的男性不育症患者,通过对女性排卵检测,进行自然周期的宫腔内人工授精业务,先后在北医的组胚研究室的帮助下,诞生了100多名婴儿。这段时期的工作,也成了刘斌教授在生殖医学史上后人再也无法复制的传奇经历。
随着第一批试管婴儿的诞生,全国各地对试管婴儿技术的需求明显增加,纷纷派人来北京进修学习,为此,刘斌教授肩负使命,勇于担当,无私地将自己专业、胚胎体外受精和培养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并组织多方力量参与编著,于1990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外受精指导性医学专著——《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该书不但包括生殖内分泌的调控机制、临床排卵监测、精子体外获能、取卵、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及人胚胎冷冻和精子冷冻等基本技术,也包括对人胚早期发育的探讨、人胚着床机制的探索及IVF-ET技术新进展的介绍,同时刘斌教授特别强调了培养液的质量控制。这本书一经出版,即成为生殖领域的重要工具书,为当时我国全面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传奇的非洲援医工作,胸怀家国天下
由于会说法语,刘斌教授在1971年被卫生部调去援非医疗队当法文翻译,由此开启了5年的非洲工作和生活。
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刘斌教授在当法文翻译的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梅迪亚医院的学生传授《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任务。在西非的沃尔特共和国,刘斌教授除了担任翻译外,还兼任内科大夫。帮助当地建起了医院,并对麻风病进行诊治,为当地居民提供药品和医疗设备。
在非洲的五年工作生涯,是年轻的刘斌教授认识大千世界的五年,也让他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说,“一个国家光有资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的政党领导,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富强!”
敏锐捕捉科技前沿,引领生殖医学的基础科研
20世纪90年代,刘斌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胚胎的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更多有遗传性疾病的夫妻获得健康后代,在国家卫生部基金的支持下,刘斌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技术的临床研究,这也就是后来老百姓所说的第3代试管婴儿技术。他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针对有遗传性疾病的夫妻的胚胎进行X、Y和18号染色体检测,以明确胚胎移植前是否存在染色体或基因异常,这项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着床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这项研究也得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许康甫博士的帮助,遗憾的是,这项新技术并没有在临床上获得成功妊娠。直到1998年,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庄广伦教授团队通过PGD技术成功诞生了第一例基因检测正常的试管婴儿。
1996年刘斌教授成为北医211工程重点学科——“生殖医学与发育学科”带头人,随着新设备的引进,对于生殖工程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设备基础,建立了显微操作技术,与北医免疫教研室马大龙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在国内首创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和人CKLF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现在,组织胚胎学实验室以熟练掌握转基因显微操作技术和基因打靶技术,成功建立多种人类疾病的基因修饰模型。
1998年,随着人胚干细胞在美国的建系成功,刘斌教授敏锐地感知到人胚干细胞的多分化潜能将为其临床应用带去无限可能,刘斌技术领导研究室开展人原始生殖干细胞系的研究方向,这一方向现在已成为目前生殖医学和发育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献身组织胚胎学教学事业,硕果累累
刘斌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20年,他提出“团结、正气、出成绩”的座右铭,鼓励大家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学科建设方面,刘斌教授为北医的组胚教研室确立了全国领头羊的学科地位,成为全国组织胚胎学教室的学习榜样。组胚学科由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形成3个研究方向: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探讨机体自然抗病机制;胸腺与骨髓微环境研究,探讨基质细胞与造血的关系;胚胎发育及其调控。学术队伍发展强大:有卫生部授予的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刘斌教授,有博士学位或国外进修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导4人,硕导2人),讲师5人,助教4人,队伍梯度完善。科研项目也取得丰硕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基金(美国)等科研课题16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专著5部;6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989年北医组胚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 “生殖医学与发育”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名校的重点学科。
在学术专著及教材建设方面,刘斌教授主编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参编十余部。1984年从比利时留学归来,总结出版了《电子显微镜的组织化学技术》;1990《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出版;1996年,刘斌教授与高英茂教授主编的《人体胚胎学》成为目前唯一一部由我国学者主持编写的人胚发育研究的鸿篇巨著,被卫生部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与吴江生教授主编,组织教研室教学骨干,编写出版了《组织学与胚胎学》,这是北医组胚教研室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教材, 2002年主编的科普图书《解读生命丛书》获全国图书大奖;2003年《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材编写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彩色图谱》的编写均担任联合主编一职,2003年主编8年制全彩色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这部教材目前已经传承到第五版,深受学生喜爱。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刘斌教授善于利用绘图的方式将复杂的胚胎发育讲解的清晰明了,他边讲边画图,形象生动。课中列举大量实例及自身体会,一堂课不知不觉就时间到了,学生意犹未尽。目前胚胎学的教学虽然有大量多媒体的支持,但刘教授的优秀教学理念一直在组胚传承。刘斌教授率领教研室教师为研究生开办的《高级胚胎学课》为研究生提供了胚胎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每年也吸引大批研究生选修。这门课目前也在一直传承,成为由医学特色的胚胎学课程。
刘斌教授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名誉理事长。在其任职期间,创新性成立了《组织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和《解剖组胚技术研讨会》,为培养年轻一代人才做出了具体而实际的工作!
刘斌教授66岁退休后,被基础医学院返聘,作为教学督导继续为学校的教学事业发挥余热,为北医的教学事业辛勤耕耘整六十载。
君子慎独,不慕功名
光明磊落,风骨长存
刘斌教授说:“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人生的空间如同胚胎发育一样,也是长、宽、高所组成的三维立体构架。干事业,吃苦精神是第一位的,还要有开拓、创新的本领,这样,辛勤耕耘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作为。”在科研上,刘斌教授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和他的学生。杨京京老师是跟随刘斌教授时间最长的主管技师。她回忆说,“当年在进行试管婴儿试验的时候,每次所用的各种培养液,从配药到完成都是他亲自在实验室记录每一步骤,从不间断。尤其是前期工作有困难,刘老师首先考虑到蒸馏水的问题。从开始玻璃皿是否有微量元素析出,影响卵的发育开始,多次拜访我校毒理楼的王耐芬教授,把我们每次配液送去鉴定,最后多次调整电压做出合格的培养液。同时每个批次的液体都要做质控,即用小鼠2细胞胚开始培养,观察卵裂的情况。” 正是刘斌教授这种严格的自我约束和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才让他率先在国内完成人卵体外受精和胚胎培养,并使受精卵的卵裂率达到了85%以上,为成功进行胚胎移植打下了良好的胚胎实验室基础。
刘斌教授学术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他也是一位温暖而善良的长者,他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学生。当年他的一个学生患肝病,教研室研究生发起捐款活动,刘教授第一个捐款,后又想办法给他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来维持他的生活。
第一例试管婴儿做成后,他从不彰显,一直默默无闻做着自己科研工作。不慕功名的老师直到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经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的视频宣传,才被全国广大临床胚胎学工作者所知晓。
现在刘斌教授驾鹤西去,他的遗体将被做成骨架永远留在北医解剖学系的实习室内。斯人已去,风骨长存!“虽然刘老师离开我们了,正像他的学生沈浣教授说的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他!像他的学生陈曦说的,即使病了都没有忘记去北医的路!现在刘老师回家了!他永远留在了他工作一生的解剖楼!”杨京京老师这样告诉来和刘斌教授送别的人。
刘斌教授离世后,遗体捐献给北医,为医学教育事业奉献到微末。他对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的热爱和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所有人铭记和尊重。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文字、图片/陈曦 、迟晓春 、吴俊 、张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