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首个国家科技惠民项目通过新疆自治区验收
基地勘验1_屠鹏飞教授(左3)介绍肉苁蓉生长情况
基地勘验2_屠鹏飞教授(左1)介绍肉苁蓉生长情况
基地勘验3_专家了解情况
基地勘验4
验收会现场1
验收会现场2_屠鹏飞教授汇报
验收会现场3_刘俊义沈如群代表牵头单位发言
受国家科技部委托,2015年10月22~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对以北京大学为牵头单位,新疆于田县林业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为合作单位,联合承担的国家首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新疆于田县特色药材科技惠民项目”进行了现场堪验。与会领导和专家对项目实施基地、生产企业进行了现场勘察,审阅了验收报告及相关材料,听取了项目组的总结汇报,并进行了质询,经专家组认真讨论,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已良好地完成了考核任务,部分指标超额完成。同意通过现场验收。并建议:1、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并积极推动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产业链,为边疆稳定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2、推动管花肉苁蓉规范化生产(GAP)基地尽快取得认证;推动其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
10月22日,新疆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旺盛,和田地区科技局局长艾尼·苏里坦与专家组一行,以及于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图尔洪?亚库甫、于田县政协主席阿布都拉?买托乎提、于田县委常委亚森?阿卜杜艾尼,于田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王德胜等县委四套班子领导,检查了该县喀孜纳克高产稳产示范基地;英巴格乡、木哈拉镇等乡场的推广基地;管花肉苁蓉种子基地、阿热勒乡高产稳产示范基地和推广基地;与基地种植户面对面进行了交谈调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效益;并参观了肉苁蓉加工企业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刘俊义、医学部科研处处长沈如群代表项目牵头单位领导参加了验收会。
10月23日,在新疆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会上,“新疆于田县特色药材科技惠民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汇报了项目实施三年来的主要工作。与会专家经过认真的讨论,形成以下验收意见:
1、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建立管花肉苁蓉种子基地4300亩,2015年生产优质种子6300kg,累计为农牧民发放优质种子8960kg;建立柽柳苗木基地1010亩,累计生产苗木1910万株,有效解决了该县大规模发展管花肉苁蓉和柽柳种植的种子、苗木紧缺问题。
2、对2000亩管花肉苁蓉高产稳产示范基地进行了改造,并新建示范基地3000亩,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亩产达到300kg以上;利用高产稳产技术,对于田县各乡场原有9万亩低产基地进行了全面改良,年产量由改造前的18kg/亩提高到100kg/亩;结合沙漠治理,新建基地8万亩,基地亩产超过100kg,创造了寄生植物大面积种植并获得高产稳产的典范。
3.、利用项目组的前期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实施花序打顶、种子筛选与预处理,病虫害科学防治、秋季采收、鲜切片加工等技术,有效提升了肉苁蓉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避免了冻害发生;积极设计、加工和推动肉苁蓉接种、采收机械化,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科技惠民”的目标。
4、项目的实施,累计治理沙漠17万亩,为于田绿洲构筑了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2013年至2015年,累计生产鲜肉苁蓉29095万吨,肉苁蓉药材和切片销售收入达到29950万元;2014年种植农牧民平均每户新增收入2.67万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4万元。
5、通过项目实施,年新增肉苁蓉药材产量2000多吨,不仅有效解决了肉苁蓉药材的资源问题,保障了临床用药和以肉苁蓉为处方药味的中成药的原料,同时也有效保护了肉苁蓉野生资源,成为我国履行华盛顿公约的典范。
6、该项目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培训管理和技术人员115人次,重点培养和管理 技术人员20人,培训种植农牧民3085人次,为于田县以及整个和田地区发展管花肉苁蓉及柽柳大规模种植培养了大批人才。
会上,项目验收专家组就相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钟国跃(江西中医药大学民族药研究中心主任):于田县管花肉苁蓉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应该合理利用资源优势抵抗市场价格波动;管花肉苁蓉还未列入药食同源名单,建议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在保健品和药物用途上取得一些成就;对于老化的红柳基地如何改造做进一步研究。
周亚非(国家林业局濒危动植物管理办公室主任):从生态物种多样性方面说明本项目的生态效益,建议申请科技部、科技厅的后续项目;通过项目延伸、产品深加工、科研开发,突破市场瓶颈;建议于田建立濒危物种保护区,提高于田县管花肉苁蓉知名度。
热娜·卡斯木(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通过此次验收,希望形成专家组联合建议向卫生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从农民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社会效益,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做好管花肉苁蓉产业的后续工作,使农民尽快富起来。
李晓波(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对管花肉苁蓉能够改良土壤要作好数据统计,可以在种植前、2年、5年、10年分别提取样品分析形成具体数据;要建立管花肉苁蓉的产业链,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提升产品后期加工、加大产品附加值,打开国内、国际市场。
阿吉艾克拜·艾萨(中科院新疆理化研究所副所长):要保证于田管花肉苁蓉的品质,要从种子基地起保证管花肉苁蓉种子质量;对于管花肉苁蓉生长形态多种多样,要进一步研究其形态和有效成分的关系;要研究柽柳生长年限与管花肉苁蓉寄生的关系,形成有效数据,从而完善这方面的技术;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扩大管花肉苁蓉技术的普及。
贾晓光(新疆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所长):从事管花肉苁蓉行业的企业要加强生产规范认证工作(GAP);要深入研究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要进行地理标志的认证工作;当地政府要大力支持管花肉苁蓉行业的后期发展。
肖小河(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本项目的成功,和多方合作分不开,要以此为典范,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加大对管花肉苁蓉基础研究,在“拟生学”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钱忠直(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对管花肉苁蓉基地做连续抽样调查,形成明确数据,对于老基地,进行具体规划;管花肉苁蓉栽培技术基本完善,现需政府介入,推动管花肉苁蓉进入“新资源食品目录”中,扩大其药食两用市场;加强政府管理,保证流通渠道。
段金廒(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扩大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有效应付市场波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现有与管花肉苁蓉相关的专利11项,将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庾石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该项目按计划完成了考核指标的任务,并有多项指标超额完成,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农民致富产生了显著的效益,而且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变沙漠为绿洲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十三”期间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该项目的后续支持。
背景链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科技进步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并于2012年7月启动申报工作。
为了彻底解决肉苁蓉药材的资源问题,全面提升新疆于田县管花肉苁蓉的生产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致富,发挥科技成果在改善民生中的引擎作用,以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为总负责人,以北京大学为牵头单位,组织新疆于田县林业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报了“于田县特色药材科技惠民项目”,并获得批准。据悉,这是目前北京大学唯一一个国家科技惠民项目。
肉苁蓉又名“大芸”,为著名的补益中药,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等功效,传统用于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等病症,在历代补肾阳处方中使用频度最高。现代研究表明,肉苁蓉具有抗衰老、提高性功能、抗疲劳、防治老年痴呆症、调节免疫功能、通便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大量用于各种抗衰老药物和保健产品,为我国西部地区著名的中药材之一,被誉为“沙漠人参”和“药中珍品”。
肉苁蓉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此后的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的肉苁蓉为列当科植物荒漠肉苁蓉 Cistance deserticola Y. C. Ma和管花肉苁蓉 Cistance tubulosa (Schenk) Wight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由于长期大量的采挖,不仅造成肉苁蓉的野生资源濒于枯竭,而且也造成沙漠、荒漠环境破坏。荒漠肉苁蓉 Cistance deserticola Y. C. Ma已被列入《国际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或华盛顿公约) 附录Ⅱ和我国保护植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和中药产业的迅猛发展,肉苁蓉的需求量快速增长,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其价格也从九十年代初的10-20元/公斤,涨到2012年的100-200元/公斤,涨了近十倍。因此,发展肉苁蓉大面积人工栽培,是解决中药肉苁蓉资源、满足中药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唯一途径。
肉苁蓉属植物为寄生植物,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沙漠、荒漠地区,其寄主为著名的固沙先锋植物梭梭、柽柳等。荒漠肉苁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北部、新疆北部,其寄主为梭梭。管花肉苁蓉仅分布于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其寄主为柽柳属植物。种植管花肉苁蓉必须首先种植寄主植物柽柳属植物,因此,发展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不仅解决中药材资源问题,同时也治理沙漠、改善土壤,是一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四者合一的好项目。
北京大学药学院屠鹏飞教授及其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开展肉苁蓉属植物及其寄主植物的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此后,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等单位有关课题组加入研究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课题组系统阐明了荒漠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柽柳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寄生植物与寄主之间的接种生物学,建立了荒漠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的人工种植技术,在于田县建立了管花肉苁蓉栽培示范基地2000亩,在整个和田地区推广种植柽柳28万亩,接种管花肉苁蓉10多万亩;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推广种植梭梭45万亩,接种荒漠肉苁蓉30万多亩。同时,对肉苁蓉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阐明其化学成分,建立了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的质量标准,并将管花肉苁蓉收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使管花肉苁蓉由草变成药,使新疆和田地区发展管花肉苁蓉生态产业成为可能;对肉苁蓉进行了系统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其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明显提高学习记忆能力、防治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和延缓衰老等作用,并将管花肉苁蓉苯乙醇总苷研制成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二类新药;发明了鲜管花肉苁蓉加工高含量肉苁蓉片的技术,使有效成分含量提高5-10倍。前期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和田地区科技特等奖1项,并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于田县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县,总人口25.42万人,全县总面积4.032万k㎡,南为高山,北为浩瀚的沙漠,中部砾石戈壁镶嵌着绿洲,沙漠和戈壁占全县总面积的63.2%,山区占总面积的31.3%,平原绿洲只占总面积的6%。于田县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3349.57元。如何利用沙漠,发展沙产业,或将沙漠进行改良,发展成为宜耕土地,是于田县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于田县为管花肉苁蓉的主产区和道地产区。为了解决肉苁蓉的资源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屠鹏飞教授就开始研究于田县的管花肉苁蓉及其栽培技术,并于2002年由于田县政府、北京大学和杏辉天力(杭州)药业有限公司三个单位“官产学”联合在于田县成立“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柽柳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十多年来,为了保护管花肉苁蓉的野生资源及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西部开发政策,促进于田县农牧民脱贫致富,于田县已将“发展管花肉苁蓉种植业”列为该县的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当地政府的大力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在北京大学、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积极组织和大力推广下,于田县建立了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示范基地和种子基地2000亩;以生产肉苁蓉和治理沙漠相结合为目标,推广种植柽柳和接种管花肉苁蓉9万多亩,同时,种植柽柳和肉苁蓉的土地,经过5-10年柽柳枝叶的沉积和土地熟化,这些沙漠都转变成为宜耕土地,改良了大片的土壤,取得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寄生植物人工种植技术难度很大,当时大面积推广的种植模式、种子种苗质量和接种技术等均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导致管花肉苁蓉的产量普遍很低,鲜肉苁蓉年平均亩产不到20kg,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种植柽柳和发展管花肉苁蓉的积极性,导致大片柽柳林被砍,改种大枣、核桃或其它农作物。
为了全面提升于田县肉苁蓉生态产业的水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2012年8月,屠鹏飞教授牵头申请并获得国家科技惠民项目的支持。项目自2013年1月启动以来,累计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115人次,重点集中培训管理和技术人员20人,培训农牧民3085人次;建立管花肉苁蓉优质种子生产基地4300亩,柽柳苗木生产基地1010亩,累计为农牧民免费发放管花肉苁蓉优质种子8960kg,发放优质柽柳插条1250万株;利用多年建立的管花肉苁蓉高产稳产技术,建立高产稳产示范基地5000亩,亩产达到300kg以上;结合沙漠治理,新建管花肉苁蓉及柽柳栽培基地8万亩,并对原有9万亩低产基地进行了全面改造,亩产由原来的18kg提高到100kg以上。项目实施三年来,利用沙漠发展管花肉苁蓉和柽柳栽培面积17多万亩,治理了大片沙漠,为于田绿洲构筑了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2014年生产管花肉苁蓉鲜品1万吨,实现产值1.099亿元,种植户平均每户新增收入2.67万元;2015年预计生产管花肉苁蓉1.5万吨,实现产值1.3亿元,种植户平均每户新增收入4万元。项目实施,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屠鹏飞教授及其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开展肉苁蓉属植物及其寄主植物的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此后,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田天力沙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等单位有关课题组加入研究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课题组系统阐明了荒漠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梭梭、柽柳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寄生植物与寄主之间的接种生物学,建立了荒漠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的人工种植技术,在于田县建立了管花肉苁蓉栽培示范基地2000亩,在整个和田地区推广种植柽柳28万亩,接种管花肉苁蓉10多万亩;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推广种植梭梭45万亩,接种荒漠肉苁蓉10万多亩。同时,对肉苁蓉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阐明其化学成分,建立了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的质量标准,并将管花肉苁蓉收入2005年版《中国药典》,使管花肉苁蓉由草变成药,使新疆和田地区发展管花肉苁蓉生态产业成为可能;对肉苁蓉进行了系统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其苯乙醇苷类成分具有明显提高学习记忆能力、防治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和延缓衰老等作用,并将管花肉苁蓉苯乙醇总苷研制成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二类新药;发明了鲜管花肉苁蓉加工高含量肉苁蓉片的技术,使有效成分含量提高5-10倍。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和田地区科技特等奖1项,并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傅冬红 刘文慧/文 傅冬红/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