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战疫记忆(十三)——大美院士 可爱妈妈
2020年1月26日—4月6日,北大医学428名白衣战士,在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上奋战了72天。白衣执甲,英雄归来!抗疫历程中有着太多温暖、坚毅、平凡、伟大,战疫记忆专栏特约北大医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员讲述感动他们的抗疫故事,分享他们的战疫力量。
战 疫 记 忆
本期讲述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 袁晓宁
(本文写于4月中旬,医疗队返京后隔离期间)
作为一个在三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了23年的老员工,作为医院中层干部已经14年的我,实在不能说不熟悉乔杰院长。但是,70天前,我是绝对想不到把“可爱”这个关键词和乔院长联系在一起的。
在三院工作那么多年,总觉得乔院长是个遥不可及的存在。每次遥遥看见,第一反应是拔腿就跑,实在顶头碰上,硬着头皮打个招呼就算过关。本以为刻意逃避的我,对高高在上的乔院长是个若有若无的存在,可是中层干部任命的谈话直击要点。院长办公会上,一句亲切的“晓宁”,能让我激灵灵打个寒战。
乔杰院长是个严谨、严肃、严格的存在。2017年当选院士后,更觉离得遥远。大美院士,是官宣的形象,也是颗耀眼的星辰,只能仰视。
院士的怀抱如此温暖
1月26日夜晚,我们第一批援鄂抗疫队员到达武汉,随即和六家医疗队合作进入工作状态。从建筑设计、环境改造到人员培训、规章制度建立与防控措施执行监管,再到1月28日开放C12西接收病人,2月1日已经满负荷运转。
2月1日,乔杰(右二)等援鄂专家到达武汉即刻进入调研
疲惫不堪地应对着六家医疗队之间的沟通平衡,克服客场作战物质匮乏的种种困难,濒临崩溃的我和葛队(葛庆岗)都衣带渐宽,还只能在队员面前强作镇定,营造轻松愉快的假象。当日晚上接到胥雪冬处长的通知,乔院长要带着沈院长(沈宁)和我们会合,这个消息像最后一根稻草,瞬间我们两个就泪流满面。
惶恐带着不安,晚上10点过半,武汉的夜,凄冷而寂寞。乔院长、沈院长带着李翔、李姝抵达酒店,我首先扑进了“沈姐姐”的怀抱,有力的拥抱,给了我面对现实的力量。抬起头、擦干泪眼,迎上院士关切的眸,原来院士的怀抱也是如此温暖。第一次肢体接触,像是冲破了两个世界的篱笆,带领我对院士开始了全新的认识。
从左到右:王丽、袁晓宁、乔杰、沈宁、李姝
抵达当晚,乔院就和所有队员见了面,嘘寒问暖,像自己妈妈一般,很多小队员管不住眼泪,骄傲地打湿双眼。第二天,乔院就又是乔院,风风火火赶赴医院。现场勘查、医疗队沟通、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座谈,一宗宗、一件件,瞬间清理得明明白白,多方满意。不仅作为三院的领导,也作为北大三家医疗队的领导小组组长,展示了国士风采。
疫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2月3日,北大三家医疗队与其他三家国家医疗队分离,同刚刚抵达的河南医疗队合作接管C7东病房。刚刚建立的医疗队之间的默契与共识,又迎来新的挑战。乔院敏锐地捕捉到了感控风险点,主动提出,要与河南队详细沟通达成培训共识。经过一下午的深度交流,之后的日子运行愉快,至今还和河南医疗队同志保持沟通,达到了零感染的目标。
疫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从初到时每次上下班都要护着队员绕开发热患者和不时经过的尸体搬运人员,到院区发热门诊关闭,我们所在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为危急重症定点收治医院。
越来越真实的疫情呈现在面前,必须增加力量,每个国家队都要独立建制接管病房。没有人,怎么办?从自己医院调派。没有物资,怎么办?从大后方运过来。
乔杰院长参与隔离病房考察与流程设计
乔院长当机立断,与后方联系,紧急组建第三批医疗队。2月7日中午,我们迎来了113名第三批医疗队员。鉴于医院附近的驻地容纳量不足,乔院和我们核心组商议后决定主动让出离院区最近的中核酒店,第一、第二批队员搬家,和第三批队员住在一起,相互照看。一边挂念着医疗队的医疗任务,一边联系酒店、收拾行李、落实车辆,集体搬迁。
虽然因为我们两位队长的失误,忘记了下夜班在睡觉的李姝大夫住在8层,把她留在了中核酒店;李超大夫忘记了取挂在门后的风衣,大家还是开开心心地搬到了离驻地26公里的明珠大球。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北医三院三批汇合共137名援鄂队员,其中“60后”2名,“70后”4名,“80后”56名,“90后”75名。乔院长强调,党建、团建的重要性,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升级为党总支,下面结合医疗护理分组成立七个党支部,人数众多的“90后”成立了临时团支部。
第二批医疗队抵达武汉,与第一批援鄂队员汇合
党团的领导组织迅速确立,开展系列活动,发展党员、集体宣誓、谈心谈话、三会一课,虽在前线,一个都不少地有序开展。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吸引着更多的力量源源不断加入;每一个支部都像一座坚强的堡垒,保护着党员、保护着群众,保护着苦难中的人民康健。
“90后”党员按耐不住在前线拼搏的激动给总书记写了封信,乔委员支持鼓励,保护年轻队员的激情,完成信件提交。接到回信后,又第一时间通知主笔人,组织学习回信,激励所有青年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接班人。
援鄂队员在武汉火线入党
医学人文的阳光洒满隔离病房
奋战在一线的乔杰
她坚持要进入红区,战斗在第一线,一个妇产科的教授、一个生殖医学的大家,硬生生把自己“逼”成呼吸重症专家。走近患者床边查房,询问用药、确认参数、组织多中心多学科查房,紧握患者双手安慰,一句“我是乔杰”,给无助的要放弃的小孕妇吃下了定心丸。
察觉到有家庭聚集病例,贴心地把夫妻、父女、同事调至同一间病房,增加社会支持的力量。亲自送患者出院,之后还积极联系同济当地的力量和院内多学科专家筹建苗苗守护群,定期问诊,关心吃的如何,睡的好不好,胎动怎么样。这个不幸感染了新冠的年轻妈妈、这个当时只有六个月孕期如今已经平安降生的健康小伙子又是何其幸运,碰上这个如妈妈般的乔院士。送最后一对老夫妻出院的时候,还承诺为53年婚龄的恩爱老夫妻筹办钻石婚庆典。
医学人文的阳光洒满隔离病房,洒向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
整个团队的“乔妈妈”
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队,如此多的年轻队员,乔院长的母性彻底激发。
2月8日,元宵节晚上,三院独立建制B11西危急重症病房正式接受病人。从病区的确定、环境确认、现场培训到物资储备,一个鲜活的铁娘子般的乔院长不知疲倦,甚至亲自拎着2个监测仪,亲自盯到中央监测指示灯亮起,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看营造负压的排气扇,确保运转。病房运行后,清洁区里审阅病历,她为队员穿上防护服、隔离衣,仔细查验,“院长为我写战袍”的海报一直贴在队员们的心间。
2月13日,贴心的“乔妈妈”牵头筹划,为2月份过生日的队员过个集体生日。手卫生、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简直对院感要求比我还严格的乔妈妈隆重登场,蛋糕、蜡烛、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孩子过生日应该有的东西都给孩子们备齐。
一曲“不忘初心”让我透过歌声,看到了一位3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多渠道找来衣服、鞋子,让孩子们有的更换,全力争取自助餐,不惜承担风险让孩子们吃上热汤热饭,反复协调江滩公园,给队员们舒散心情锻炼身体的乔院士、乔妈妈,大会小会反复叮咛注意事项,雨夜亲自撑着伞接孩子们回家的背影,让我感知到一位妈妈深沉的爱。
“院士理发店”营业中,乔杰(右一)为援鄂队员理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月20日,驻地酒店涌进来一群迷彩服快乐青年,黑龙江团队初来乍到,乔院士发扬国士风范,“晓宁,你去传授点经验,作为国家级专家,你得多承担点。”本以为不那么被需要的我,一个晚上被黑龙江同行感染,端端正正地听,认认真真地记,一排排举起的手机记录下我说的每一个要点。管“闲事”的我们,赢得了黑龙江同道的尊重,也保护了队友们的安全。他们也已隔离结束,顺利出关!
同舟共济,为黑龙江医疗队培训,右一为袁晓宁
四月,春风习来
4月4日,病房顺利清零,送走最后一对病人宣布病房关闭的时候,可爱的乔院长几度口误,反复排练。当晚的全体队员大会上第一次不敢面对队员,我看见热泪已经盈满她的双眼,洇湿了口罩,模糊了视线,更深深体会到她花白的头发背后比黄鹤楼还重的负担。
4月6日,总算胜利凯旋。一次又一次的拥抱让我对这个院长不再躲闪,运筹帷幄的将士指点江山、力挽狂澜,指挥若定的专家教授不输呼吸专科重症,“我是乔杰“给病人吃下定心丸;谈到爱人的娇羞、说及儿子女朋友的醋意、看到美好事物不停拍拍拍的小女人,隔离期间瞬间变回乔妈妈带着孩子们跳绳、踢毽甚至玩滑梯摔屁墩的鲜活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认识,正如葛队友说的”以往只知道乔院智商高,没想到情商也这么高”。
一个真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乔杰,一个需要仰视才见的乔院士,出席国际会议、行政决策做重磅发言,将妇产专科治疗写进国家规范;一个就在身边的乔妈妈,管吃管穿、管洗手管送伞,就是一个完美的呈现,一个美妙的聚焦。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去“救爷爷”可好?
(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宣传中心文字、视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袁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