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征文】重大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先行者——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吕秋云教授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回顾北大医学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反映建党100周年来的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变化,激励师生员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创建“双一流”工作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医学部开展以“牢记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芳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北医新闻网选登优秀征文,以飨读者,同时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人物简介

吕秋云,1943年8月出生于山东聊城,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63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卫生系, 1969年毕业,1970年分配到航天工业部七院任医生。1981年5月调回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先后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94年任主任医师。曾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副所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副社长。著有《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华人心理与治疗》《心理障碍咨询》《综合医院心理问题案例集》《灾难后的危机干预》《社区常见精神障碍》《心理治疗:婚姻与辅导》《心理治疗:家庭与辅导》,组织翻译了《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心身医学》等著作。

躬身于行,投身危机干预工作的先行者

吕秋云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心理救援和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在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自1994年第一次参与由原卫生部派出的心理救援工作,她已经在这个领域探索、实践了二十余年。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发生火灾。国家和当地政府对这次火灾高度重视,并迅速派出专家前往支援。在那个年代,提起“救援”,通常没有人会想到精神专科医生,直到当地综合医院在灾后救援和安抚工作中发现,受伤者和遇难者家属的心理问题很突出,才请求原卫生部选派心理专业人员援助。吕秋云教授第一时间向时任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的沈渔邨院士提出申请并即刻准备奔赴现场。那时距离火灾事件已过去两周,国内也尚无精神科医生参与重大事故干预工作的先例,吕秋云教授和同事们带着教科书,在准备期间反复查阅灾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并初步提出干预方案。到达克拉玛依后,应急救援专家与当地救援医疗队组成联合工作组,吕秋云教授所在的联合工作组汇总事件基本情况,决定先对反应比较严重的家属进行家访,评估及处理遇难者家属的居丧反应。在累计接待30多人次的家访后,工作组为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在综合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并设立咨询热线,同时利用休息时间撰写科普文章、进行电视讲座,为更多的市民实施心理教育及媒体宣传。除此之外,他们还为医护人员和工会干部开展心理讲座和培训,提升基层人员的心理援助能力。

吕秋云教授和马弘主任医师在克拉玛依对丧亲家属家访后的回程路上

此次心理危机救援为稳定当地民众情绪发挥了积极作用。救援结束后,吕秋云教授深刻认识到中国需要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她们把此次干预中精神受伤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后写成论文,开展学术研究和培训,并参与编写了《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其中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危机干预和居丧干预。与此同时,吕秋云教授在翻阅了国外文献深入学习后,发现心理医生投入重大灾难后救援工作的做法已有先例,因此带头并鼓励精神科医生到重大灾难现场进行危机干预,积累经验,开始逐步建立中国的危机干预模式和团队。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受沈渔邨院长指派,吕秋云教授到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讲解洪水灾难后可能会有的心理反应以及应对方式。

2000年12月25日,河南洛阳东都商厦发生特大火灾。吕秋云教授及团队以卫生部观察员的身份主动介入,对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体干预和培训。

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峰的过程中,5名队员不幸遭遇雪崩遇难。灾难发生后,受难者家属的情绪很激烈,有麻木的、不吃不喝不说话,有愤怒的、不停地抗议发火。这次吕秋云教授及团队对家属做了心理干预,处理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居丧反应。

2002年,大连5.7空难后的第二天,吕秋云教授受邀飞往大连,和两位同事一起对三位遇难者的11位家属及他们的30余名同事进行灾后心理干预。4天之后,经过干预的家属已经平静地回到正常生活,而未经干预的其他死难者的亲属仍然以泪洗面。记者与人们并不熟悉的灾后心理干预有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接触, 目睹了接受心理干预的遇难者家属与没有得到专业人员心理干预的遇难者家属截然不同的表现。”从此“心理危机干预”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了解和认可。

吕秋云教授在当地为老年患者看诊

在前后十多起灾难后心理救援过程中,吕秋云教授和她的同事都赶赴现场进行危机干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她的努力下,精神科医生参与重大事故危及干预工作已经成为医院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模式。2002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明确规定,建立国家重大灾害精神卫生干预试点,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这是中国精神卫生领域里程碑式的发展,与如吕秋云教授一般长久奋战在心理危机干预一线的精神科医生所做出的努力息息相关。

作为国家级的专家,吕秋云教授始终在思考和总结不同灾难的干预方式。首先是介入的时间和方式。在当地主动要求下,以医疗队的方式进行干预往往更有效,不同的时间段,干预的内容不相同。其次是组织的情况,是否有统一部署对工作的开展情况有着重要影响。另外是服务的范围。是否有后期干预,比如灾难发生一年或两年以后,对于没有康复的患者还需进行创伤治疗,这是医疗机构的长期任务。

探索求知,引进心理治疗新方法的创新者

在专业深造方面,吕秋云教授也秉持着学无止境的态度,不断探索,引进新知识与新疗法。1989年及1991年,吕秋云教授曾两次到美国夏威夷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学习心理治疗,10多年来多次邀请夏威夷大学的曾文星、徐静教授、德国的认知行为治疗的著名教授Iver.Hand、美国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创始人Dr.SalvadorMinuchin及其华裔传人李维榕博土讲学,组识心理治疗讲习班,在普及提高心理治疗知识和水平的同时,她的个人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门诊开展的分析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及青少年、老年心理问题咨询,受到患者的欢迎。

吕秋云教授参加第一次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大会

2002年,吕秋云教授首次接触眼球运动脱敏再加工(EMDR)。2007年,她的团队邀请欧洲EMDR的主席来国内交流,此后建立了比较好的联系。2009年退休后,她开始系统学习EMDR,并发现这是创伤治疗快速有效的方法。经过深入学习后,她将这种疗法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工作中。当年,一位患者在处理熟人的车祸善后工作后患上了PTSD,多处求医效果都不明显。吕秋云教授使用EMDR方法对他进行治疗,做了3次后,闪回症状就有明显好转。这加强了吕秋云教授对EMDR的信心,她更加深入学习,获得了欧洲EMDR创伤治疗师及督导师的证书。截止到2016年,她已经使用EMDR治疗了100多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药物治疗和一般的支持治疗。EMDR不只是对PTSD患者,对和创伤相关的抑郁、焦虑、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EMDR三阶培训上,美国培训师为吕秋云教授颁发证书

2002年以来,欧洲和美国的HAP组织及EMDR协会多次在中国举办国际创伤EMDR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隶属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09年,吕秋云教授积极筹备成立了EMDR创伤治疗学组,并任学组组长,钱铭怡及张劲松教授任副组长。EMDR学组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下的学组,致力于EMDR在中国的培训和推广,至今,经过EMDR治疗师培训的学员为600余人。同时,吕秋云教授还成为亚洲EMDR的理事成员,分别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亚洲EMDR大会上发言,介绍中国EMDR的发展。2017年在上海主办第三届亚洲EMDR创伤心理治疗学术大会获得各国好评。

吕秋云教授荣获“中国EMDR特别贡献奖”

在近年的云南、四川地震,天津地区“8·12”爆炸事件,深圳光明滑坡事故等重大灾难的心理救援过程中,经过EMDR培训的精神科和心理学家在灾后心理救援中运用EMDR技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精神科救助专家的称赞。

尽职尽责,助力医院全面发展的践行者

除心理干预及心理治疗以外,吕秋云教授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还在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果及贡献。

在医疗工作方面,1970年参加工作以来,吕秋云教授始终坚持临床工作。在航天部七院时任妇产科医生,并参加全科值班,经常诊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各种疾病,在各方面得到锻炼。1981年,她调回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之后,在病房任住院医师,1985年任住院总医师一年,通过参加全院疑难及危重患者的治疗抢救,参加会诊等工作,业务水平有很大提高。1986年以后,虽然担任行政管理工作长达15年,但她一直没有脱离临床实践,坚持在病房、门诊做临床工作,从医以来诊治了近20万人次。吕秋云教授将自身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既能共情,耐心倾听,又有着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从患者表面现象找到内心冲突,从而真正解决问题。吕秋云教授对患者认真负责,服务态度好,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4次治疗后PTSD症状明显好转,小患者感谢吕奶奶

在医疗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吕秋云教授创立了“联络会诊科”。与以往所说的会诊不同,联络会诊科是联络不同医院各个科室的医生定时参加研讨活动和会诊患者。这为精神科和其他科室之间共同处理患者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机会,是一种治疗模式的转变。经过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

2003年SARS之后,在吕秋云教授的倡议下,医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联络会诊科并任科主任,定期邀请本院和其他医院各科室医生就疑难精神疾病进行会诊,至今已有北京市二十余家综合医院的几十名医生成为联络会诊科的固定成员,连续十余年每月进行病例讨论,让更多患者受益,也让医生储备多学科知识、增长经验。对在综合医院各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吕秋云教授主持联络会诊网络的疑难病例讨论,共有十余家综合医院医生参与

在科研工作方面,1985年吕秋云教授参加赴云南思茅医疗队,进行讲学查房三个月,并开展云南思茅、西双版纳地区酒依赖及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此后又参加组织了全国9个地区四种职业酒依赖的调查研究工作,发表相关论文。

吕秋云教授赴云南思茅进行讲学查房

教学工作方面,吕秋云教授从任住院医师开始参加对本科学生的教学工作,曾带实习、讲症状学。1986年之后曾为医疗系、卫生系、护理系等讲授精神病学各章节,如神经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心理治疗等。1985年,吕秋云教授曾到云南思茅和西双版纳讲学三个月,系统讲授了精神病学约80多学时,每周查房,诊治当地的疑难病例,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受到当地极高的评价。她每年为临床进修班的医生讲课, 主要讲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家庭婚姻治疗、行为治疗、短期心理治疗等)。近十几年来,她多次参加组织全国性心理治疗讲习班,并参加讲课与带教工作,同时参加主编和撰写了《心理治疗手册》。

吕秋云教授多年来在临床从事对神经症、精神障碍、婚姻家庭、应激后心理障碍及青少年、老年期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发表多篇心理治疗个案;主编和参加撰写了《现代心理治疗手册》《华人心理与治疗》《心理障碍咨询》《综合医院心理问题案例集》《社区常见精神障碍》《心理治疗:婚姻与辅导》《心理治疗:家庭与辅导》,组织翻译了《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心身医学》教科书,多次参加主办全国性心理治疗进修班和讲习班并讲课带教,为培养心理治疗人才做出杰出贡献。

管理工作方面,吕秋云教授任副所长15年。曾主管医疗、人事、行政、后勤、财务等工作, 还曾任党委副书记。在15年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她任劳任怨,工作投入, 在工作中严格要求,按照岗位职责的有关规定履行职责,任职期间在文明医院建设、医德医风建设、三级甲等医院建设、医院基本建设中付出很多心血,在向上级申请专项拨款、争取房源等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

成就与期冀

吕秋云教授于2020年11月获得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19年度杰出精神科医师”荣誉称号。这一奖项是目前中国精神科医学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是为精神科医师颁发的终身成就大奖。

吕秋云教授荣获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19年度杰出精神科医师”荣誉称号

谈及未来精神卫生领域发展及人才培养,吕秋云教授充满期待。她提到,治病救人、疾病预防及健康教育是医生义不容辞的三大职责,并基于此提出了三点希望。首先,她希望更多的精神科医生能参与危机干预的工作。危机干预实际上是属于疾病预防范畴的工作,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及早干预可以更好地预防人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如果人们没有很好地自我康复,一部分人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其他的心理或躯体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医务人员给予充分治疗,帮助他们尽快康复。作为精神科医生,仅仅掌握药物治疗的技术远远不够,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会一种或几种心理治疗的技术,才能够更好地帮到患者,才是一个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另一方面,吕秋云教授也希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医生关注的重点职责之一。她教育新一代精神科医生要学会和媒体合作,做好宣传,从而让国家和社会大众增加对危机干预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希望媒体在报道时关注伦理,不要过分宣传负面信息,不要过多曝光刺激性画面,避免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她希望我国能开展更多危机干预方面的研究工作。许多研究者证明,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创伤治疗师才能有效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干预和社会支持对于民众心理健康、灾后心理重建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稳定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也有研究发现,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鲜有经过较好的创伤治疗系统专业培训的治疗师,需要大力普及推广危机干预的基本知识。因此,中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吕秋云教授始终秉持着“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院训,弘扬着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潜心钻研、开拓进取、发展创新,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大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