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北医求学,她毅然回到西藏!

编者按

她曾两度到北医求学

又两次做出了学成还乡的决定

为家乡医疗事业发展尽力

是她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无到有,零的突破

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她将西藏高原医学做大做强

也将北大医学人

笃学求真、勇攀医学高峰

心怀苍生、回应时代呼唤的可贵品质

洒向雪域高原

基层义诊,悬壶济世

诲人不倦,桃李芬芳

她从北医先辈手中接过了

责任与使命的接力棒

更将这份情怀薪火相传

让我们一起走近北医优秀校友

西藏大学医学院巴桑卓玛的故事

义无反顾回乡从未后悔

2000年,巴桑卓玛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启硕士阶段的学习,这是她为数不多的离藏远行,也正是这次远行,使她的人生有了新的轨迹。

回想起22年前在北医的校园生活,卓玛依然历历在目,北医虽然校园占地面积不算大,但校园里的学术氛围特别浓厚。不仅是在考试季,就连平时教室里也常常满座,有时同学们为了在自习室抢到一个位置,吃饭走路都得加快速度。大家每天吃完晚饭都要去教室学习,还有的同学把书放在一个座位上,成为了“常驻者”,求真务实、勤奋严谨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卓玛。

卓玛与导师柯杨教授、同学们合影

卓玛的导师是肿瘤学家柯杨教授,在卓玛心里,老师传授给她的不仅是科研学术知识,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柯杨教授为人的善良、工作的努力、科研的执着,都对我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卓玛本身也是一名善于学习、积极上进的藏族青年,来到北医,她很快就与课题组师兄师姐亲如一家,大家彼此鼓励、支持,这种科研氛围让她感到很是亲切。20年后的今天再回想起来,卓玛依然很感慨:

遇见柯杨教授,是我最幸运、最幸福的事情。我总担心自己工作做得不够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我也很感激北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是我的第二故乡。

卓玛(左二)参加硕士毕业论文答辩

在北京这座日新月异的大都市学习生活三年,卓玛开阔了眼界,接触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诱惑”。硕士毕业那年,卓玛面临众多选择——自己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当时可以出国继续做科研,根据自己前些年的努力,申请几个满意的实验室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不出国,北大医学硕士毕业生的身份,也能够让她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面对诸多选项,卓玛内心左右为难,但她还是毅然做出了回到西藏的决定。卓玛说:

“我觉得西藏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本地人都不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还能指望别人来建设吗?义无反顾地回来,我至今没有后悔过。”

当时实验室老师开玩笑说,“晚上给卓玛发毕业证,估计她半夜就要收拾行李回家。”

卓玛(前排左二)与实验室老师同学合影

2012年,经过柯杨教授的推荐,也考虑到西藏大学对博士人才的需求,卓玛又一次回到北医的怀抱,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攻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虽然过了12年,食堂、游泳馆、逸夫楼、办公楼、实验室、宿舍都变得焕然一新,但北医的办学理念、人文情怀、厚道底蕴还是不变如初。这次重返校园的经历,更让她意识到西藏医疗资源的欠缺,她回乡奋斗的初心也更加坚定。

一步一个脚印攀登

卓玛硕士期间的研究领域是肿瘤方向,她回到西藏后第一个愿望就是继续自己的肿瘤科学研究。那时西藏不但没有肿瘤医院,就连最基本的肿瘤科也没有,医院和学校的科研基础都很薄弱,卓玛只得放弃自己的肿瘤研究,利用西藏独具特色的高原地域优势,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高原医学研究。

提到高原医学,许多人会觉得陌生,其实高原医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原人群移居高原后身体会有怎样的改变来适应高原特殊环境?在高原上是否适合运动?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中运动能不能改善脑认知功能?高原和平原地区人们的寿命是否有差别,如果有,又是什么因素影响呢?

我国是高原之国,世界上共有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在我国就有8座,中国在高原上生活的人群,是世界占比最多的。此外,我国的边界线很多都是在高原地区,高海拔对于人体机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人们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很高。因此,高原医学研究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国家安全乃至整个世界都显得无比重要。

“回想这些年来,西藏大学高原医学学科结构更加合理,人员层次更加齐全,大医科背景下的共享研究平台也搭建起来了,我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尽了一点绵薄之力,这是引以为傲的。”

2006年,西藏大学成立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之初只有5个人,但这些年来,在卓玛等一批科研人才的推动下,高原医学平台与科研团队正在一点点做大做强。目前研究团队已由5人变成22人,中心成为了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卓玛说,他们正在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建成高原医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把高原医学列入教育部二级学科,虽然这个目标很远大,也很困难,但只要有数代人一步一个脚印往上攀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调研途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

此外,卓玛和她的同事,正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搭建西藏大学高原医学野外工作站和医疗救护站,在如此高海拔地区开设科研平台是中国首创。在其它地方研究高原医学需要模拟高原环境,但模拟条件与实际情况终究相差甚远,西藏高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台既为珠峰人群提供健康服务,又为高原医学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谈到这项创举,卓玛说:

“世界上只有一座珠峰,我们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将一心致力于为全世界有心投身高原医学研究的同行提供天然的实验研究平台。”

一代代人薪火相传

西藏医疗资源的短缺更需要顶尖的医疗人才,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学生要练就过硬的本领,首先老师得有过硬的本领。卓玛说,她最热爱的事情就是授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传授给学生。

平日教学过程中,卓玛会结合自己去基层调研的案例,既使枯燥生硬的医学知识鲜活起来,又在学生心中埋下了扎根基层、造福百姓的种子。多年后,许多学生依然不时给卓玛发短信:“老师,我一直都以您为榜样。”每当看到这些,卓玛也为自己是一名老师而自豪,就像二十年前自己以柯杨教授为榜样,这种立德树人的情怀在一代代师生心中薪火相传。

在西藏的日子里,卓玛几乎每年都会去基层做课题调研和义诊服务,每次她都能感受到基层百姓对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他们不仅是作为专家进行一次义诊,在离开后也与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果群众有重大疾病发生,他们会及时地联系具有先进医疗技术的医院,最短时间内安排治疗。

基层百姓对医务人员充满尊敬和感激,百姓们非常热情,争着抢着请卓玛和其他医生前往家中。虽然百姓家庭条件并不充裕,但他们都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

参加基层义诊

在学院举行毕业典礼时,同学们重温医学生誓言。想到基层群众与边远山区对医疗资源的迫切需要,想到自己心中的梦想,卓玛眼中饱含热泪,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传递、实践着卓玛老师的梦想。

如今卓玛已经在西藏大学医学院工作29个年头,从当年的西藏自治区卫生学校(中专),到西藏医学专科学校(大专),再到西藏大学医学院,卓玛见证了学院的变化,她作为一名建设者也亲身经历了学院的发展历程。2022年西藏大学医学院办学50周年,卓玛感慨:

“现在学校发展越来越好,西藏乃至国家都是一片欣欣向荣,我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很幸运能够生逢其时,也很荣幸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

参加西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揭牌仪式

2022年北大医学迎来办学110周年,卓玛向学弟学妹们说出自己的心声:很怀念在北医的那段时光,虽然校园并不大,但学到感受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怀直接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也时刻因自己是北医人而感到骄傲。

希望学弟学妹一定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追逐梦想,青春飞扬!

个人简介

巴桑卓玛,藏族、教授、博士生导师、西藏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西藏大学高原医学学科带头人。2000-2003年,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遗传室攻读硕士学位,2012-2015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学位。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16年被聘为西藏大学珠峰学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高原学者,2017年入选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2022年被评为西藏大学学科领军人才。曾多次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优秀教师,获得西藏大学教学能手、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校友等荣誉。



(联合策划\宣传部、学工部  采写/杨映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