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记医学部第十六期研究生骨干培训

       为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同时给各学院(部)研究生干部骨干提供交流平台,促进离退休干部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碰撞,增进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医学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倡导和组织下,医学部研究生工作部带领研究生骨干参加了2016年10月15日的参观和培训活动。河北唐山市潘家峪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此次活动目的地,本次培训共赴潘家峪惨案陵园、纪念馆及惨案遗址三站,来自16个学院(部)的19名研究生骨干及数名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教师参与其中。

向遇难者公墓鞠躬

  第一站:潘家峪惨案陵园,内有四座遇难者公墓、纪念塔、纪念碑和祠堂。老师和同学们于祠堂前排成3列纵队,伴随着讲解者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讲述,向供奉着惨案中遇难的各家各户灵牌的祠堂进献花篮,随后面向遇难者公墓三鞠躬。自北向南公墓前的碑文分别为”童惨古无’’,“血泪莫忘”,“永垂仇恨”,“遗恨千秋“。同学们听着当年日寇对潘家峪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残忍杀害的事例,一件件,如此鲜活、真实;看着曾经的一千二百三十名死者尸横遍地、面目全非,只能以席裹尸,合葬于眼前的四个公墓,无不思虑万千,不禁眼红哽咽。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门前

  第二站:众人前往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入口广场用导向性极强的大台阶把人流引向高达6m的石墙围合的半封闭院落,墙体为灰色,墙上方的大字“耻”和对面直入蓝天的大钟遥相呼应,时刻警示人们警钟长鸣,勿忘国耻,而二者之间是一棵有着六、七百年历史的老槐树,其中心为空,仍耸立直上,正如中华民族不羁的灵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纪念馆内采用图片、文字、影像、文物、雕塑及复原的场景,融合声、光、电、烟等现代化手段,将大家带入到当年惨案发生的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次日军的野蛮杀戮及潘家峪人民的奋起反抗。纪念馆分为两个厅,从馆内序厅向下至第一厅,随着脚步的下移,心情也随着下沉;而从一厅至二厅,地标不断抬升,隐喻从悲怆到反抗至胜利。参观共分为五部分,民族危亡、奋起抗争、日军暴行、保家卫国和缅怀历史,从历史背景到战争实况,从誓死不屈到抗日胜利,以潘家峪为局部以小见大便可纵观全中国抗日局势。在一张张图片前,一个个雕塑旁,伴随着讲解者深情并茂的诠释,眼前的一切仿佛具有了生命,这里是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是中国人民顽强抵抗,伟大光荣死难英雄的光辉永照。每一位同学在缅怀这一段历史时都被深深感染,中华民族央央五千年,正是靠这一中华魂生生不息,而作为新一代的参训同学们应将其代代传承。

  潘家峪惨案遗址内参观

  第三站:接下来大家移步至潘家峪惨案遗址——潘家大院,即日寇残杀无辜群众的主现场。在潘家峪全体村民顽强抗日刺激下,日本侵略军对整个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一宅三院屋里屋外铺满了松枝柴草,浇上了煤油,四周墙上房上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浓烟四起,火光冲天,敌人的枪炮声、老百姓的惨叫声震彻山谷。扫射手无寸铁村民的弹坑如今在墙上仍斑驳可见;村民被日军摔死或劈死,血污和脑浆溅满的墙壁、幸存者所躲避的粮房和茅房尽在身旁,不少同学对眼前的景象和耳中所听到真实事例大为震惊。这一切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内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参训同学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前合影

  本次研究生骨干培训在关工委的领导下和医学部研究生工作部的协助下圆满结束。研究生骨干们通过参观、凭吊日军首次实行“三光”政策的村庄——潘家峪,近距离接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践踏人类文明的行迹,追寻烈士的光辉足迹,探求宝贵的精神财富,汲取重要的力量源泉。此外,通过和老同志的交流、学习,骨干同学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乏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感受到他们对党和国家,以及过去历史的深厚感情。相信此行将在同学们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注入一股永不熄灭的前进之火、勇敢之火、正义之火,同学们也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 

  延伸阅读:研究生参训感言

  古人早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里,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名字说,这五位遇难者就是我的家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站在那里的意义,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可大多数老师们经历过;讲解员那代人也许没有亲历过潘家峪惨案,可他的父辈人遭遇过;今天我们站在那里,以后也会有后生站在我们的位置上倾听历史的回声。

  时间从不停歇,个体的记忆也会随其流失,但人类文明依然能绵延数千年而不朽,正是因为:口述笔录,代代相传,得以习承,是为传承。

  回想过往种种,我们真正该做的应是庆幸感恩与奋发图强,因为无论过去的教训如何惨痛,好在我们挺过来了,即便血流漂杵、哀鸿遍野,毕竟我们挺过来了。如今我们早已重任在身,接过那面染血的旗帜,铭记当初的苦难才能走得更远。

  ——基础医学院研究生  高远

  虽然才过去几十年,但以前总感觉那个年代离我们很遥远,远到只是放在教科书上的几篇文字,几张图;远到让我们可以毫无表情地背诵出来。可真正到了那里,听那里的人讲那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才猛然觉得,这是一段有温度的历史,是值得我们铭记并不断思索的历史。从来没有想象过如此惨绝人寰的场景,孩子被两个侵略者撕开;被杀害的人已经无法被辨认,只能按照男女老幼来归类安葬,甚至有些分辨不出该如何归类……都说多难兴邦,不遗忘,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今天看到好多同行的老师们,两鬓都已经斑白,很感动,也很触动,非常感谢老师们组织的这次活动。

  ——护理学院研究生  李洁

  历史虽然远去,可是,看着潘家峪惨案的遗址、场景复原图景等画面,听着讲解员的描述,仿佛惨案就发生在昨日,杀戮、抢劫、纵火、奸淫,触目惊心、振聋发聩;1230人遇难,33户被杀绝,斯人已逝,生者顽强战斗。而这些惨状只是日寇侵华的一小部分,无数同胞因此丧生,是战争,万恶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家园摧毁、民不聊生。生于太平盛世的我们,可能不会真正深切感受国破家亡的情感,然而,“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没有先辈们的牺牲和战斗,便没有如今的幸福生活。作为中国的青年,理当接起建设中国的重任,循着先辈的精神和足迹,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  王天爽

  记得第一次带上红领巾的那一天,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去双塔寺凭吊先烈,当时庄严肃穆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而具体细腻的情感早已模糊不清。这次有幸参加第16期骨干培训,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潘家峪,那份尘封已久莫名的纯真悸动、澎湃的满腔热血又被重新拾回且越发强烈。抗日战争期间潘家峪作为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的先例,从日寇惨无人道的杀戮到群众的奋起反抗至取得胜利,这里可以说是抗日的缩影。一次汲取力量、弘扬正义的仪式,一场心灵的洗礼与净化,中华魂,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第五临床医学院研究生  王玉

  地处燕山山脉深处,有着“小吐鲁番”美誉的潘家峪村,如今是那么的宁静、温馨、和谐。然而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冀东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惨案,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站在惨案遗址与惨案陵园幕前,我的内心无比沉痛,也更为潘家峪人民坚强不屈,勇敢面对敌方,浴血奋斗的爱国精神所深深震撼。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潘家峪村村支书的深情讲解告诉我们:“惨痛的历史让我们明白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共产党员,我深感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习总书记说的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党员,我们要恪尽职守,履行职责,严于律已,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刻苦钻研。

  ——第九临床医学院研究生  金丹

  8年抗战的血雨腥风只在电视里感受过,从来没有想过它竟然会这样血淋淋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当看到祠堂里那四座合葬的坟墓,当看到纪念馆中惨死的1230名乡亲的名字,当看到惨案现场——潘家大院里布满弹孔的墙壁,屈辱感萦绕心间,愤怒之火早已熊熊点燃。历史拒绝遗忘,惨案的发生是当时中国的落后与日本肆意膨胀的军国主义二者之间共同作用下的悲剧。“落后就要挨打”绝对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我很自豪地看到当下中国飞速发展,再也不是那个任人宰割、随意欺占的国家,科技、教育、网络等一系列行业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但仍要时刻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已经不能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历史重演。

  ——航天临床学院研究生  韩柏林

  (医学部研究生工作部)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