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致奋斗】一切为了儿童青少年健康

687d9e1c175c462ab9c20e7ecd73291d.jpg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回顾北大医学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反映建党100周年来的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激励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创建“双一流”工作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医学部开展以“牢记初心使命书写时代芳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北医新闻网选登优秀征文,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马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儿少卫生中心主任、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学校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首届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学校卫生监督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副组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儿童生长发育、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学生疾病预防及学校卫生管理。主持和已完成国家及部委级课题和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近120项,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1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9年中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第十一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

“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健康成长,对其现阶段和成年期皆大有裨益,更是为家庭、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十多年来,马军教授始终以儿童青少年健康为己任,不忘初心,坚守儿童青少年卫生工作岗位。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学校传染病防控

儿童青少年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近年来,我国的传染病发病和死亡得到有效控制,但儿童青少年由于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的侵害。加之儿童青少年多集中在校园内,相对封闭的环境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使其成为多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一直以来,马军都很关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致力于使中小学校成为传染病防控的高地。

在马军看来,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在“防”,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类似,马军认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也要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控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都是薄弱环节,如何在校园构建传染病监测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2006年,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率先在全国实行学生缺课监测网络直报制度,开创了我国学生健康网络上报监测的先河。马军敏锐地发现了直报系统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之后的工作中,马军一直为推广全国学生健康网络直报系统积极出力。

到2007年,我国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正式将大中小学校纳入监测范围,马军带领的团队主动承担起全国学校传染病直报数据的分析任务,每年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分析结果和政策建议,为我国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中小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巨大影响。作为国家卫健委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和教育部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马军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先后进行了防疫公开课及健康科普讲座十余场,组织编写《中小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托幼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问答(漫画版)》《教育应对疫情参考手册》等新冠肺炎防控和健康教育材料,为疫情下广大学生居家学习以及中小学校复学复课提供科学指导。相关材料还被翻译成英文版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并在全球推广,为世界各国提供来自中国的疫情防控和管理经验。

2020年4月2日,马军教授团队在《BMJ》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学生作为儿童青少年的代表,传染病流行变化趋势如何,流行模式是否发生改变一直是我国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工作之一。对此,马军带领团队利用2008-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对6-22岁大中小学生中法定传染病三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BMJ》上,研究总结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进一步推广了我国在麻疹、肺结核等传染病防控中的成功经验。

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学生常见病监测

从事学校卫生工作近30年,马军教授始终心系学生常见病的监测工作,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千所学校。在一次次深入现场调研的过程中,马军发现了很多影响儿童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如视力不良、营养不良、超重肥胖、血压偏高、龋齿和青春期启动提前等。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的累积,不仅反映儿童青少年现阶段的健康状况,还对其成年期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更是为家庭、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而这些,马军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三十年如一日,在现场调研、数据分析、政策制定等实际工作中,真抓实干,为儿童青少年常见病的预防控制倾注心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过历年的不懈努力,马军同学校卫生相关的行政、科研等领域的工作者们一起,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多维度,使学生常见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逐渐收获成效。

对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每项工作,马军始终保持着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之心。在制作学龄前儿童健康膳食宣传图册时,马军逐字逐句地核实汉语拼音、斟酌每一张配图,确保图册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在为学生常见病的政策制定建言献策时,马军亲自带队撰写的调研报告不胜枚举,如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全国学生常见病监测报告、北京市中小学校卫生防病十三五规划评估报告等,无论是每一个指标计算方法的精益求精,还是分析学生常见病问题走向时的独具慧眼,马军始终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放在第一。

在学生近视、肥胖、龋齿等常见病指标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同时,马军没有因现阶段的“常见”而忽视其它疾病的发展趋势,脊柱侧弯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20世纪90年代,脊柱侧弯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重要的常见病之一。从1997年,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关于脊柱发育的课题开始,马军与脊柱侧弯预防控制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军教授帮扶学生脊柱弯曲术前术后对比图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中,马军在西藏中学遇到了一名患有严重脊柱弯曲的高一藏族学生,其脊柱弯曲压迫到重要的脏器,严重影响学习生活,也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马军自此开始一直资助这名学生,从日常生活费资助、帮忙筹措手术费用,到术后康复,再到辅导学习生活,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上,马军都给予了他父亲般的关爱。如今,这名学生已逐渐从脊柱弯曲的疾病中恢复,手术后身高也从1.47米长到了1.74米,并完成了西藏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学习。

在看望住院治疗中的这位藏族学生时,马军敏锐地发现,住院治疗的孩子大多来自西藏和云南。2016年下半年-2017年上半年,马军带队对云南等地的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情况进行调研;2019年将脊柱弯曲异常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组织领导、中央经费支持转移地方支付项目“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中;2020年,国务院领导对调研报告做出批示,要求加强对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关注,正在修订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也将脊柱弯曲异常纳入学生健康体检项目。在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工作中,马军积极建言献策,使脊柱侧弯的监测及时地回到学校卫生工作的范畴中。一把小小的测量尺,监测着脊柱弯曲的程度,更映射着背后来自爱的温度。

天地立心,健康扶贫:国家战略制定

作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三十余年职业生涯中,马军一直致力于推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国家政策的制定与落实,长期奋斗在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第一线,并着力推动了多项国家级战略政策的实施。

2006年国家发布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儿童青少年健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依据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2008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学生营养状况进行调研。马军与调研专家共同呼吁,应针对贫困地区学生全面实施营养补足,不应局限于单独某个学生,由国家颁布普适性政策;并依据不同地区食物资源、居民饮食习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需要,测算了每名小学生和中学生分别补足的金额。

在各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决定从当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当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60亿元,率先用于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试点工作,由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并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在这一政策推动下,2010-2019年,中国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持续下降,由12.7%下降到8.5%,营养不良问题性别与城乡差异也持续缩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与健康公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6年,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实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切实执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的要求,马军受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在全国爱卫会印发的《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基础上牵头起草了《健康学校建设规范(中小学版)》。

调研工作期间,马军注意到很多学校由于条件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只能由河边水或地窖水代替,便主动义务为学校对接相关人员,协助学校解决用水困难。

同时,他也大力向有关部门呼吁,在制定健康学校建设规范过程中,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健康环境改造的关注力度,尽可能缩小贫困地区学校与国家基本要求的差异;鼓励和帮助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健康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细胞工程之一,健康学校的建设势必将会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促进不同年龄、性别、地区间的健康公平。

马军教授助力云南永胜县健康脱贫工作

此外,马军也时常带领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师生一起,共同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并切实为当地中小学提供各项帮助。2020年11月,马军带领儿少所部分师生前往云南省永胜县调研学校卫生工作,并与当地永胜民族中学达成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意向,以学校需求为中心,组织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前来开展健康教育、体育培训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这一决定获得了校方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欢迎与感谢。

在各地调研工作中,马军曾多次指出,针对贫困地区的健康教育扶持挽救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几代人。秉承着这样的初心与觉悟,马军不断奔走在实际调研第一线,始终从儿童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身体力行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工作。

由于在国家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丰富经验与突出贡献,马军于2019年7月入选健康中国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为第一批98名成员之一。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马军始终奋斗在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的国家战略的制定与落实工作的最前方。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教学育人的故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军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着重能力培养的原则,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学生工作。他不仅向学生传授做学问之道,更重视传做人之道、做事之道,用自己的感悟告诉大家,栋梁之材,要有家国情怀和感恩之心。

马军积极投身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主编及参编各类教材。近年来,他主讲了《儿少卫生学》本科生课程,和《高级儿少卫生学》、《公共卫生实施性研究》等研究生课程。马军授课方式多样,利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文献阅读、小组讨论与汇报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视频及教具等灵活呈现授课内容。针对不同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激发同学们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与讲授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

马军亲自带领学生到贫困县,采集现场数据,亲自开展现场调研,让学生知疾苦、明事理。他经常说,合格的儿少卫生学者应该从多下现场、走基层,从一线获得最真实的情况。让同学们明白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激励大家为我国儿少卫生事业而努力。

马军积极带领学生到祖国各地,尤其是艰苦地区进行调研,足迹遍布西藏、新疆、贵州等地,指导和帮助完成包括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常见病及影响因素监测在内的一系列全国性调查研究,真正让学生明白要将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上。

马军鼓励学生在学术论坛发言,让他们长见识、懂短长。马军经常督促学生积极完成论文并投稿到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在学术论坛上发言。在每年举办的全国儿童青少年/学校卫生学术年会上,课题组都会有若干名硕士和博士同学进行学术汇报,既分享了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又锻炼了他们在全国学术会议上的汇报能力。

2019年,课题组多名同学在澳大利亚的多哈会议上进行汇报,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向国际学术同行讲述了中国团队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调研结果和研究获得了国际同行们的认可。

马军认为,北大人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因此他自费组织学生去香港、澳洲等地学习交流,让他们拓视野、求学问。课题组多名同学在国外交流期间,不仅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帮助课题组搭建起国际合作网络。

马军不仅关注在读的学生,对于毕业的学生仍然给予支持和帮助,在科研路上送上马、帮一程。他积极指导已经毕业的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和教学,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快适应角色。

马军时时刻刻以身作则,让学生学会了在科研与人生的道路上要保持坚守、乐观、豁达的品质,不忘一名公卫人、儿少人的宝贵初心和卓越担当。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