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祸从口入”——肉毒毒素再现
秋冬季节重温补,面对气温的日益下降,向来注重“民以食为天”的人们热衷于烹饪一些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来抵御严寒。然而,食品和烹饪卫生需要大家格外重视,以免造成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
10月6日凌晨,急切的救护车警报声划破夜空,也打破了国庆节假期期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少许的宁静。由日喀则市医院紧急转来两位中年“卓玛”(藏语里对女子的称呼)被火速推往急诊科抢救室,这两位患者均因呕吐、头晕、双眼视物模糊、全身乏力,伴四肢麻木,随后很快出现言语含糊不清、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双侧上睑下垂等症状。
担任值班任务的我,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外院相关辅助检查,迅速地判断上述患者为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可能性极大。但由于患者家属未提供可疑食物标本,无法进行毒理学检测。在第一时间对患者时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吸氧、补液、防控感染等处理后,我科迅速上报医院总值班并按流程上报了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并将患者呕吐物、粪便送至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继又有3位小“起巴”(藏语里对孩子的称呼),被紧急送至儿科。3名“起巴”分别只有6岁、7岁、8岁,他们的病史、症状、体征相同,与之前两位中年“卓玛”的情况极其相似,但病情更为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难以想象,此时此刻患儿的亲人内心会有多么焦急!
我得知这一情况后,考虑到这极有可能是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且“急性肉毒毒素中毒”可能性极大,应高度重视,立即与儿科主任沟通、协商,将病人情况上报医务科。医务科组织急诊科、儿科、神经内科、ICU等相关科室,紧急启动全院多科室会诊。
我代表急诊科参加了全院会诊,提出虽然转诊入院的“卓玛和起巴”们的外院实验室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头颅CT、头颅MRA + MRI亦未见异常,但根据上述患者饮食史、发病经过,结合急诊科既往救治的肉毒毒素中毒的病例的理论经验,仍考虑“急性肉毒毒素中毒”,并与儿科主任一起拟订了患者们的救治方案。追问毒物检测结果,果不其然,5位患者均为“肉毒毒素中毒”,紧急联系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予以协调肉毒抗毒素,并对3位重症的小“起巴”进行了血浆置换治疗。
每每谈及这次抢救,我感触颇深,肉毒毒素中毒多因食入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高。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需多学科联合治疗。在治疗及时性、并发症处理合理性、中毒严重程度及个体因素都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为止,肉毒抗毒素是治疗肉毒毒素中毒目前唯一的特效药。同时,各种对症支持治疗多管齐下同等重要。控制肉毒毒素中毒以预防最为重要,应避免食用发酵或腐败的食物。西藏偏远牧区居民常有食用贮存生食习惯,因此对短期内出现类似症状、尤其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且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考虑本病可能。
据了解,这些患者,分布在2户人家,是邻里关系。3天前均共同进食了“陈肉”。原来都是腐肉、陈肉带来的危害。经过精准的医治,急诊的2名“卓玛”好转出院。3名小“起巴”中2名逐步脱离生命危险,症状明显好转,仍有1名“起巴”尚在积极救治中。
(北医三院 “组团式”援藏专家、北医三院急诊科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