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战疫记忆(一) ——武汉的风 依然记忆犹新

4月6日,北大医学405名抗疫战士,离开他们拼命守护72天的城市武汉,回到首都北京。而在一周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20名白衣战士,也在湖北鄂州奋战55天后,平安凯旋。白衣执甲,英雄归来!抗疫历程中有着太多温暖、坚毅、平凡、伟大,战疫记忆专栏特约北大医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员讲述感动他们的抗疫故事,分享他们的战疫力量。

战疫记忆

本期讲述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刘中砥

(点击图片看视频)

         这两天,北京春光明媚,在久违的拂面春风中,依稀一种熟稔的感觉。看新闻报道,武汉最后一间新冠肺炎重症病房关闭,最后一支国家医疗队完成任务凯旋,我又思念起武汉的风,依然记忆犹新。

迎着寒风 我们启程

2020年春节前夕,潘多拉的魔盒不幸被直径只有60-140nm的小小病毒打开,恐慌、忧虑、焦躁……种种不安的情绪笼罩了武汉这座城市,全国人民的心绪都被牵动。疫情扩散的太快,等人们发觉时,它已经悄然无声地游走于世间许久,攻城略地,波及甚广。

1月26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参与到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当中。那天,我正好在医院值班,目送这批英勇的同事奔赴抗“疫”前线,内心波动很大,盼望他们能早日击退病魔平安归来,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起并肩作战。

2月2日,正在家中度过周末的我收到了医院组建援鄂医疗队后备队的紧急通知,没有犹豫,立即报名。妻子闻讯默默地帮我收拾行李,在网上订购一次性内衣、成人纸尿裤等或许能用得上的东西。我整理好手中工作,随时准备交接、随时准备出发。

2月6日,北京大雪飘洒,我接到医院电话:“现在正式通知您明天出发驰援武汉,早上七点在医院集合。请今晚准备好个人物品……”放下电话,我的心情既有激动,也有不安。收拾完回到卧室准备休息的时候已是2月7日凌晨,我打开手机,看到新闻:李文亮医生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5岁。

李文亮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年轻人喜欢的他都喜欢,流行的东西他也从来不落下,就像普通的“你我”,像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的朋友。作为普通医务人员,他很平凡,但他始终抱持信念感、道德感与责任心,这正是平凡人不平凡的意涵所在。他誓死捍卫的一切,如今将由我们继续守护、继续战斗。疫情胜利的捷报,是我们能给李文亮医生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一句交代。

黎明前总是格外寂冷黑暗,我走出家门,走上去往医院的路。

2月7日清晨,东方欲晓,我们110名第三批医疗队队员集结。在做战前动员的时候,姜保国院长动情地说:“各位队员、各位战士!我们今天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奔赴武汉、决战武汉!我们要打好这场疫情阻击战,为人民做出贡献!大家有没有信心?!”齐刷刷的一声“有!”响彻耳畔,这一声似乎使出了我平生最大的音量。

迎着寒风踏着积雪,我们启程。

人民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前合影

风比预想的还要冷

路上不断收到同事、好友发来的信息,“保重!兄弟!”、“平安归来啊!”、“一定要做好防护!”既是叮咛,也是无限的支持。踏上医学道路这许多年,从未像此刻这般充满壮志和力量。

在飞往武汉的万米高空,看着舷窗外的云海,我想了父亲。他生前也是一名医生。非典疫情暴发那年,父亲作为科室带头人,又是党员,冲在第一线,负责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那年我13岁。成为一名白衣战士的愿望在我心中扎下了根。虽然没能等看见我穿上这身白衣,父亲就已经离开了人世,但当我在奔赴抗疫前线的时刻,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感觉离父亲如此近,也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身为一名白衣战士的使命感,踏上医学道路这许多年,更从未像此刻这般充满壮志和力量。

下午3点钟,飞机顺利抵达武汉。走出异常安静的机场大厅,一阵刺骨的风迎面而来,这是我第一来到这个城市,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这般湿冷的寒气。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没有见到其他车辆,窗外居民楼里也没有活动的人影。整个城市像停止运转了一般,呈现出一种诡谲的静谧,让人不由得心生紧张。

到达酒店后匆匆办理了入住,当前晚上即接受了紧急培训,听到先期到达的同事交代即将接触的病房条件和患者状况,并对进入病房后的个人防护和临床治疗做了详尽的宣教。晚上临睡前,我打开房间窗户通风,室外温度很低,阵阵寒风伴着呼啸,让人不禁战栗。

部分医疗队成员参与培训

风吹之处,令人分外冷静

2月8日下午两点,我们驱车前往位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病房。我们到达时,领队和医院后勤人员还在紧锣密鼓地对医疗设备、信息系统做最后的调试。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开始在这陌生的环境、熟悉的领域忙碌起来,医生们在摸索医嘱和病历系统,护士们在检查仪器、点验药品,一切紧张而有序。病区从筹备到接管正式启用,仅用了短短24小时!

医疗队部分医师熟悉医嘱和病历系统

晚上十点钟左右,陆续有患者到达病区,抗“疫”战斗正式拉开帷幕。第一次进污染区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在清洁区更衣室逐层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手套、鞋套、护目镜和防溅面屏,仅手套就有五层,队员们互相帮助,查缺补漏,确认自己防护合格,更要确保战友们的安全。

穿戴完毕后各种不适感逐一涌现:密封的眼镜开始起雾,视物不清;护目镜罩在眼镜上让鼻梁倍感压迫,疼痛难忍;层层手套束缚了双手,屈伸困难;密闭的口罩阻碍了通气,呼吸费力,密封的隔离衣里可以清楚地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

从清洁区进入污染区要逐次通过四个缓冲区,五扇防护门。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队员们分批次同时进入。一扇、两扇、三扇、四扇、五扇,每推开一扇门,紧张就多增加一分,这种紧张感比培训时更加强烈,更加真实。当最后一扇门“啪”的一声关上,我站定几秒钟,平静呼吸,用力扫视了一番眼前的景象,门外是迫切需要救治的患者,身边是携手并进的战友,而敌人就可能藏身于一呼一吸之间。越来越多的患者到达病区外,“蜂拥而入”一点也不夸张。忙碌的工作开始了,医生护士相互配合,按照病情的轻重程度将患者逐一安排到不同病房,采集病历信息,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记录患者诉求。

刘中砥首次进入污染区工作照

首批接诊的患者让我印象深刻,这些患者病程较长,高龄者多,呼吸、循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病情危重。许多患者在问诊的时候根本说不出太多话,声音很小,再加上方言交流困难,即便培训的时候一直强调尽可能与患者保持一定的接触距离,但这个时候,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我只能一遍遍询问,甚至将耳朵凑在患者面前倾听。

采集病史的常规流程从未有过像此时这般心情沉重,聚集性发病是新冠肺炎的一个典型特征,听到一个个患者诉说着自己如何发病,又有哪些家人同样受到病毒侵袭,被隔离,被收治,甚至已经去世。

我尽量不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太多牵扯,但是很难。四个小时很快过去,等要出污染区的时候,突然想起刚入病区的那些不适不知何时已经忘记去想了,脱去防护服后,感受最真切的是湿透的内穿衣传来丝丝冰凉,“隔雾看人”数小时后眼球的酸胀,鼻梁和面颊压痕处顿感阵阵蛰痛。回到驻地,刚下大巴车,武汉的冷风再次拂面,却让我更加冷静,防护服如铠甲,手中的药物如利剑,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这些被病毒侵扰的人们。

党旗,在风中飘扬

工作如时钟般一丝不苟地进行,转眼间2月过完最后一天。3月1日,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是我30岁生日。我常笑称自己是最老的“90后”,转眼已是“三十而立”。我的30岁,“立”在武汉抗疫前线,这是多么荣光与骄傲。

2020年3月1日上午10时,北大医学国家援鄂医疗队120余名党员和积极分子代表,在姜保国、刘新民、乔杰三位院长的带领下,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共同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

春天的阳光,暖暖的洒在身上,面对的党旗,迎风招展。我们高举右拳,发出了属于北大医学人的最强音。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80个字的入党誓词,字字千钧、句句铿锵,无不昭示着每一名宣誓党员入党时的赤诚之心和铮铮誓言。此情此景,值得我永生铭记。

更令我振奋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并向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作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中的一员,有幸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回信,能得到总书记的认可和鼓励是多么的激动!总书记在信中勉励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90”后党员,我义不容辞地要用所学专业,为国家和人民尽一份力!

在武汉的每一天里,不仅是我们在付出,我每天也都在收获着感动,队员之间的友爱互助、武汉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患者们的善良与信任、武汉人民的热情与关爱,一点一滴总是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感动不已,我真切的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履行一名党员、一名医师的职责和义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砥砺意志品质,不断增长工作本领,勇于担当,永远冲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最前线!

暖暖春风,终于来了

经过不断的努力,一个个患者从焦躁、惶恐的情绪中逐渐解脱,重新恢复到往日的平静和健康。从2月21日起,陆续有患者治愈出院,这是最让整个团队兴奋的事!

回忆起入院时他们那焦虑无助的状态,经过治疗慢慢康复,到最后展露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会到这身白衣承载的责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首批出院患者、医护人员合影

武汉的天气日渐转暖,下班的时候走出病房楼,看到路旁的樱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然开放,迎着吹来的阵阵微风,我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从医是我自小的梦想,穿上白大衣的这些年,从来没有像如今这般为成为一名白衣战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没有哪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武汉已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从容,我相信,伴着那充满樱花香气的春风,很快它就能重新拥抱每一个爱它的人!

而今身处北京的我,又思念起记忆中的武汉的风。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处    文字:刘中砥   整理:汪铁铮)



编辑: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