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悟初心】吴超:让青春在临床一线绚丽绽放

一年前的我,作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奋战在武汉抗疫第一线,和新冠病毒肺炎作斗争;现在的我,奋战在医院一线,每天和疾病抢夺患者的生命。抗疫斗争的经历和总书记的回信,成为我奋斗拼搏的精神指引,让我时刻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医生的初心与使命。

收到回信 激动难寐

2020年3月10日,武汉疫情依旧严峻,总书记亲临武汉,充分肯定广大医务人员在抗疫中的表现。北医三院乔杰院长作为医疗专家代表,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乔院长第一时间把总书记的肯定和嘱托传达给了队员们,让我们年轻人备受鼓舞。当时,我们已经在武汉前线工作了一个多月,展现了坚强,也收获了成长。3月11日,我和王奔,两个“90后”党支部书记,执笔把我们新时代青年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中的成长收获,以及我们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向总书记作了书面汇报。出乎预料,短短4天后,便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得知回信的消息是3月15日的深夜,当时激动得一宿没睡。3月16日,中央指导组的专家领导来到驻地传达回信的重要内容。因为连续工作多日加之一宿没睡,所以开会时头脑还有点“懵”,但依然很快记住了回信中的一句话: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这是总书记对抗疫青年最大的肯定,让我们既感动又充满力量。总书记回信也是对祖国医学青年的殷切希望。一年来,总书记的嘱托让我时刻牢记于心,激励着我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回信精神 启迪心灵

回京结束隔离,我第一时间回归正常的临床工作。我就职于神经外科,我们专业的特点是“急诊多、病人重、病情变化快”,所以神经外科医生往往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常常参与各种抢救、急诊手术。这种工作节奏和性质使我们常常面临较大的身心压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去武汉前很少思考“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位医生”“我该怎么去更好的面对患者”“怎么能使我的患者获得更好的结局”……经历过武汉抗疫的洗礼,尤其是收到总书记的希望和嘱托,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也促使我和年轻的战友们,将武汉抗疫的精神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做到在为患者服务中茁壮成长、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努力让青春在临床一线绚丽绽放。

武汉的抗疫经历及总书记的嘱托也让我明白,每一次问诊、每一次救治及抢救,我们都要关爱病人、体贴患者,多沟通、多交流,走进患者的内心,这样才算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医生必须终身牢记的初心与使命。

抗疫斗争 精神财富

2020年5月份,刚刚结束隔离,回到科室工作,我在急诊就碰到了这样一位患者。他是一位93岁的老爷爷,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侧肢体偏瘫,需要急诊做一个小手术,我们对这个手术十分自信。但是老爷爷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陪住照顾(因为疫情防控要求,每位患者只允许一位家属陪住,并且此时医院的护工奇缺)。当我看到他在国内唯一的陪住家属是一位90岁的老奶奶时(子女均在国外),我的心凉了半截。思绪万千:老奶奶能照顾老爷爷么?万一她也倒下了该怎么办?如果把他们分开,两位老人的心理上能不能接受?

回想起在武汉的时候,我们也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医疗队把“三米阳光”照进隔离病房,安慰患者的不安和焦虑,营造温馨的氛围。在隔离病房,我们曾为四对老夫妻设立“家庭病房”,曾发起“北京炸酱面写给武汉热干面”活动,曾为一位焦虑不安的老奶奶建立“微信加油群”,为一位孕妇建立“苗苗守护群”。

想到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针对这个高龄患者和高龄老伴,也采用了家庭病房的模式。手术后我们的护理团队将老爷爷和老奶奶安置在了一个单人间,并且医生护士主动承担起了家人的角色(帮助打饭、购物、翻身拍背、打水、喂饭等),并帮助老人用微信和大洋彼岸的子女交流。经过我们1个月的努力,老人顺利出院,当时的心情非常高兴和幸福,就像当时我们隔离病房那一对相约金婚的老夫妻痊愈出院时一样。

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临床上还有很多,正是因为这段抗疫的经历、前辈们的教导,尤其是总书记的激励嘱托让我们年轻人更快地成长起来,也懂得怎么去更有温度的行医,做更好的自己。

在疾病面前,我们都是后浪。作为青年医务工作者,我深知未来会面对很多挑战,也明白自身羽翼尚不丰满,需要不断精进医术、涵养仁心,做一个有技术更有温度的医者。正如总书记回信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青年医务人员,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未来才能为党和人民担当更大责任,做出更大贡献!




(供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