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成长(四)】没有什么苦难能够压倒我们,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我们……

      1949—2019,70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

  70年,“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医学部推出国庆特稿《我和祖国共成长》。特稿分六个篇章:<起点,一个国家的新生>、<建设,一个民族的热血>、<坎坷,一代国人的警醒>、<转折,一条道路的选择>、<拼搏,一段距离的缩小>、<复兴,一个梦想的实现>,记录北医人与新中国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的70年。第四期推送“复兴”篇章。

  北京大学医学部参加国庆游行方阵的253名师生合影。

  复兴,一个梦想的实现

  阳光照临地球,新世纪终于到来!

  上一个百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到了最危险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中国人励精图治,中国终于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2001年7月,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正以更好的姿态立于世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北医也迎来了发展的“新世纪”。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王德炳出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韩启德出任北大医学部主任。这一年,在北大“学生五?四奖章”评选活动中,医学部第二临床医学院1997级博士生陈雷、护理学院本科生张莹、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生谢群慧,他们第一次代表医学生,获得了北大授予学生个人的最高荣誉。

  进入新世纪,原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北医再启新征程。

  而SARS在2003年春天突如其来,它让人们看到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的英雄本色,也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着重大缺陷。

  一位发热患者到北大人民医院就诊,她主诉“头晕”,坚称没有接触过“非典”患者。这个病人以“发热待查”留在了人民医院急诊留观室。第二天,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赶来医院,告知此患者家中已有数人发病。但病人转不走,没有“传染病房”的人民医院决定自建SARS病房。急诊科主任朱继红等率领多名医生、护士进入了病房。患者源源不断涌入,医护人员也一个接一个倒下,直到人民医院整体被封闭、隔离。

  非典一役,北大人民医院93名医务工作者被感染,丁秀兰大夫,王晶护士牺牲。

  不只是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六家附属医院2000多名医护人员拼尽全力,承担了北京近三分之一的救治任务。基础医学院高子芬、顾江、方伟岗,穿上防护服进入医院做尸解,以期找出SARS发病机制;北大公卫学院几乎“全军出动”,曹卫华、詹思延等专家、青年教师,赶往北京各区县疾控中心担任指挥,99级学生承担起了北京市接听“非典”热线电话的任务,陈育德、魏承毓等老专家成立“二线”专家组,提供帮助。

  在广州,北医校友67岁的钟南山参与并主导了整个非典疫情的战斗。他临危请命,振臂一呼:“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挑战权威,坚持非典病原体是病毒而非衣原体。他敢说真话,面对媒体否认疫情已经得到控制。

  在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到北大校园与师生座谈,号召大学毕业生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公卫学院03届毕业生莫锋写信告诉总理,他志愿去西部支援当地卫生防疫建设。他背起行囊,来到内蒙,这一去就是十六年。

  6月,肆虐半年后,随着气温升高SARS疫情销声匿迹。随后,政府宣布大幅度增加卫生防疫经费投入,“非典”让中国公共卫生领域飞速进步。2006年,卫生部宣布基本建立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

  “非典”推动的另一个进步是,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动全国。几个小时后,北医三院刘晓光就接到救援指示。他作为卫生部第一批北京抗震救灾医疗队副队长,带队到达了受灾最重的北川县城。救人、多救人,这是当时人们唯一的想法。刘晓光顶着压力,强令各医疗救助机构做好检伤分类,确保帐篷间距,避免交叉感染。对于肢体损伤的患者,他要求能不截肢就不截肢。在灾区的时间里,医疗队经历了数千次余震。

  北医医疗队员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

  北大医院王海燕第一时间想到了挤压综合征的防治,她给前线大夫发去信息,指导输液,预防急性肾损伤;她虽71高龄仍主动请缨,前往灾区指导救治。

  北大六院马弘对卫生部领导说:“72小时再不去,小心这些人将来得创伤应激障碍!”这位曾经参加过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精神科医生,是中国第一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队的队员。到达地震灾区,马弘召集志愿者,买书买花,带小朋友踢球。“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有书读,有画画,这个就是干预。”不出3天,马弘把正确的理念贯彻到现场所有的心理咨询队伍中。

  在汶川地震,北医六家附属医院有98名医疗队员先后奔赴一线。不仅是汶川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在灾难面前,北医人的身影永远会出现在第一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医师生、医护人员承担了大量志愿服务和医疗工作,共派出赛会医疗保障人员510余名,志愿者1300余名,有力保障了奥运会的顺利进行。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开幕式致辞中意味深长地说道:“北京,你是今天的主人,也是通往明天的大门。感谢你!”

  北京奥运会,年轻志愿者们的微笑征服了挑剔的国外媒体。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他们被视为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军群体。有评论认为:国际社会在青年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医学部志愿者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工作。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正式启动。所谓“新医改”,是相对于1985年“老”医改而言。当年以“扩大医院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医改,使得市场化在医疗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之弊端也暴露出来。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新医改”启动三年后,一张世界规模最大、覆盖率达99%、惠及超过13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全面建立,因病致贫得以显著缓解。

  这时,医改也进入了“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是难上加难。

  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医院院长的刘玉村面对媒体谈医改时表示:“公立医院是应当回归‘公益性’。当医生面对病人不用谈钱的时候,中国医改就算成功了。”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分级诊疗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如何让病人能够在基层医院放心首诊?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师队伍必不可少。2011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学学系。时任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的柯杨说:“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制度建设事关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和医学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北医要不光为自己办学,还要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2011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成立。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是自创立之初便注入北医血液里的历史自觉。2015年8月,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卫计委组织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截至2019年,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先后派出五批医疗队,105名医疗专家。他们创造了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卫生系统多个第一,架起了西藏医院与北大医学部优势学科沟通的桥梁,在雪域高原上留下了北大医学厚道与担当的精神。

  北医第四批援藏队员(部分)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教育,事关国家、民族未来。北大百年校庆时,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985工程随之启动。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高等院校发展重新绘制了蓝图。北大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北大41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其中北大医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六个学科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医学院校之首。2017年,北大启动了“30+6+2”方案推进“双一流”建设,北大医学将发挥重要作用。

  “北大医学应该是国家医学中心,未来还会是世界医学中心。”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即将实现。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医疗、健康,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019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部公共教学部)正式揭牌。韩启德说:“医学人文学院揭牌是医学回归初心、与时俱进、推动改革的努力。” 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被称为医学的两只翅膀。近年来,韩启德将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医学史的研究和医学人文建设上。

  2019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部公共教学部)正式揭牌。

  “我们迎来了我国医学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说:“在历史上,北大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当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北大应当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满足对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0年,“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新中国打破了无数预言,创造了无数奇迹。

  7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中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我们经历过美好,我们经历过苦闷,我们经历过彷徨,我们经历过振奋……祖国的历史由我们创造,祖国的未来由我们开拓。

  初心不忘,使命牢记。中华民族积累已久的能量,正在迸发;百年来萦绕在心中的复兴梦想,必将实现。

  全文完

  (文/宣传部 徐璐  图片/北医档案馆或来源于网络  资料参考/《北医百年历程》;严仁英、邓稼先、彭瑞骢、王德炳等人传记、《厚道北医人》或其他公开报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