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北医三院援鄂日记(一)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李刚:隔离病房外的“院士理发室”
2020年02月11日 武汉 阴
来到武汉第5天了,值完两个班之后,心里的紧张与焦虑有所消退。
虽然大年初五(1月31日)就报名申请前来武汉支援,也被列入院内第三梯队候命,并进行了培训,但一直没有接到院里启程的通知,每天想想武汉需要的东西并进行准备。2月6日下午接到医务处通知,收拾行李、再次培训,当晚出发去机场,第二天一早飞往武汉,立即告诉爱人并开始收拾行李。
爱人虽然担心,但是非常支持,反复嘱咐我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收拾行李时,儿子和女儿跑过来问:“爸爸,你要出差吗?”低头告诉他们:“爸爸要去武汉打倒病毒”。两个小家伙从年前就开始被“禁足”,在家憋得够呛,每次想出去玩,我就会告诉他们外边有冠状病毒,所以他们早就知道了冠状病毒很可怕,武汉的病毒很严重。儿子突然抱着我的腿说:“我不想让你去武汉,那边病毒太厉害了”。哎呀,真感动,昨天他捣蛋给我留的坏印象都没了。这是个亲子教育的好时机:我蹲下来,摸着两个小家伙的脸蛋,告诉他们,爸爸是医生,要治病救人,武汉有很多像你们一样的小朋友被病毒威胁着,医生们要去武汉打败病毒。女儿虽然还小,但是很懂事的点点头,说“我让妈妈陪着我”。儿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拦不住我了,开心地说,爸爸你要加油。
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老师们对我们进行了再次培训,反复强调自我防护的重要性,穿脱隔离衣的动作要领。院领导召开出征前的动员大会,给大家鼓劲。科室领导们反复嘱咐我们做好自身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治更多患者,虽然医院已经准备了物资,科室还是购买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塞”给我们。晚上10点钟,大巴车开动前往首都机场,入住酒店,第二天一早北大和医学部领导们来给大家壮行,加油鼓劲,看到了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的同行们也都来了。
登上飞机后,发了一个朋友圈“北京,等我回来~”,给自己鼓鼓劲,不想让父母和亲人们担心,设置为自己可见模式。
机组人员也一直为我们加油鼓劲,还给了我们一些一次性物资,心里感觉暖暖的。上次来武汉是去年6月份,武汉城市的繁华热闹、武汉人民的热情、武汉的美食都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我们必须要胜利。
到达酒店,乔杰院长早早等着迎接我们,看到老大(乔杰院长),心里有底了。当天沈宁副院长、袁晓宁副主任和葛庆岗队长第一时间召集大家,给我们讲NCP(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知识,并进行了扎实的防护培训。为了降低感染风险,乔杰院长和袁晓宁副主任还开了“院士理发室”,负责给大家剪头发。金牌理发师“托尼.乔”和“托尼.袁的手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短暂的欢乐时光也让大家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一些。
考虑父母年纪大了,不想让他们担心,所以来武汉一直没有告知。下午爸妈拨打我手机3次,没想好怎么回复,一直没敢接。第二天一早,爸爸发来微信“爸妈知道了,注意保护自己,你是我们的骄傲,全家给你祈福,盼着你平安回家”,瞬间泪目......
我们在同济医院法新院区新开了一个病区,第一批抵达的领导们制定了相应的NCP治疗方案,第一批小伙伴们建立了问诊模板、病历模板、医嘱模板,总结了相关的注意事项,提高了工作效率,这让我这个外科医生成长很快,向开荒者致敬,果然三院人到哪里都不会怂。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李蕊:有种培养叫做潜移默化
2020年2月11日 武汉 阴
今天我是上午9到下午3点的班次。我们早上7:50坐车出发,下午4:30回到酒店。这是我的第二个班。整整9个小时不吃不喝,本想着早上多吃点,省得下午饿,可是又不敢多吃,怕上厕所。所以我知道为什么说我们是战士了,可能因为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吧。
从第一次进病房的手忙脚乱到今天第二次的井井有条,觉得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早上定了7点的闹铃,结果五点半就醒了,醒了就睡不着了,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把病房安排有序,让工作更加顺畅。
结果今天我们组表现特别棒!真的特别棒!超棒!今天我们组长夏云霞老师负责外面的主班工作,我负责里面病房的安排和主班工作!刚进去我还怕我胜任不了,毕竟我也和大家一样是第二次进病房。我就想着,不管怎么样,一定要稳!我把两个男生分配成前后组的组长,他们俩一个是外u的孙琪,一个是急诊的张余。两个小伙子虽然年龄不大可是业务都特别棒。事实证明他俩确实都是好主管。前组病人相对较轻,给前组分配了高海红老师。后组病人相对较重,把张慧敏老师和申梦兰老师分到了后组。这样2:3的工作,临时有事还会互相帮忙,全组人齐心协力。大家都觉得开始渐入佳境。
今天的工作量还是很大,有治疗、有生活护理、有呼吸机、监护记录、有临时性的各种事。北医三院的培养潜移默化的融入了我们的工作细节中,看到管路就想给患者好好固定,看到患者需要生活护理就会上前帮助。
下班后大家都说很感谢北医三院的培养。在院里上班时没有察觉,现在出来才意识到在医院培养的好习惯,不仅在工作上让我们准确、高效,同时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三院人拿出来个顶个都是顶梁柱!
我曾经就说过,当你觉得现在很难的时候那就是在成长,不要怕,咬牙过去了,你就会更上层楼。昨天我们还觉得病毒很可怕,今天我们觉得我们大家在一起比病毒更强大!!!这场仗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北医三院!加油我们的7组!等着我们在武汉吹响胜利的号角!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高东晗:防护用具告急,我请战留下完成接下来的三小时战斗
2020年2月8日晚
今天是赴武汉的第二日,武汉告急多时,我却姗姗来迟,一直自诩自己是个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人,但当我飞抵武汉上空时,内心还是胆怯了,我不害怕冠毒,也无惧即将迎来的工作挑战。而是一条条马路,一脉脉河流静止般的视觉给我带来的冲击,虽未曾来过武汉,但现在的武汉绝不是我想象中的武汉,沉寂得让我背后发凉。
落地武汉迅速进入战斗状态,统计物资,组织队员,熟悉环境,动员会,培训会议,微信消息群消息铺天盖地,虽然忙得不可开胶,但都环环相扣,紧张有序的顺利完成每项任务。7组是轮值的最后一组,后天凌晨将和队员们进驻病房了,内心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慌不乱,镇定心弦,有慌必有乱,有乱必有错,加油~
2020年2月10日
凌晨3点,是我们七组第一次进驻病房的时间。虽是凌晨,但大家都毫无困意。
1点50酒店大堂集合,2点出发,3点钟准时穿戴防护服完毕。作为七组的副队我还是男生,主动请战带着我的四个伙伴第一批进入。
刚进病房脑子一片混乱,不熟悉的环境,一次未见过的病人,让我心里一下没有了底。全部都是未知,但我不敢表露,也不能表现出来,我身后还有四个队员在等我下达任务,迅速捋清病人情况,马上分配组内工作,病区分为前组后组,王朋朋老师带一人负责前组病情稳定病人,后组我带两人负责。交接重点,特殊治疗,危重上机病人床旁交班,完全都是平时在icu正常的交接流程,脑子逐渐从混沌中清醒。
刚刚交班完毕,接到通知马上要收治病人,迅速集结队员准备战斗,听说里面工作忙,夏老师给力地派进张余和孙琦帮助我们,这俩兄弟特别给力,孙琦负责呼吸机病人的巡视记录,床旁工作做到极致。张余收治新病人,虽然我担心他年纪小,人高马大粗线条,但工作重点却抓的很准,能马上对新病人完成所有信息的搜索汇总交给主班老师,两小时就收了五个重病人!对于第一次进入病房真的很不容易。
忙忙碌碌三小时飞驰而过,夏老师进来接班,我却发现他们只进来三个人,询问后得知防护用具告急,队员没有防护用品,无法进入病房!我再次主动请战留下帮助夏老师完成接下来的三小时战斗。
病人危重,病情瞬息万变,28床心衰,需要利尿,无创氧浓度100%无法脱机上厕所。与田慈沟通马上安排给予病人留置尿管;30床小无创氧合维持不住,改大无创,备机,连管路,调参数,佩戴,开机,成功上机……
心理安慰、患教,病人眼神里充满肯定。
早上九点,超哥组进来接班时我的内穿衣湿透,护目镜全是雾水,早已看不清。连续奋斗六小时,10小时未进食水,未上厕所,第一组班的工作以凌晨开始,以天明结束。
希望武汉如我的名字中晗的注解一样——天将明,早日迎来出晨的第一缕阳光。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王梦迪:我会把大家的祝福化作我前进的动力,不负重托
今天终于可以有时间写一写自己的心路历程。
2020年2月6日
下午两点多,病房组织自愿支援武汉报名,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2个小时后,护士长通知我申请通过了,说:准备一下,五点半培训,带上身份证,今晚可能就要走。果然,培训结束,就正式通知我们晚上就走,匆匆忙忙回家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背上行囊来到医院,家人不在北京,临行前,科里侯教授、护士长、工会小组等领导都来送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拎着为我们准备的大包小包,送我们坐上晚上十点开往机场酒店的大巴。去往机场的路上,微信里弹出很多消息,大多数是知道我要去武汉的消息送来的祝福,有发红包的,有要回来请吃饭的,有说一定要平安回来的,还有很多很多的祝福,我心里明白,他/她们也都心系一线,我会把大家的祝福化作我前进的动力,不负重托!
2月7日
正式踏上了支援武汉的路途。早上七点四十从酒店出发去国际机场,从等待登机牌,安检,上飞机,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我们上了飞机,临行前鼓起勇气跟爸爸告了别,过了很久,他才告诉我,没事的,别有负担,要是在平时,我给老爸发微信消息,他一定会跟我微信视频,可是这次却没有,我猜微信的另一端,他应该悄悄红了眼眶。
早上10:48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12:35到达武汉天河机场,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听到了以前只有在电视剧发生的的机上广播:“各位尊敬的白衣战士,大家好。我是本次航班的机长,很荣幸能和大家并肩作战。我们全体国航机组人员将以最高的敬意执飞这次包机,因为有你们在的航班一定是飞往春天的航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你们不顾自身安危,永往直前,在奔赴武汉的逆行中闪耀着天使般的光芒,有幸与你们同行,我们感到无比荣光。无论是利比亚撤侨、奥运圣火传递,还是汶川地震、尼泊尔救援,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国航每次都使命必达。相信我们在这次与全国人民共同攻坚的战役中,也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你们加油,为中国加油!道声珍重,期盼凯旋。待到春暖花开时,万米蓝天共览大好河山!”听完,我激动地鼓掌。是啊,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我们一定会胜利的!下飞机时,机长和乘务长握着拳头,为我们喊加油,有个乘务员对我们说:我们等着你们,接你们回家!听完瞬间泪目。科里领导老师同事的关爱,爸爸的支持,机组人员的祝福,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们一定能成功!
下了飞机,坐上开往酒店的大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武汉,一所被水环绕、被桥联通的城市,很美,可路上,却没有一个人,一行人来到酒店后,令人惊奇的是乔院长在迎接我们,她说,我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还嘱咐我们在离汉通道关闭的情况下,武汉人民会尽量保证我们能吃好喝好,她们压力也很大,如果有不到位的,我们也不要抱怨,要乐观!对,我们要乐观,我们能胜利!乔院长的鼓舞,振奋人心!
随后我们在酒店稍作休息,就开始搬运行李,搬运结束,来不及收拾,就通知我们开会培训。葛庆岗葛队长,袁晓宁袁主任为我们讲解了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个人防护,还表示要把我们安全带回家,一个人也不能少!李少云护士长为我们讲解了医护排班以及进入隔离病房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培训结束,我们去吃了晚饭,晚饭过后,乔院长为我们做了培训,讲解了我们将要支援的同济医院的大概情况、病房的改造、未来要开设的床位以及现在全国都面临的民生问题……疫情就是命令,抗疫援鄂,刻不容缓。
培训结束后,大概是晚上十点半,开始整理行李,打开医院准备的行李箱,科里准备的大包小包,真的被深深感动到了,吃穿用样样俱全,还有药剂科也为我们装备了满满一大袋子药品,后勤保障还为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个大箱子,里面放了一些去医院要用到的东西,我猜,这次临时出发的支援队一共113个人,院里为我们准备的东西应该也是连夜赶出来的吧,收拾行李一直到凌晨两点钟才休息。嗯,很骄傲,为自己是北医三院的一员而骄傲,有你们做我们的强大后盾,我们能胜利!
2月8日(元宵节)
早上七点钟起床,吃过早饭,开始了穿脱防护服隔离衣的培训,作为第二组第一批队员,因为晚上九点要正式进入隔离病房,所以为了加深自己的印象,我积极上台与老师配合,开始了第一次练习,从手卫生开始,一步一步开始练习,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指导,最后也算是能把穿脱防护服这项操作拿下来了。...
练习操作的这张图中,有人打趣说,这图中穿黑衣服的小哥哥,头发怎么是个鸡窝头,哈哈哈,他是心脏外科的金鹏,第一批来武汉支援的队员,后来我告诉他,有人说你头发一言难尽,他说,要是你在这呆14天,你也没有形象可言了,在这句话里,我听出了他的疲惫,金鹏,我想对你说,辛苦你了,我们来了,来支援了。
上午培训结束后,我们匆匆吃过中午饭,小组组长李娜又对我们进行了小组培训,下午一点多,葛队长带着我们去参观了即将要支援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带着我们熟悉路线,到了医院以后,我们跟着葛队长前行,在医院电梯里依稀听见有人问,如果我们的防护用品不够怎么办?随后就听见沈院长说,别怕,有我们,我们来解决!听完这话,感觉自己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电梯停在11层,我见到了马上要进驻的新病房,我们分两拨进去参观,病房里还有工人们还在工作,他们正在改造病房,老师们带我们熟悉了新环境,还有一位老师在护士站为我们讲解呼吸机的使用,随后参观结束,我们坐上回酒店的车。
吃过晚饭后,我们稍作准备,晚上7:40,乔院长带着我们出发了,因为晚上九点,我们第三批医疗队要首次进驻新病房了,晚上的武汉格外的美,乔院长带领我们唱着《我和我的祖国》《祝你平安》,哦,对了,乔院还做了一首诗,“明月挂当空,抗疫行程中,只为祖国好,千里婵娟共”,在等红灯的间隙,我们还录了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的视频!
开了应该将近30分钟的路程,我们一行人到了医院,上到11层,就开始做准备了,换衣服,穿防护服,戴口罩等等等等,期间还因为自己头发的原因,防护服没穿好,李少云老师耐心的帮我把穿好的防护服脱下来,帮忙整理我的头发,这时乔院长走过来说:明天来找我剪头发吧,乔妈妈不会给你剪的太难看的。
一切准备就绪后,乔院长亲手为我们每个人在防护服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21:20我推开第一道防护门,虽然穿着防护服有一些憋气,但是可以坚持。
这一天,一定会成为我这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因为这一天,是我26岁生日。
顺利进入病房后,我们开始检查病房情况,准备好所有的心电监测,晚上十点开始迎接新病人,一个,两个,三个,3个小时内我们收了13个人病人,作为一名北医三院的普通病房的护士,从问诊,上监测,吸氧,这些常规操作,做起来也算是得心应手,记得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他的病情需要带呼吸机,但是病人拒绝,不带呼吸机也不要呆在床上,血氧掉到84,没有办法,我们只能按着他,同行的张莲护士帮病人把呼吸机带好,边带边安慰他,没事,不要害怕!我和李强护士按着病人,带呼吸机的过程中,病人指着自己的裤子,好像在说些什么,因为听不懂武汉话,我们只能去看,嗯?他好像把小便解在床上了,我们赶紧帮病人把裤子换下来,换上新的床单,好在病人最后是配合了,通过这个小小的经历,我仿佛对马斯洛层次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工作结束后,跟着我们组吴超大夫我们出隔离病房,我们从隔离病房到休息区,中间有五道门,每道门都有相对应的脱防护用品要求的,中间还要进行数不清的手卫生,袁晓宁袁主任就严格盯着我们每个人每一步的操作,到最后休息区时,我发现吴超大夫的内穿衣都湿透了。
2月9日
凌晨3点钟,我们小组结束了6个小时的战斗,凌晨4点半,我们换好了衣服准备坐车回酒店,凌晨5点,我们到达酒店,沈院长轻声叫我们:同志们,醒醒吧,准备下车了。
下车时,我对司机师傅说,您辛苦了,师傅说,你们才辛苦。
酒店门口的地毯是湿的,一闻就知道是酒店工作人员喷洒的还没干的消毒液,酒店大厅的保温桶有给我们留的简餐盒饭,真的想说:武汉人民,你们也真的辛苦了。
回到酒店,赶紧洗澡,吃完早饭,早上七点钟开始休息。
中午12点睡醒后,我看见微信群里,科里马潞林主任的问候,一向严肃的主任,在群里问候了我们很多次,让我们保重身体,服务好患者,让我们严格执行隔离保护措施,侯小飞教授也问,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的,春霞老师让我们多学习别人的经验,王璐问我们有没有缺的物品可以给科里反映,很温暖。
晚上吃过晚饭,组长李娜组织我们再次练习穿脱防护服,总结讨论工作中的问题
2月10日
早上八点四十,为了防护安全,我们再次熟悉穿脱防护服。
下午两点钟,组长又组织我们练习了一遍,她认真盯着每个人。
晚上7:40,我去找袁主任帮我剪去了心爱的头发,为了穿好防护服,我并不后悔。
2月11日
今天在我们泌尿外科群里的工会老师说,院里非常关注大家,要做好各位一线老师的坚强后盾,要我们留好地址,给家属送温暖,哇,北医三院真的很暖,我真的很骄傲成为医院的员工。今天晚上要去工作了,组长李娜在群里布置了工作,那今晚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武汉,我们国民上下一心,你一定能度过这次的难关,我们都在为你努力着,你一定会好起来,待到春暖花开之时,我们繁荣与共!
加油!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霍天依:一封家书,等我回家就领证
今天是2020年2月12号,北京今天重度雾霾天,我叫张治博,是一名中医医师,就职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信医院中医科,平时的工作是在门诊上用针灸推拿诊治病人,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从2月4号开始就停止门诊工作,在家进行待命。
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大家总是开玩笑说终于到了在家睡懒觉也能给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但是我现在每天起床后总会给自己制定一天的作息计划。里边有一天的饮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不敢放松。因为我的未婚妻,现在正在武汉医疗一线上对抗这场战“疫”。
她叫霍天依,是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的一名护士。我俩的恋爱剧情很俗套,经人介绍,然后相知相爱。毕竟两个在医院上班的人,都没有很多时间去寻找另一半。起初我并不太想找医院临床工作的人,毕竟我自己在临床深知临床工作的不容易。但是真正接触天依以后,我觉得她真的是有很多优点的一个人,深深地吸引我,也不再在乎职业问题,义无反顾地追求。后来我才知道,她也有过这样的顾虑,我为了打消她的顾虑,跟她商量好,以后总会有一个人是顾家的,只不过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2020年2月2号,本来是我俩领取结婚证的日子,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取消了,我俩在中午的时候收到了北医三院通知:作为援鄂医疗队员,明天即将开始培训,随时都会奔赴一线。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还算平静,知道她之前就报了名。通过每天的新闻了解到武汉的情况不容乐观,这正是国家需要她的时候。
之前我俩聊天的时候就做过假设,假如她去了一线,我一定要肩负起照顾好家里的责任。我当时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念头就是我想在她临走前和她领证,让她成为我的妻子。结果战“疫”瞬息万变,在2020年2月7号,我们打算领证的前一天,她就跟着派遣队出发了,奔向了武汉,成为了逆行者。
2月6号下午我接到了她的信息,说可能今天晚上就要出发。我和我的父母及她的父母都在她结束培训后赶往她医院。6号,北京已经下了两天一夜的雪,路上有冰,不好行车,天依的爸妈从顺义赶过来,为女儿践行。到了医院,我让她跟四位老人说明了情况,家里人既表示理解支持天依的工作,也流露出对天依的不舍和担心。整个晚上我都陪在天依身边,帮着开导我们的父母,始终和天依站在一起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
2月7号,是她们抵达武汉的第一天,同时也是天依爸爸的生日。我早上驱车到顺义陪天依爸爸妈妈一起庆生,与叔叔阿姨一起等待天依传回的信息。
说不担心那是假的,在天依临出发前,我给她准备了一些补气血的中成药、热膏药等。用我自己力所能及去帮助她。她到武汉后我俩就充分的交流,了解到她的生活工作环境后,也渐渐对她更加放心。还会在她很忙碌的时候,去给我们的父母介绍她的情况,让家里人放心。我知道现在正是战“疫”最要紧的时候,武汉的人民正是需要全国医护的支持才能度过难关。我相信每一个去武汉抗战的逆行者都会安全的回到家中。
我现在只想对天依说:你尽全力去保护国家,我会尽全力照顾好我们的小家。等你回家,我们就去领证。
加油霍天依!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付源伟:“非紧急避难人员”——我们共同的名字
2月12日
作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今天是我到武汉的第5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句出征时的口号仍徘徊在脑海里。
记得刚接到医务处通知被选为援鄂队员时,我七个月大的女儿正在发烧,但同为急诊科医师的爱人非常支持我到一线去,她自己也积极报名了。有的同事甚至出发时都没来得及回家一趟,但疫情紧急,没有人用任何理由推脱,大家在5小时内就集结起来开赴首都机场,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紧急避难人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大敌当前,我们必需冲在最前面,保卫我们的人民。
初到武汉,疫情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作为湖北孝感人,我的家乡也是重灾区,来到武汉后,看到曾经最繁华的江汉路如今门庭冷落,繁忙的长江轮渡如今冷冷清清,心中五味杂陈。但下车后,司机师傅热情地帮我们搬运行李,路上仅有的环卫师傅看到我们都高声大喊“武汉加油”,酒店的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尽最大努力为我们提供生活保障,还有社会各界人员为我们捐助的物资,我看到了一股力量。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太多力量在我们身后提供支持和保障,我可以自豪地说医务人员此时此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戴、理解和支持。很多人称我们为“英雄”,但我想说我们不想成为英雄,我们宁愿默默无闻以换取大家的健康。
在接管病区后,我们收治了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从他们迫切想要得到治疗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武汉的病患真的不容易,在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援助武汉的时候,一位阿姨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说“北京来的就是不一样啊”。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本无法分清我们是谁,但正如一句歌词“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叫“医务人员”。
来到武汉后,经常会莫名的眼睛湿润,或许是共情,或许是被激励,或许是被大家的斗志感染,也或许是因为爱与被爱。这时我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是我们这批80、90后对社会的责任,希望疫情散去,我们摘下口罩,“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王亚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月11日星期二 阴
时间如白驹过隙,来去匆忙,转眼间已是到达武汉的第五日,小雨刚过,眺望窗外,虽无孤帆远影,但也未现碧空,天气依旧伴着这安静的城市密布阴霾。跟随队伍抵达武汉后,甚至还来不及好好地和这座城市问声好,就被接踵而至的培训会议迅速带进了抗击疫情的紧张节奏。
回忆抵鄂当晚的培训现场,乔杰院长深情地鼓舞每一位支援队员:“我们到这里都是战士,一定能打赢这场仗!”袁晓宁主任说:“多一些培训、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叮嘱、多一些责任,才能使我们多一分安全,多一分健康,使患者多一分医疗资源、多一分生的希望!”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备受鼓舞,回首环顾会场,虽然已是漆黑的夜,但那一双双本该困倦的双眸却无一不闪烁着责任与使命的光芒。这场景难以言喻,像是一缕缕微光汇聚在一起,形成璀璨斑斓的极光束,平凡的会场仿佛因爱与希望化作了浩渺广袤的星辰海洋。
那一刻,身为一名北医三院护理人,我无比自豪。是的,我们是三院人,我们是援鄂国家医疗队的光荣一员,我们坚信不管后面会遇到什么样的荆棘丛生、什么样的层峦叠嶂,都定能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化腐朽为神奇,用爱与汗水倾情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携手并肩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大仗,让这座城市恢复往昔的模样,就像毛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到的那样,让我们携手“万里长江横渡”,只为“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马骏:打铁还需自身硬
2月12日 武汉 多云
今天下夜班,上午11点多回到酒店,吃过中午饭开始休息。下午醒来,昨晚夜班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昨晚接班后,北医三院的病房共收治了43名患者,其中7名病危患者,全部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另有36名重症患者。我们的护理任务比以前繁重起来。
有位88岁的患者,血管条件很差,我们的护士发现抽静脉血十分困难,想改抽动脉血,但是我知道动脉血抽取后需要长时间按压止血,这会增加我们护理人员感染风险,于是我说要不然我来试试,所幸,凭着这么多年护理工作积累下来的经验,我一针下去就把血抽出来了,自己别提有多高兴了。
清晨,病人们逐渐醒来,我们把事先写给病人的祝福与鼓励的卡片送到了每一个病人的手上,病人们都微笑着对我们点头表示感谢。有位大妈,看见我们尤其激动,边哭边为我们讲述她的故事。她年前去火车站接儿子儿媳的时候,不幸被感染,而且还传染给了她的儿子。她对我们说:“你们来了太好了,谢谢你们能来为我们治病,我在家的时候都要崩溃了,现在真是特别后悔坚持让儿子儿媳来武汉过年”。我们安慰着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您也会好起来的,您要自己加油啊”。
这些小事,我们每个队员工作中都会遇到,虽然以前在三院遇到的难扎的血管更多,但是在这里的成功更让我们有成就感;虽然以前在三院也遇到过许多病人对我们敞开心扉,但是在这里需要我们更加认真地倾听,真诚地给予患者鼓励与慰藉。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希望这些经历过苦难的病患,能在我们的治疗护理下,早日走出病房,早日与家人团聚。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孟庆阳:在逆着人海的方向,有一束由万种力量凝聚的光
黑外套者孟庆阳
2.12 援鄂第六天 阴转晴
在逆着人海的方向
有一束由万种力量凝聚的光
正在穿过黑暗
很荣幸
我是这万分之一
从接到通知援鄂到现在,一晃已接近一周。今晚和家人视频,爱人说你不在的这一周,女儿老说想你了。视频的时候爱人问女儿,是不是想爸爸啦?女儿看着我,反倒有点害羞地低头,跑开去玩了,过一会又跑到镜头前和我说几句话。在爱人问我“今晚上吃饭了吗”我说“吃了”的时候,女儿随着就问我“吃的什么呀?”,真不知道2岁4个月的娃,为啥会像个小大人一样。来的时候匆忙,顾不上和他们细说,每天和家人报平安,是让他们放心最有效的方式。
在我们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抵达驻地的时候,乔杰院长、沈宁院长、袁晓宁主任和葛庆岗主任带着第一、二批的队员在门口迎接我们。动员会上乔院长说我们北医三院向来是能打硬仗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沈宁院长是呼吸科的专家,除了诊治危重症新冠患者,还肩负着照顾我们的责任。她在微信里对我说:一定注意保暖,好好休息。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找我,呼吸科专家随时为你服务。袁晓宁主任是感控专家,同时也是临时党支部书记,一项项考核看着我们穿脱防护服,连日的劳累让她的声音都嘶哑了。怕武汉太冷我们不适应,袁妈妈特意带着张佳男给我带来了电热毯,帮我更换了被罩床单并把电热毯铺上。葛队来看我的时候,说:兄弟,别怕,不要有心理压力。这种疫情状态下的身体和精神淬炼,是平时比不了的,你们会更好的。他们,是我们北医三院援鄂队伍的定海神针,会把我们安全带回家,一个也不能少!
北医三院是务实高效的团队,我们来的时候,前两批的队员已经梳理了流程,制定了诊疗方案,创建了简明问诊模板和医嘱模板,以及一整套的交接班、接诊、转科、外出检查等流程。让我们后来的人得以更快的适应战疫工作。北医三院同样是温暖团结的团队,大家有困难的时候,都会相互搭把手,相互提醒保暖、通风、防护。
我们的大后方,也在关切的帮助着我们。工会为解决家里的饮食,给家里送去了米面粮油蔬菜。临行时,运动医学研究所敖英芳所长对我们说,援鄂队伍肩负着国家重任,大家完成使命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防护,在京的运动医学团队是援鄂队伍永远的后盾,在京团队会坚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运医的家人们,密切关注着前线战况,怕我们不适应武汉寒冷的天气,怕我们缺东西,怕我们防护不到位,给了我们足够的温暖。
我相信,有定海神针,有务实高效、温暖团结的团队,有坚定的大后方,我们肯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愿樱花盛开时,你我可以摘下口罩,自由相见。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桂莹莹:为了谁!她汗水湿透衣背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
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场马拉松,
不同的路段会有不同的障碍,
只有坚信的决心,无论快慢,保持匀速,就会到达终点!
到武汉的这几天,似乎马上就适应了这边的生活。慢慢习惯了高度紧张的工作。病人里有高龄的老奶奶老爷爷,心里着实心疼。老爷爷带着无创呼吸机,行动不便,喘憋的有些厉害,心率快,呼吸急促,血压偏高。我们两个人帮爷爷换了衣服,可以让爷爷舒服一些。
因为穿着防护服,行动不便,身旁又有呼吸机和心电监测仪,我们费了好大力气才帮爷爷换下了衣服。汗珠子顺着脖子一路流淌了下来。帮他盖上被子,输上液,随时观察。看到他喘憋症状减轻些,后来还睡着了。我心里也踏实多了。
下班的时候,爷爷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都趋于正常。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希望下一个班他就能脱掉无创呼吸机,一天一天好转。
高度紧张的工作,下了班,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瞬间就倒在一旁睡着了。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我们要相信会有光明的那一天!那一天阳光明媚,五彩斑斓。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潘维伟:抗击疫情,携手前行,这就是最大的浪漫
潘维伟夫妻
来武汉1周了,我逐渐适应了病房里的工作,感谢普外科李刚,职业病科郑亦沐、心内科杨林承和五组的护士兄弟姐妹们,是你们的帮助我才更快的进入角色,更好的投入工作。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互相帮助让我感动。没有手机套、没有健之素、没有喷壶,是你们把这些本来就不多的物资送给了我,在这个集体很幸运。在这个集体我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
紧张的工作让时间飞快流逝,不经意间看看日历,突然发现今天是情人节,算一算和樊大夫已经认识13年,结婚快11年了,还是第一次不在一个城市过情人节,一般每次情人节都会送她一朵玫瑰,但是今天我送不了了,我只能送给她祝福,因为她也是一名儿科医生,也在医疗前线上工作着,此刻两个人虽然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岗位,但都在为共同的使命——抗击疫情,携手前行。这就是最大的浪漫。
附一首自己写给樊大夫的词:
蝶恋花-情人节赠樊宇大夫
京鄂两地巧情妙,海棠初笑,鸿雁锦书到。念卿画眉缱绻时,共剪窗烛露羞娇。
鹧鸪含怨归来迟,几岁荣枯,连理含香俏。清宵短执手相牵,月照朱栏真情告!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马骏:收到同为医生爱人的一封家书
马骏,国家援鄂医疗队、北医三院肿瘤放疗科护士马骏
爱人,陈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科医生
马骏吾妻,虽然咱们结婚已10余年,孩子都上小学了,但你在我的印象里,仍然是一个有些娇气,有些怕苦怕累还不成熟的小姑娘,直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才让我发现了另一个不同的你。
大年初一晚上,你接到了科里护士长的电话,通知参加第一批三院医疗队去武汉。你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放下电话,你的妈妈得知消息后就开始抹眼泪,你又耐心做通妈妈的工作。
初一深夜,安顿好孩子后,你开车从娘家赶回了家里。
那一夜,你睡得很安稳,我却失眠了。
第二天上午,我去出门诊,你自己一人去超市采购物品,独自一人收拾好行囊来到医院,等待出发。在我眼里,你自始至终都是那么镇定而又坚毅,直到在机场临出发的时候,你的那一次次回眸,才能看出你的不舍与牵挂。
到达武汉后,你总是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说一切都很好。直到有一次我戴着N95口罩出了4小时门诊,摘下来以后望着镜子中鼻梁上、脸颊上深深的红印,感受着耳朵上勒痕带来的疼痛,才切身感受到了你的辛苦与不易。
最后,我想告诉你,我们在北京都挺好的,无论是科里、院里还是北京市的工会,都给了咱们家里巨大的帮助;我和爸妈、孩子都很平安,期待早日战胜这场疫情,期待你早日胜利归来。
你在武汉很爱听的这首歌,我们在北京也很爱听,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分手的时候,你成了我的牵挂;回来的路很远,心情拖沓;一次次打开,行囊中为你作的画;亲爱的撩动我,情不自禁的泪花;看不见听不见你的我,忐忑牵挂;默默无言,是心里藏了太多话;转过去的脸庞,掩盖心伤;一次次冲动,多想把自己留下。”
注:2003年,陈森加入了一线抗击非典的队伍。也是这一年,马骏参加高考,因为对抗击非典医务工作者的敬佩报考了护理专业。当年的小姑娘如今已成坚强战士,奔赴前线丝毫没有犹豫。这是两人婚后第一次在这种情境下分别。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黄倩:心灵纸条AB面
2月13日
来武汉一周了,战斗的时间过得飞快,下午3点,熟练地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有个老年重症患者的套管针需要马上扎一个新的,我找了一会儿,却找不到一条合适的位置。我告诉自己放松,我可以的,于是再次寻找、穿刺,成功!那一刻心里松了一口气,因为特殊时期的我们,越是能展现我们的技术,越能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
紧接着新收了一个重症患者,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叔,在帮他整理随身物品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一定听大夫护士的话,一定会有更好的药物治疗,您一定要挺下去,我们等您回家!”放下纸条,感觉护目镜瞬间有点花了,赶紧控制情绪,走出病房,想起了小时候我也给我妈妈写过这样的小纸条“妈妈,癌细胞不让您吃饭,您一定要多吃,这样才能战胜癌细胞”。
此刻我非常理解家属的心情,我知道他们期盼家人回来的那种迫切,虽然我不能再见到我的母亲,但我知道,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再见到父母、伴侣、孩子……
深夜,坐上回宿舍的大巴,看着医院边上的樱花小道,里面的樱花树已经开始长出了嫩芽,待到樱花烂漫时,让我在这樱花树下看到最美的你……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王雅亭:妹妹为我打call
姐姐:
今年你刚刚结婚,从小到大第一次不能和你一起守岁看春晚,不能在大年初一凌晨一起点旺火放鞭炮,原本期待着初三你带着新婚的姐夫,一起回家吃顿团圆饭,去亲戚家拜年,接受长辈对你们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席卷全国,你选择留守北京,你毅然报名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你说:“共产党员就应该时刻准备着,党员同志就是特殊时刻方显本色。”作为家里唯一的医疗工作者,你让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员肩负使命时的责任与担当,医务人员冲锋陷阵战斗在一线的无私奉献。
奔赴武汉的你剪去心爱的长发,在厚重的防护服里工作,你的脸上会被勒出红印,你的头发会被汗水打湿,爸爸妈妈会为你有无尽的担心,攥着手机等待你的消息。
我佩服你不畏惧任何困难的勇气,感动于你在被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坚定,更多的是对你即将面对疫情的担心,希望你能做好防护工作,保护好自己。作为你的妹妹,我为你的不计得失、不畏生死的义无反顾骄傲,你永远是我心中的super star,我永远为你应援打call!
启程之后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不退缩、不怯懦,做坚定的逆行者,我们默默为你祈祷,盼你平安归来❤️
今天是2月14日,是情人节,也是你和姐夫的第一个结婚纪念日,今天你要上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的班,我觉着这应该是最特殊和最棒的结婚纪念日礼物!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向所有像我的姐姐一样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愿北医三院援鄂抗疫医疗队早日凯旋!
文: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护师王雅亭胞妹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李蕊:137个人拧成一股绳
2月14, 大雨
昨晚,在酒店的餐厅里,一场生日会打湿了我们的双眼。
就像我的主持稿写的一样,昨天是个平凡的日子,但是它,又注定不平凡!由于在特殊时期,我们不上班的队员都戴着口罩,分散着坐在各处,参加这场温暖的生日会!
这画面要在平时可能会显得有些滑稽。可是在这战争时期,却只会让人望而感动。
从1月26日第一批医疗队入驻武汉,到第三批队员成为骨干。整整20天了,这20天看似很短,可是感觉却很漫长。
生日会的主角是16位2月份过生日的战友。我们从大家合唱北医三院院歌开始,每个人都开着手机灯,虽然我们都离的很远,但我们的心很近,整个现场温馨感动。医院宣传中心魏威老师为我们制作的暖场小视频,记录着医疗队一路走来的点滴历程。这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从脑海里浮现、展开、扩大!小寿星的家人、同事们也发来祝福视频满满都是感动。乔杰院长还为大家唱了一首《不忘初心》!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能流眼泪,我还要主持,我要积极快乐!可是眼泪还是悄悄流下来,弄湿了我的口罩!我宝贵的口罩啊!因为医疗物资比较紧缺,我们在驻地的口罩都不舍得扔,只要不湿我们都会戴两天!这回深刻体会,不在乱世不懂节约。
这一晚很多队员都抹着眼泪跟唱。我们137个人拧成一股绳!任凭再利的刀也切不断。病毒,放马过来吧!看我们怎么鞭打到你满地找牙!
北医三院抗疫国家医疗队!我爱你们每一个人!!!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张蒙: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
今天是我第二次进病房,又是3:00 -9:00的班。1:20起床、洗漱、换衣服,不到20分钟,一切全部搞定,也许是作为一个女生最“糊弄”自己的一次吧。立即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依旧是层层隔离穿戴,依旧是大家相互鼓劲和加油。进入病房,病人明显比上一次班多了很多,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交接工作、不明白的及时问清楚。
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带着氧气管,躺在病床上,说着方言,我努力倾听她想表达的诉求,肢体语言真是无国界,连说带比划,尽可能明白她的意思,也让老奶奶明白我的意思,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满足他的需求。从她偶尔一闪而过的眼神中,可以看的出她对身体康复的渴望,而我们每一名医护人员就是她的希望所在,我们必须与病毒、与时间赛跑。看着这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都拼命努力的生命力,想和家人团聚。这些人和你我一样是普通人,这场病毒太残忍了,剥夺了多少无辜的人活着的权利!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让这场无情的疫情得逞,我们要消灭它,把我们的患者抢夺回来!!!
输液、抽血、呼吸机、测量血氧饱和度、测体温...时间辗转流逝,工作服都潮湿了,但是如果我们这段时间的汗水可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可以换回他们和家人的团聚,那真的是太值得了!
每天日常跟家里报平安,妈妈说“你的小侄子说小姑去武汉打病毒去了,什么时候能回来,小姑生日礼物都给我买了,还能陪我过生日么...”仅仅六岁的小朋友,稚嫩的话语,让我心口一紧,鼻子有些发酸…我一定会安全回去,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
尽管病毒肆意蔓延,在这场全民参与的阻击战里,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我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还武汉一个樱花烂漫的春天!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袁晓宁:有创呼吸机已经到位
2月14日,武汉,雨
昨天听说有创呼吸机已经到位,心里就很忐忑,毕竟气管插管以及插管后的气道护理均属于高危操作,插管上机后的工作量更大,风险更高。忧虑辗转了一个晚上,一早爬起来去吃早饭,和沈宁姐姐和葛队、少云护士长一同前往,李姝也找了个去协助肺部超声的理由随行,可爱的队员们心照不宣默默分担着风险,又陪伴给予最强有力的支持。
一到病房,试机培训一气呵成,可视喉镜顺利到位,药品器材迅速到位。沈院和葛队迅速评估病人,果断决定插管上机改善患者预后,一边约着麻醉科一边准备自己上,两人不约而同解释,最危险的事得我们自己来,不能让孩子们上!
两位奔五十的为人父母,两位率领着137人医疗队的核心,在这异常艰难的时刻,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知道,沈姐姐的儿子尚未成年,葛队的小儿刚刚满月。
一直合作愉快的同济医院麻醉科同仁们非常给力,迅速达到,顺利置管,患者的病情平稳了,血氧饱和度上来了,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只是想想这之后的护士宝贝们密集的工作量不由心疼,亲手帮她们穿上防护服的时候真有送孩子上战场的感觉,谁的孩子不是孩子?哪有什么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披挂上阵和死神抢人罢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今天官方首次发布了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1716人感染,6人死亡,多么令人心痛的数字!回顾感染者的分布,虽然大多数是早期非重点科室的感染,但是可能会来的职业倦怠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明天还得去找孩子们聊聊防控,查查纪律!
夜已深,希望今晚插管上机的患者平安,更祝福我的孩子们顺顺利利地进入平平安安地出来!
爱你们,我的宝贝们!
好多宝贝都过这个情人节,祝你们节日快乐,幸福绵长!
该领证的回去快把证领了,请妈妈们喝喜酒。心仪已久的快点表白!
晚安,爱你们!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刘慧强:对不起,我们没能把您抢救过来
2月14日,武汉,雨
今天上凌晨3点到次日上午9点的班,回到酒店11点左右,倒头就睡,一直睡到吃晚饭,醒来后看微信才发现今天是情人节。以前每年今天媳妇都会向我要礼物,我总说我就是最好的礼物。今年没提,视频了一会儿。
不知不觉来了1周了,微信真是个好东西,可以看着孩子吃的香不香,玩的高不高兴。
其实今天的心情不是很好,在我们这组的班上有1位病人去世了,这是1周来我们这个新病房的第1例死亡患者。一位经历肾移植新冠肺炎的患者,也是1个我们想留去没有留住的病人,大家轮着心肺复苏仍没有抢救过来,不甘心。新冠前他一定也经历了种种不易,肾源的获得就很不易,后期的维持应该也不会轻松。这几天他的移植大夫也一直和我们商讨他的治疗,进病房前我还他发了病人当天的化验。当事情发生在身边的时候可能感触更深,一个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相信他和家人一定也经历了移植成功后的欣喜,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一场大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很多家庭。希望病房中的患者都好,都会顺利出院,希望我们整支队伍都平安回家,然后好好过平淡日子。
和奔奔(骨科医生王奔)同学一起采了8例需要复查的鼻拭子,患者们都心情不错,配合操作,可能是想到要出院了。
来的时候以为自己很勇敢,能知难而上;来武汉后看到武汉的同志们更让我佩服,看着周围的人染病隔离,还能义无反顾坚守岗位,陪我们一批一批地“开荒”,没当逃兵,这些是让我真正佩服的人,向她们学习。
这会儿武汉的雨可真大,希望一场大雨冲走所有不幸,希望春雨之后就是春天。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赵志伶:危重症病房的“第一次”抢救
2月14日 武汉 小雨
我是一个喜欢下雨天的人,尤其是小雨。下雨的时候,可以和爱人一起散步,可以自由呼吸清新的空气,可以欣赏雨中的美景。
可今天,我的心情并没有伴随小雨的到来而变得轻松,因为我第一次经历了在武汉重症病房的抢救。在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工作了将近9年,每一次抢救都是和时间赛跑,而这种信念并没有因为身在何处而改变。
一位56岁的肾移植术后患者,此次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两天巡视病房的时候我还和他聊天,嘱咐他注意休息,我们第4小组还和他的肾移植手术医师探讨抗排异药物以及肺炎的治疗方案,今天突然氧饱和度下降,我们立即开始抢救,我在床头给氧,郭立军心外按压,患者恢复了自主心率,还能和我语言交流,我俩终于松了一口气,为病人的意识恢复感到高兴!可患者再次出现饱和度的下降,心率减慢,我们小组又再次组织床旁抢救,刘慧强医生、王奔医生、刘洋护师、程新鸽护师轮替为患者心外按压,张佳男护师在床旁负责给氧,胡静、王思媛和李思齐三位护师在紧急执行我的抢救口头医嘱,抢救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持续将近1个小时,我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们要把他救活!把他救活!
很抱歉,我们没能留住他……
这在普通监护室看似是一场普通的抢救,可在这里却变得不寻常。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的我们在里面巡视病房都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在抢救的时候更是对体力和耐力的极大考验。任何一名成员都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会被床旁的物品刮破防护服,没有任何一名成员在心外按压的时候考虑自己的手套是否存在破损,我想这就是北医三院人永不言弃的精神!或许我们还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抢救,但我们依然选择勇往直前。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张瑞涛:我们必须用自信、专业和关怀让每一个病人燃起希望
来武汉工作一周了,病床满床,医疗护理工作有序开展,医疗队开足马力救治病患,努力工作能让我们在这座陌生的城市过得更踏实。临行前,怕父母担心来武汉的消息只告诉了爱人一人,虽然电话那头充满了担忧和焦虑,但她还是坚定地支持我,就像我报名参加医疗队时一样,她说她知道我一定会报名。临行前那一夜,她应该彻夜未眠吧。
2个小时的航程,怀着热血和忐忑,在机组暖心的祝福和鼓励中,我们踏上了武汉的土地,机场空旷、道路车辆稀疏,繁荣的城市景象被安静的空气替代。来到酒店,战斗的气息越来越浓,快速地分配房间、物资后,进行入驻病房前的培训,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穿脱隔离衣,负责感控的袁晓宁老师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把关,想想到目前为止还从没在穿衣服、脱衣服上费这么多心思,但是自我防护是我们手里去和病毒斗争的第一件武器,必须百分之二百地做到位。动员会上,乔杰院长用说“军令如山、同舟共济”,凝重又充满期待,我们此行带着使命,希望每一个人的力量能融汇到一起抗击肆虐的病毒。
正月十五,农历元宵节,大巴车从江岸区一路驶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路边的霓虹闪烁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乔杰院长带着大家唱起《我和我的祖国》,那一刻有点泪目。大家喜欢用“逆行”形容我们这些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但是武汉的千千万万同道和百姓,他们别无选择唯有坚持,咬牙坚持、死命坚持,但你们从不孤单。晚上九点半,新病区开始收治病人,穿着隔离衣从清洁区、缓冲间推开一扇扇门进入病房,病人多、病情重,但是有第一、二批老队员带领病房工作有序。新型冠状病毒用病人窘迫的面容、40多次的呼吸频率、低到百分之70-80的血氧饱和度、CT上白花花的肺告诉我们它有多嚣张,我们必须用自信、专业和关怀让每一个病人燃起希望,去救治数字背后活生生的病患。鼻导管吸氧、经鼻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气管插管……几天来治疗逐步升级,大部分病人的病情趋于稳定,但是还是有病人没能挺过来。在大众的印象中,医护应该见惯生死不为所动,但其实更多时候我们会更动情,离世的生命背后有我们的努力、坚持,性命相托分量太重怎敢懈怠、怎不动情。
作为来武汉工作的医疗队成员,我们只是这场抗疫大战的一颗螺丝钉。武汉的同道们已经连续奋战两月,他们的压力、疲劳难以想象。开病房前熟悉病区环境时,偶然瞥到几个护士妹妹像打仗一样一个病房一个病房的摆床、铺被,全然不顾疲惫,媒体报道的面部口罩的压痕、脱隔离衣后湿透的衣服只不过是她们的日常。昼夜颠倒的班车司机、马路上执勤的警察和公务人员、保持城市整洁的环卫工人、听从政府号召在家里不出门的普通人,病毒可以无处不在,所以每个人都是主角,武汉、湖北、全国每一个人都处在抗疫的最前线,我们努力一起做到最棒。
爱人发来视频,宝宝会自己翻身啦,两条胖乎乎的小腿使劲的蹬啊蹬,翻过来还脸带萌笑。突然感觉努力、蓬勃向上已经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我们自己就是希望的本体,不管是医护还是病患,不管现在在社会的什么岗位,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给自己和他人带去希望,虽然付出代价但定会胜利,明天一定会更好。
(来源:北医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