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悟初心】做捍卫人民健康的新时代医学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在北大医学师生当中引发巨大反响。因为写信收信的抗疫青年就是我们平日非常熟悉亲近的师兄师姐,我看到新闻后立刻分享给了家人和朋友,他们本就对抗疫医务人员非常敬佩,听到我分享的消息就更加崇敬了,这也让我感到身为北大医学人的自豪与骄傲。
一年过去了,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出征抗疫的画面仍历历在目。他们以实际行动得到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总书记的回信亲切而有力量,他的肯定和鼓励,每每想起都让我充满力量。医路漫漫,我将无惧任何困难挑战,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北大医学青年。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2020年11月,我终于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不禁思考:身处和平年代,到底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我“牺牲一切”?抗疫英雄张宇师兄的亲身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毕业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张宇师兄,是中国疾控中心派往武汉的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从接到通知时的兴奋紧张,到与家人分别时的留恋不舍,再到深夜抵达武汉时的忐忑不安,他在回校座谈会上深情讲述自己援鄂抗疫的心路历程。当谈及在黑夜里面对空无一人的车站时,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那一刻,我真的害怕了。”这是人面对未知的、攸关生死的前方,从心底里升起的最原始的恐惧。但他接着说,再怕也要往前走,前线需要中疾控的检测车,需要流调员,需要消杀员,需要数据统计,需要环境监测……作为北大公卫人,在这种时候,必须要勇敢向前。
我突然意识到,并非只有战争年代才会有人流血牺牲;在和平时期,北大公卫人也要时刻准备着,去往每一次传染病、疫情爆发的漩涡,践行“公行天下,卫戍健康”的崇高使命,因为这就是党和人民最需要北大公卫人的地方,这也是每一个公卫人成长进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历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要求:“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负责任 敢担当 默默守护人民健康
其实公卫人所要从事的职业,不只是抗击疫情这样轰轰烈烈的事情,还要默默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记得我在海淀区疾控中心实习时,一位老师带我出外勤,去某大酒店检查卫生。老师监测到游泳池水质有几项不达标,当即责令酒店整改,并表示三天后将会再次检查。在回来路上,老师和我聊起疾控人的责任。他说:“我在一个非常平凡的岗位上,做着非常小的事情,甚至有些微不足道;但只要我们这颗小小的‘螺丝钉’稍微松懈一点,老百姓的健康就可能因为个别人的私利而暴露在危险当中。”他说这话时的语气很轻,但落在我心里却重若千钧。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认识到公卫人的责任,并决心将公共卫生作为我毕生的事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公卫人就是这防护网的线,就是这隔离墙的砖!北大医学青年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回信,并将其作为学习成长的精神指引,锤炼本领品质,奋力托起健康中国的希望!
从被别人保护,到保护别人,北大医学“90后”党员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这些就在我身边、和我年纪相仿的英雄们,让我为之自豪和敬佩。当我看到总书记专门给他们回信时,作为团支书的我,当晚立即在支部发起讨论。我发现大家和我一样,都被这封亲切又温暖的回信感动着、鼓舞着,迫不及待想要分享。这封信也是总书记对千千万万青年人的鼓励与期望。
一年来,我在不断参悟这封信的精神内核,希望自己能像“90后”援鄂青年那样锤炼能力本领,早日成长为捍卫人民健康的“硬核青年”。
在服务他人中培养担当意识
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是这些力量凝聚起来就能共克时艰、共度难关。我作为新时代的北大医学生,也要身体力行、力所能及地传递积极健康的正能量。
在居家隔离时,我在党支部的号召组织下,参与《北大护理人十二时辰》视频制作。从清晨到夜晚,视频记录了每一个平凡护理人的每一天。有停课不停学的自律,有为家庭付出的自立,更有参与社区守卫的责任。作为团支书,我和支部同学一起组织“医学青年在行动”系列团日活动。发挥专业特长整理“新冠肺炎二三问”等小推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大众对于“新冠”的常见困惑。在支部发起线上生日会、读书周,邀请老师一起参与分享学习回信精神的感受体会。团结友爱的支部让同学们居家隔离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遵守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我和两位同学拍摄了一段记录北京复工复产情况的纪录片《破晓》。我们发现,一些工厂因为疫情关闭,使得工人们的生活有些困难。但是采访中听到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我们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做好,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那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就能恢复生机。”质朴的话语让我感到满满的正能量。
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疫情期间,一次去超市时我把手套落在家里,购物过程中有些担心防护不周全。这次尴尬的经历让我联想到护理学专业课上学到的“无菌手套”知识。于是,“智能手膜机”的想法应运而生——一款随时随地提供手防护,通过手膜去贴合适用对象的机器。
疫情期间,开展线上科研实属不易。我和小伙伴们不在一个校区,甚至不在一个国家,根本没法一起做实验。在线上一起开了将近10次讨论会,才把 “智能”和“手膜机”的概念初步形成。从工作原理到材料选择,再到制作模型机,队员无数次的提出“是不是可行”“我们还有没有继续的必要”,让当时一向睡眠质量极佳的我一度失眠了好几天。但一次次失败后,我们都互相鼓励、彼此协调、坚定信念,终于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研究瓶颈。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护理学专业课的医学生,目前的我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一线救死扶伤。但我不会因此而气馁,担起大任的德行需要日积月累。我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力所能及地为师生服务,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阔步走在这条成长为堪当大任的青年人、国之栋梁的必由之路上。
(供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曹梦奇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侯天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