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战疫记忆(十二)——说说我的两位战友,大家一起硬战的日子!
4月6日,北大医学405名抗疫战士,离开他们拼命守护72天的城市武汉,回到首都北京。而在一周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20名白衣战士,也在湖北鄂州奋战55天后,平安凯旋。白衣执甲,英雄归来!抗疫历程中有着太多温暖、坚毅、平凡、伟大,战疫记忆专栏特约北大医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员讲述感动他们的抗疫故事,分享他们的战疫力量。
战 疫 记 忆
本期讲述者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 秦宇红
抗疫日记:战友系列之一
医疗队副队长王生浩——责任与信仰
王生浩,我们医疗队副队长,是来自呼吸科的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才俊!以前在院里工作时真没注意到,甚至在急诊科轮转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太多印象,但这次临危受命湖北出征,一同战斗在一线共同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后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王生浩
生浩平时非常安静,但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特别投入、特别严谨,对发现的问题一定穷追猛打,丝毫不会放过,直到解决为止。用“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形容他一点不为过,我觉得他就是为医生这份伟大的职业而生的。
刚刚进驻CCU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两层口罩捂着,气都透不过来,而且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工作,大家都不适应!但生浩似乎根本就不受影响,第一天上班接班后不用几十分钟就疾速掌握了完全不同的医疗信息系统,然后马不停蹄地熟悉患者,了解病情,查房后调整治疗方案开具医嘱,下班时已经为接班的下一组医生整理出一套初步的注意事项和各种细节问题……
以后几天,和其他几个年轻医生陆续建立起各种交接班的细则和各种医疗表格,规范了整个病区的所有相关医疗流程!基本不用我操心,简直高效的不要不要的。
不仅如此,临床操作起来也是相当的娴熟,呼吸机玩得是一溜一溜,各种穿刺置管技术也是非常过硬,和我配合起来那种默契甚至都不需要一个眼神。每次上班时,查完房下完医嘱,从来不见他坐着,一会儿巡视患者,一会儿调整呼吸机参数……护士们都喜欢和他搭班,因为他值班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维持最稳定,呼吸机都没有报警的。
我们重症监护室里收治的都是从其它科室转来的危重型患者,病情特别重,早期公布的治疗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症风暴、呼吸道管理、呼吸机模式选择与参数调整、心脏与肝肾功能、出入量管理、血糖控制、电解质酸碱平衡、早期营养通道与支持、胃肠功能与肠道菌群维护、镇痛镇静与唤醒、凝血功能紊乱与抗凝、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CRRT……等等。
这么多细节和复杂技术参合在一起,需要一专多能。而且方案只是一个粗略的指导性文件,并不能对每个病人简单的一概而用。何况这些因素还经常相互矛盾制约,难以抉择!
说实话,对我一个从事急诊专业20多年的老大夫来说都是严重的挑战。但生浩真的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认真细致和专注,针对每一个危重患者细细地梳理方案,制定出最优的治疗细则。
我们俩经常下班后一边锻炼一边商讨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通过反复观察摸索,针对治疗方案中激素的应用提出严格限制适用的标准;并提出治疗关口前移,早期对危重症患者给予有创呼吸机支持的方案,同时对原方案进行减法处理,减去我们认为无效或副作用大的多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早期加强肠内营养支持等。通过积极的方案调整,患者治疗效果改善了!
工作中的王生浩
一次下班后回驻地的路上,生浩闷闷不乐地走着,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想把每一个病人都留住,可是不能!他说自己觉得特别内疚,对不起那些逝去的病人。他更加努力、认真地工作,从网上查各种文献,查看各处医疗队汇集来的治疗方案和经验……在他和大家的努力下,两个80多岁的危重患者病情好转,准备拔管了,他露出阳光般的笑容!
拔管那天是个下午,头天晚上他和几个年轻队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没有专门的防护面屏,王旭医生自己利用中单和透明薄膜做了两个头套式全防护罩,生浩在头罩上认真写下“王旭监制”。上午是常远医生的班,生浩一再嘱托上午要完成的准备工作:停镇痛镇静、降低呼吸机参数、尝试SBT效果、准备无创呼吸机……下午生浩早早就去接班了,本该休息的常远医生等着不走了,护士长也不走了,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戴上队友自己特制的防护头罩,查看患者状态,连接并调节好无创呼吸机管路与参数……
一切充分准备后,安慰和鼓励患者,纯氧预给1分钟,抽吸插管气囊气体,负压吸引持续吸痰,拔除气管插管,接无创……一气呵成!一切顺利!患者血氧监测维持正常!生浩带着常远有条不紊地操作着,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透过头罩和护目镜,我看到生浩的眼睛满是光亮!
“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当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生浩平静地对我说。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微信群里转发的一句患者的话:说星星明亮的人,那是你没有见过护士的眼睛!我还想说:说阳光温暖的人,那是你没有感受过医生赤热燃烧的内心。
抗疫日记:战友系列之二
医疗队护士长杨燕君——大爱的力量
医疗队匆匆出发了!队员们来自各个科室,所以并不熟悉。向武汉行进的列车上,我组织核心组的同志们开了个小会,大家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才知道医疗队的护理工作由杨燕君护士长负责,她来自神经外科。到了鄂州市进驻驻地后,做了简单分工,杨燕君护士长除负责护理团队的管理工作,还负责团队物资的管理。
杨燕君护士长
经过对医院环境实地考察,我们才发现医院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差是多么的巨大,准备接管的CCU病房从物理环境到设备、流程等各方面比我们预期的还要低。但大家意志坚定,护士长只说一句:就是来打硬仗的!大家硬生生的把CCU接了过来——里面八个危重患者!
人员是不足的,环境是生疏的,信息系统是生疏的,病人是生疏的,护理常用的器械耗材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各种工作流程是完全生疏的……没有生活护理员,没有卫生员……没有团队的磨合期,设备老化,没有中心负压吸引(这种情况下为患者吸痰感染的风险极高)……一大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虽然做好了苦战的准备,但真的感觉非常困难,愁的我接下来好几天晚上睡不着觉!穿起三层防护服,护士长带领着队员们一头扎进病房!
从梳理病区环境开始,清理垃圾、配备封闭式垃圾桶、器械物品归类划片区摆放;熟悉信息系统;梳理耗材设备;梳理护理流程,完善护理内容;梳理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因地制宜,制备封闭式吸痰设备;梳理病区防护装备,制定危险操作标准规范……
短短几天,病房环境改观了,护理工作高标准顺畅地开展起来了,危险操作防护到位了……连续高压高强度的紧张工作,护士长真的要累坏了——她出现频繁的早搏。
工作中的杨燕君
护士长怕别的队员担心,悄悄地给我说,让我给她开点药!我知道她是紧张劳累的,真的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和她说让她休息,她说再坚持一下,把护理工作梳理得再顺畅些……
每天上午8点接班,要6点多一点起床,吃一点早餐,不敢喝水,7点就坐班车去医院,然后赶紧穿防护服进入病房。上午班其实是最辛苦的,查房和调整治疗方案都在上午,转接新病人也在上午,工作量非常大!基本是一刻不停一直干到下午1点交班,床旁交班也要大概三四十分钟,脱防护服出来基本上就下午2点了!
护士长总是冲在一线,大家都穿着防护服各自忙忙碌碌,相互间并不注意!但她工作的情景依然被我注意到了!除了不停地做治疗、翻身扣背吸痰、各种护理、清洁卫生、搬运液体、搬运巨大的氧气罐……
工作中的杨燕君
我在巡视患者调试呼吸机时,发现护士长拿湿巾和温水在为几个插管的患者逐个地擦洗清洁,她那么细致、认真、温柔,一丝不苟!虽然患者处于镇静状态,但她像是在抚慰一个个熟睡的襁褓中的婴儿!
有个80多岁的老奶奶吹着无创呼吸机,醒着!老奶奶应该非常紧张,害怕,不停地含糊地咕哝着不配合治疗,护士长一边握着她凉凉的手给她温暖着,一边柔声细语安慰她,然后一口口地给老奶奶喂饭,像对自己的母亲一般……
后来,只要老奶奶躁动不安时,护士长一出现,老奶奶就安静下来了!每天护士长早查房,老奶奶总是拉着护士长的手舍不得放开!每次下班前,护士长也拉着老奶奶的手给她捂一捂,然后轻轻地告诉她明天一定来看她……
隔离区工作的医护战友们
护士长说,不管这些病人能不能好,家人不能进来照顾他们,我一定要把他们当自己的家人替他们的家人好好照顾他们…...说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泛着闪闪的泪光……我后来才知道,护士长自己的母亲仅仅离开她不到一百天!
我和护士长说:最喜欢你们护士认真、专注地照顾患者的工作场景——那的确是我心中最美的画面!
(来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文图/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秦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