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首都健康卫士推荐人——黎晓新、姚贵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黎晓新

  

  她是眼科巨擘,获得过国际眼科理事会授予的“金苹果奖”,2012年被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她在国内被封为“眼科四把刀”之首,在国际上享有“玻切女王”的美誉。作为我国现代玻璃体手术开拓者之一,她让上万患者获得光明,因此,她又多了个称号——“光明使者”。

  每逢周一、周四,一大早开始,北大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因为这两天是黎晓新教授的专家门诊,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疑难病患者,或是慕名而来,或是经当地医生介绍,他们都希望让黎大夫看看,把光明的希望寄托在黎大夫身上。

  

  今天一大早,来自内蒙的小孙与爱人怀抱不足半岁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匆匆赶到黎大夫身边,当听到黎大夫说:儿子恢复很好,女儿也好多了,再过2个月来复查吧。听到此言,小孙搂着爱人兴奋不已,口里喃喃自语道:太好了,太好了!原来,小孙爱人在怀孕不足28周时,宝宝双双降临世上,加起来总共不足5斤的宝宝很快被送进了新生儿监护室,在暖箱生活了40余天后终于可以回家了,而出院前的眼睛筛查却又发现了新问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医生说赶快去北大人民医院找黎晓新教授,否则极有可能失明。赶到医院,黎大夫看完立即安排住院治疗,后来经过一周、二周、一月的循环复查,两个宝宝的眼睛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小孙夫妇俩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而在门诊也会常常遇到并不幸运的那些孩子。

  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黎晓新经历了一段举步维艰的日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儿童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眼底病。90年代初,黎晓新教授提出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问题曾经受到同业内人士的质疑、甚至“围攻”,但是她却一直固执地坚持着,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这其中的困难和阻力非常大,风险也很高。但是她争取到了麻醉、儿科、妇产科同事的支持,最终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她常说:我最不能忍受的是看着我的患者失明。2005年她创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童眼病中心,使成千名儿童患者得以治愈,重见光明。该项工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支持,患儿流行病学资料写入了世卫组织的报告。她还在北京市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之间,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创立了北京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网,一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了北京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

      

  黎晓新教授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她主攻的科研和医疗方向包括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觉电生理。在视网膜手术、电生理等方面,她的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她一直将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了进展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和复杂白内障的疾病的治愈率。经她治疗而脱盲的病人数以万计,许多病人都是重症患者或几经治疗失败的病例。她时刻跟踪世界眼科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老年性黄斑病的手术治疗和眼部肿瘤的局部放射治疗等新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她成功地为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武官曹荣飞同志治疗因美机轰炸造成的眼部损伤,使他恢复了视力,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艰巨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对于堆积如山的奖状证书,她“不屑一顾”,却总说那没啥,只是对工作的一份认可而已;在人民医生这个崇高岗位上,她兢兢业业做着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只为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光明,让知识传播更远。她二十余年如一日,毫无保留地去西部边远地区做教学支援和手术示范,足迹遍布西北、西南各省市,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白内障发病调查等工作。她淡然认为那是她应该做的。

  27年前人民眼科只有6张病床,在黎晓新带领下眼科医护人员创出了一条新路,让科内老、中、青三代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今天病床已扩大到60张,门诊量、住院人数、手术病例数连续十余年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专科,跻身于国内第一方阵。

  黎晓新简介:197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1981年考取出国研究生,在联邦德国ESSEN大学眼科医院学习。1986年获Düseldorf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学成归国。1991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姚贵忠

  姚贵忠,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卫生部“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专家组组长,北京市卫生局健康科普专家。长期从事精神疾病的社会心理康复、家庭干预以及社区防治的实践与研究,常年组织“精神卫生知识系列讲座”,主编《精神康复报》,创办精神康复基地,并在北京市海淀区探索“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精神疾病全程干预服务模式。撰写论文20余篇,参编10余部精神病学专著。

  1.举办“精神卫生知识讲座”

  1996年11月,姚贵忠率先在国内开展免费为精神病患者开办的系列知识讲座,连续主讲了5年多,累计听课人数万人。2003年,在他的推动下,卫生部发起了“爱心驿站”精神疾病家属教育项目,将他主编的讲座教材推广到全国100余家精神病专科医院。

  2.创办《精神康复报》

  1997年7月,姚贵忠创办了国内第一份直接面向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科普月刊--《精神康复报》,从创刊到现在,一共190多期报纸,总共编辑近300万字,每期发行大约1.5万份,遍及全国300余家精神卫生机构。

  3.出版科普书籍和文章

  姚贵忠出版的3本书籍—《精神疾病康复文集》《我的世界从此改变》《精神分裂症咨询》。多次在《人民日报》、《健康报》、《心理与健康》和《中国残疾人》等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40余万字,多次接受报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特邀嘉宾。参与录制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精神卫生科普讲座音像录制。

  4.创办“精神康复基地”

  2001年10月,姚贵忠在大兴创办北大六院精神康复基地,培训出一支较为专业的精神康复队伍,并且形成了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特色。在此基础上2009年9月成立了以姚贵忠为主任的“精神疾病全程干预中心”,组建了国内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中第一支“多学科团队”,包括精神科医生、护士、社工、治疗师、心理师和志愿者。主要的服务项目涉及健康教育、个案管理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