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征文】抗疫老兵重返战疫路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回顾北大医学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反映建党100周年来的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激励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创建“双一流”工作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医学部开展以“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北医新闻网选登优秀征文,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国家有难,八方支援。我作为一名医生、一个军人,理所应当冲锋在前,能帮助患者解决痛苦比什么都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技师长马亚光说。
马亚光,男,中共党员,1976年入伍,从军10年,期间在部队医院工作。1983年从军校毕业后,一直从事着医疗工作。17年前,马亚光就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以下简称地坛医院)与非典抗争过;17年后,面对新冠肺炎,他又主动请缨参加一线工作。
坚持是照亮荆棘之路的明灯
今年疫情暴发后,马亚光被医院派出,支援地坛医院抗疫工作。3月20日-5月20日,整整2个月的时间,马亚光一直全天守候在医学影像科CT室,带队负责海外回国留学生的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筛查工作。由于人手短缺,马亚光还要负责病例登记、编排胶片等其他工作,一周七天9到10个班。“因为我们的工作需要和感染者密切接触,所以影像科算是污染区,为了避免和其他科室同事接触,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小屋子里活动,经常会出现缺氧的情况。”马亚光说。
地坛医院作为北京市新冠肺炎病人诊断和治疗的最主要医院之一,承担着大量的临床诊疗工作。放诊诊断成像如数字X线摄影(DR)和计算机X线体层成像(CT)是每一位有症状病人和确诊病人必然接受的检查项目,确诊病人还会多次检查以评估病程演变和恢复程度,放射科因此承担着很大的工作负荷。尤其随着国际疫情的加重,归国留学生等导致的输入性压力迅猛增加,地坛医院每天的CT筛查数量多达350人次,放射技师的工作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市医管中心组织了放射技师援助队伍。在得知医疗队需要放射技师时,北京市各医院广大放射技师表现出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职业精神,纷纷报名参加医疗队支援地坛医院和小汤山医院。2020年3月20日,来自北京市9家医院的9名放射技师齐聚北京地坛医院放射科,与地坛医院本部的同仁们并肩战斗在最前线。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团结一致,携手战斗,疫情不去,全员不退!
9名医疗队员来自9家不同的医院,马亚光主动站出来组织大家开碰头会,目的是统一思想,明确医疗任务和目标,以大局为重,提高协作意识,增加与地坛医院放射科的工作契合度,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马亚光为年轻技师做出了表率,鼓舞了整个团队的士气。团队中有4名党员、4名积极分子,虽然没有成立党小组,但团队的党员发挥先进性和能动性,主动承担起一对一联系入党积极分子的任务,鼓励年轻技师积极上进,在抗击疫情战斗中磨练自己、考验自己和提升自己,争取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交出优秀答卷。
马亚光59岁,身体抵抗力下降,连续工作一周后,浑身出现严重湿疹。由于防护服密不透风,医护人员经常会汗流浃背,这对马亚光的湿疹来说可谓雪上加霜。马亚光说:“湿疹溃烂的皮肤经常会和防护服粘连在一起,每次脱内穿衣,皮肤总要一起撕下来。”医院领导了解情况后,要求马亚光放弃手头工作,回家隔离休息,但被马亚光谢绝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选择来到这里,就不能打退堂鼓,忍一忍就过去了”,马亚光说。出发于春分,奋战于清明,结束于立夏。5月20日,马亚光结束了一线支援工作,又重新返回到本职岗位。
抗非典战新冠,两度参与抗疫
“2003年非典期间,那时的防护用品还不像现在这样充足,身高174的我穿的是165的防护服,手腕、脚腕都会暴露在空中,心里也会感到害怕”,马亚光说。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的防护用品为医护人员撑起一把保护伞,为“白衣天使”在披荆斩棘的路上减少了后顾之忧。
在一线抗疫工作中,马亚光被年轻的同事尊称为“政委”,因为他就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着医疗队员们。在马亚光看来,青年医生就是新一代卫生系统的朝阳,是国家医疗队伍的主力军,传帮带好学生,是他工作的快乐,也是作为老一辈军医的职责。“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期望学生基础知识要学得扎实、牢固,需要的时候能临危不惧”,马亚光说。
马亚光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在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他和两个弟弟都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妹妹也在卫生系统工作。小时候,马亚光觉得,父母能治好病人,是件很神奇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马亚光更加懂得医生的使命和责任。“医生不仅要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爱,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是战胜一切的秘诀”,马亚光说。还有1年时间,马亚光就要迎来退休生涯,他说,自己还要继续发光发热,如果国家需要,一定有召必回。
技能交流,提高影像技术精准度
马亚光是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肿瘤影像技术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学会医学技术专委会常委,他以专业学会作为团结医疗队员和地坛医院放射技师的平台和纽带,鼓励10家医院间的放射技师利用一起工作的时间,促进业务交流和沟通。每天交接班前的时间和工作中没有病人的空隙,有些年轻技师会拿出准备好的问题与高年资老师讨论,并在下班后对问题进行总结和记录,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氛围也很浓厚。一个月的援助医疗队工作中,9家医院的队员们以北京医学会放射技术分会为平台,共组织了12次业务交流和碰头会,每位队员结合自己所在医院的专业特色进行主讲,大家就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满意效果。专业学会具有规范、引领、普及和提高的职责,医疗队员在临床实践中的专业切磋,是学会学术活动的拓展和延伸,也是特殊环境和条件下学术活动的有益补充。
地坛医院放射科接待的病人主要包括住院确诊病人、出院复查病人、海外归国疑似人员等,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大,但为了保证受检者之间不出现交叉感染,马亚光为每个病人更换一次性床单,亲自到检查室门口呼叫病人并进行两次信息核对,还组织了相关事项的培训,提高一次扫描的成功率,避免病人接受额外的辐射。针对海外归国人员多数为留学生等年轻人群体、新冠肺炎病人需要多次接受CT检查的特点,为了降低他们的辐射风险,在地坛医院放射科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医疗队员和本部放射技师紧密合作,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交流、临床扫描参数的优化等活动,以提高影像技术的精准度。
医疗服务为核心,促进技师队伍的共同提高
工作在抗疫一线的放射技师,承担着辐射风险和感染风险的双重压力。每天面对大量的排查病人和确诊病人,从信息登记、摆位、扫描、传输图像、打印照片,一直到病人离开,整个繁琐的流程都要身着密封的防护服、隔离衣和护目镜完成,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全身经常被汗水湿透,脸部被口罩压出血痕更是家常便饭,每次下班时都是一身疲惫,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来到地坛医院一个月,医疗队的全体放射技师已经快速、紧密地与地坛医院放射技师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工作整体。每位技师都会一丝不苟地按照要求,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并执行规范的设备消毒,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放射技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增添色彩!放射检查中,病人所接受的X射线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众多光子组成了一个光束。医疗队员是来自北京市各家医院的普通放射技师,他们如同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低调而平凡,当汇聚在一起时,便能凝聚成一束光,产生强大的力量而冲破障碍和困难,为病人的诊疗提供依据。援助地坛医院的放射技师医疗队就是这样一个团结型、实战型、研究型的团队,一个不计个人得失、危难之时勇于担当的团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句“先生”饱含的是对医护工作者的崇高礼赞,诠释的是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卓越精神。岁月静好的日子里,我们看得见幸福美好的生活,却很少看得见舍小家为大家,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马亚光老师作为一名有着军人情怀的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奔赴抗“疫”最前线。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马亚光老师和所有站在抗疫最前线的医务人员,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毁的生命线,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
(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