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战疫记忆(十)—— 抗疫路 家国情

4月6日,北大医学405名抗疫战士,离开他们拼命守护72天的城市武汉,回到首都北京。而在一周前,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20名白衣战士,也在湖北鄂州奋战55天后,平安凯旋。白衣执甲,英雄归来!抗疫历程中有着太多温暖、坚毅、平凡、伟大,战疫记忆专栏特约北大医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员讲述感动他们的抗疫故事,分享他们的战疫力量。

战 疫 记 忆

本期讲述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李楠

1月26日,大年初二,很荣幸加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批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

在接到任务通知前,其实心里早有准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医务人员,作为重症医学科的战士,援鄂抗疫,责无旁贷;作为14年党龄的党员,更应冲锋在前。

我把在武汉的战疫工作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战疫防御阶段、战疫僵持阶段、战疫反攻阶段。

经历“开荒”,“变化”是常态

初期到达武汉时,为防御阶段,许多工作亟需开展,能否及时将新冠肺炎患者收入院成为主要问题。工作安排经常调整,“变化”成了常态。

援鄂前三周,我有幸参与了三次病房的“开荒”,在卫健委的有力安排下,病人入院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这个阶段虽然工作辛苦,但看到病人能够得到有效的入院治疗,心里很高兴。

2月7日起,北大医院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B9西危重病区,能够跟熟悉的同事并肩作战,我信心倍增。

进入隔离病区前,做好穿防护服等各项准备

从僵持到反攻,势如破竹

此后,随着方舱医院的开设,收住院的矛盾彻底解决,主要矛盾转移至有效提高治愈率。这一阶段,每日新增病例数量仍高于治愈患者,为战疫的僵持阶段。

在初期的工作后,大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了进一步了解,治疗方法更加有的放矢,治愈率明显升高,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也趋于平稳。这个阶段的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第三阶段为战疫的反攻阶段,标志为方舱医院的逐步清空及关闭。

2月底3月初,我们的病房开始接收来自方舱医院分流的重症患者,随之吹响了反击冲锋号,大家战斗热情高昂,短时间内迅速“歼灭残敌”,此阶段的主要目标也变为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

3月底,我们的病区又接收了来自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危重患者,更是以势如破竹之势,圆满完成了治疗任务。

李楠在武汉,隔离病区工作中。

并肩战斗,同舟共济

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兄弟科室的战友一起,为提高危重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本次北大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宣传委员,很欣喜地见证了很多年轻同志奋勇向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火线提交入党申请。医疗队在一线先后发展了3批、12名党员,衷心为他们骄傲,也为党组织能够接纳这么优秀的同志感到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更是对全体党员的鼓励。作为“80后”党员,也深深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我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为“90后”党员们做好表率;也要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90后”们!

李楠(右)在武汉隔离病房

与大家一起经历了2个月的战斗,看到最后的视频感慨万分,情不自禁泪目,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勇于担当,尽职尽责;作为同事,我们在这段艰难的时期互相帮助,同舟共济。我会珍视这段战斗情谊,愿意随时与大家再次出征!



(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院办文图、视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