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姜长涛:即使不在一线救死扶伤,也要为推动医疗科学进步而努力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只有把初心和使命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才能矢志不渝,砥砺奋进,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官微“初心·使命”专题推出北大医学人的初心故事。历经百余年,数代北医人,为了人类健康福祉和医学教育发展不懈奋斗。

与共和国同成长,与北大医学共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北大医学人赓续初心,聚力行远。

医者初心 选择科研

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生理学系研究员姜长涛,是千千万万北医学子中的一员,他大学本科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努力读书,献身医疗,原是他的初心。

然而随着医疗知识的日渐丰富,眼见耳闻的日积月累,他越发意识到,很多时候,即使医生倾尽所学、竭尽全力,却也有无法挽救生命、对疾病束手无策的时候。而科学技术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基础研究更是临床治病救人的基石。

慢慢地,他调整学习方向。在读研的时候,选择了基础医学,从而走进科研领域,开始了关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接下来,他出国深造、选择回国效力,其间荆棘满满,困难重重。

无数次实验的失败,多少个星夜加班,几多次投稿被拒,他都不曾气馁,奋力拼搏。在恩师王宪教授的指导和支持下,姜长涛逐渐找到并发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代谢研究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回望来路,支撑他的,仍是那份即使不在一线救死扶伤,也要为推动医疗科学进步而努力的初心和从科研角度整体提高临床医疗治愈率的艰巨使命感。

姜长涛与恩师王宪教授(右)

姜长涛所从事的是器官间交互调控介导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与大部分研究人员一样,前期很多年的研究都只是局限在实验室,在细胞和动物层面做基础研究。经过多年的埋头苦干,他找到了介导肠-肝对话的关键介质,并提出“代谢性疾病肠治”的新理论。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相应靶点的候选化合物用于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发表一系列高水平文章后,姜长涛依然不忘自己的初心,要提高临床治愈率,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切实感受。为此,他改变了多年来的工作方式,开始积极地与临床医生交流,加强与医院间的合作,增加并深入进行临床样本的研究,力求把研究成果早日转化为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

在发展医学初心的指引下,在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及生理系的领导和推动下,在北京大学“临床+X”项目为基础科研与临床转化提供的沟通平台和基金支持下,他成功地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建立了合作。经过深入探讨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找到了良好的切入点,进行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研究,将其研究切实融入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

不孕症菌群代谢研究合作项目骨干成员(左三为乔杰院士、右二为姜长涛)

育人使命 不忘传承

“我是一名医学研究人员,更是一名人民教师。”姜长涛深知他的使命,除了通过科研改善医疗,更有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尺讲台上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也是思考,是“三观”,是信念,更是责任。

“我们北大医学培养的学生,将来都是祖国医疗领域的栋梁,临床一线的大夫,医疗药企的精英,或是科研工作者。对于他们而言,掌握繁复的医学知识、具备扎实的动手操作技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有一颗奉献医疗、热爱生命的心。”要传承这份精神,姜长涛说,这是他作为教师的光荣使命。

有一名学生自小诸事顺遂,却在读博期间实验屡遭碰壁后郁郁寡欢,失去了对科研的热情。作为导师,姜长涛在相对减轻他课题压力的同时,通过激励他、鼓舞他,带动同学多与他沟通交流,帮助他寻找和认清自我。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名学生找回了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初心,也渐渐有了接受和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的勇气,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姜长涛(右二)和学生们

姜长涛是一名普通的基层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教师。工作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医者初心,从不忘自己的育人使命,用实际行动推动着基础医学不断向前发展,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传承初心。



(来源/北医报第859期  文图供稿/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