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雪域高原上的“厚道”——北大医学“组团”援藏工作总结

  【编者按】2015年起,北大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京协和医院共同开展了“组团”援藏工作。援藏人员不畏条件的艰苦,致力于有针对性地帮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提升其医疗救助水平和学科理念。正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所评价的,在援藏人员的努力下,自治区医院的一些学科独立起来,技术得到了发展。这些进步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今后,援藏人员希望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管理培训”等方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这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来自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是平日里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你我身边普通的同事、朋友,是家里的顶梁柱。

  这是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响应中央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世界屋脊,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过硬的技术实力,为群众健康福祉及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北医人”。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是“厚道”。

  2016年8月1日,中组部、国家卫计委、教育部在拉萨召开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推进会,回顾总结开展“组团式”支援西藏新疆的有关情况。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接见了北大医学部援藏医疗队员,高度肯定援藏队员们为西藏医疗发展付出的努力。李斌指出,援藏医疗队员帮助受援医院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综合管理等方面有效提升,希望继续发挥好“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伍的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实现医院发展的良性循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需求,为西藏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新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李树强一行赶往拉萨,慰问并探望北大医学部两批共41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他们向第一批医疗队员在雪域高原为期一年的医疗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表示敬佩,高度肯定了医疗队员在艰苦条件下发挥技术专长和团队优势,为推动受援医院整体服务能力的提高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赞扬队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上书写了北医人的“厚道”精神;并对第二批医疗队寄予厚望,希望两批援藏医疗队员做好工作交接,为保障西藏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西藏医疗卫生水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组团式”援藏 “北医人”在行动

  为进一步促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支持西藏医院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西藏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自2015年开始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

  2015年8月开展以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同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援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参与北京市医管局组织的援藏医疗队,对口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对此次援藏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受援医院在专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实际需求,第一时间选派业务骨干、组建了第一批19人的援藏医疗队。

  在为期一年的援助过程中,援藏专家克服高原的恶劣气候及环境,充分利用当地医疗资源,利用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医疗救治、临床教学、临床科研、学科建设、医院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水平,创造了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卫生系统多个第一,架起西藏医院与北大医学部优势学科沟通的桥梁,实实在在地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医疗质量到管理文化等各方面为受援单位增加“造血功能”。

  西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授予北京大学三家医院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先进集体”称号;19名专家同时被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聘为首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暨终身客座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许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马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渊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援藏干部”称号。

  第二批援藏专家已于2016年7月27日入藏,经与第一批援藏专家“同期轮换”、“压茬交接”后正式开展工作。8月20日第一批援藏医疗队圆满完成首批“组团式”卫生援藏任务载誉归来。

  二、精准发力 夯实援藏工作三大着力点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整体部署和领导下,北大医学“组团式”援藏工作注重“精准帮扶”、“服务百姓”、“培养人才”,促进了受援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整体提升。

  (一)充分调研、明确重点,精准制定帮扶规划

  2015年以来,北大医学“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站在“建设健康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调研当地医疗状况,精准制定帮扶规划。在充分了解受援医院实际需求和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援藏专家分别为所在科室的学科发展进行了优劣势分析,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及发展目标,并将学科发展战略与医院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协助制定长短期工作计划,搭建起了受援医院与北大医学部优势学科的沟通桥梁,为持续推进医院内涵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援藏专家抵藏以来,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忍受着高寒缺氧带来的各种不适,克服海拔高、医疗条件有限等困难,和受援医院普通医护人员一样,不搞特殊化,不追求特殊待遇,勤勤恳恳坚持在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开展工作。各位专家进驻科室后,通过出门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指导手术等方式全面参与科室临床及管理工作。同时,专家们积极赴边远乡村进行义诊,深入社区和基层单位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一方面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生近距离学习先进技术和诊疗规范,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当地百姓在县域内就可享受国家级医疗资源。

  (三)资源共享、充分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在国家政策倾斜、人才引进的基础上,北大医学“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着重加强受援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通过医疗服务、危重症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学习等开展重点学科的建设帮扶,着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北大各附属医院结合优势特色诊疗技术,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全方位无保留地传授各个领域的特色先进诊疗技术,主动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北大医学优势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相继赴藏开展“组团式”援藏学术工作,积极促成受援科室与医学部援助科室间的交流,还邀请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同道来京参观培训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切实提高了受援医院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注重实效  实现援藏工作四大目标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已开展一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及医疗管理水均有显著提升,达到了“培养一批人才,教会一批技术,带动一批学科,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

  (一)培养一批人才,促进学术队伍建设

  在北大医学部援藏医疗队的帮扶下,受援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突破。通过积极开展“一带一”、“一带多”帮教活动,重点加强疾病诊断和临床医疗基础理论知识培训。作为拥有北京大学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援藏医疗队,在工作期间增强科室内师资力量的教学意识,利用翻转课堂、PBL、CBL等教学方法,提高了科室教学质量规范了教学查房、科室授课等教学行为。成功申请西藏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课题《妇科微创和肿瘤规范化诊治人才队伍和培训体系的建立》,带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业务骨干参与课题研究,逐步完善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在科研领域,协助受援医院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组织部及科技厅主持的“人才资源专项基金”等一系列科研基金资助20项,资助课题数量创历年最高。援藏医疗队还积极促成受援科室与援助科室间的交流,邀请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同道来京参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与医院安排协调派遣医师进修学习近40人次,带领受援医院医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议,并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指导当地医生向大型学术会议撰写论文并投稿。

  主动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开展“组团式”援藏学术工作,是此次援藏工作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北大医学优势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相继赴藏,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肾脏内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耳鼻喉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肿瘤科、消化科、心外科等多学科近60名医疗护理专家先后赴藏开展学术活动。

  北大第一医院举行了“组团式援藏北大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团讲座西藏神经外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西藏自治区神经内科论坛暨精神病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系列学术活动之眼科学术交流会”、“高原地区心血管专科建设与学科发展论坛”、“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系列学术活动之慢性肾病高原论坛”等高水平学术讲座。

  北大人民医院带来“北大-西藏呼吸病学高峰论坛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培训班”、“西藏自治区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一届西藏风湿病论坛”、“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咽喉科第一届微创外科技术培训班”、“西藏自治区血液学术年会暨西藏自治区血液肿瘤论坛”等一些列学术盛宴。

  北大第三医院举办西藏自治区普外科学术研讨会、西藏自治区骨科学会学术会议、西藏自治区肿瘤规范化会议等学术活动,并由第三医院乔杰院长牵头与受援医院与妇产科进行深入广泛学术交流,建立妇科疾病数据管理平台等。

  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展带来了相关领域疾病诊治护理等领域的新思路及新进展,来自拉萨及西藏多地的医护人员近千余人次参加活动,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带动藏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迅速发展。

  (二)教会一批技术,填补多项学科空白

  援藏医疗队专家依据学科定位及支援目标,结合自己技术专长,指导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新技术40多项,填补了多学科领域的空白。

  北大第一医院指导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肾穿刺活检、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腹腔镜肾根治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膀胱全切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等10项新技术新业务。

  北大人民医院增加了肾上腺相关疾病、电解质紊乱及凝血疾病筛查等新病种的诊治,开展了急性白血病化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新型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等规范化治疗方式,开展了支气管镜下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多关节腔穿刺术及关节腔给药、皮肤活检术、HLA-B27等血清学检查、支气管镜下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骨髓活检术、流式细胞术、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测,开展西藏首例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全鼻窦开放术,鼻腔泪囊造口术以及头面部游离皮瓣移植术等手术,成功诊治全藏第一例肾上腺腺瘤引起的Cushing综合征患者,填补多项医疗空白。

  北大第三医院开展气管镜检查及治疗、腹腔镜下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等一些列新术式;胸腔镜手术、内镜下小肠营养管置入术等内镜下操作技术;复杂颈椎外伤、颈椎骨折脱位、高位颈脊髓损伤等高难度固定融合术;多学科治疗MDT规范建立,乳腺癌,胃癌新辅助化疗规范建立等。

  多项新技术的开展,填补了受援医院的学科空白,帮助医护工作者在相关疾病诊治方面增强了自信。通过技术帮扶、技术创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疾病诊断能力和诊治水平显著提高,相关疾病的转院率亦明显下降。

  (三)带动一批学科,引导专业纵深发展

  基于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目标的认真解读以及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各个学科的明确定位,援藏医疗专家协助受援医院优化学科设置,神经内科从原内五科(神经内科、内分泌内科)于2016年1月独立建科并逐步划分出脑血管病、癫痫等亚专业;眼科建立葡萄膜炎亚专业;肾脏内科针对专业特点划分出腹膜透析、腹膜炎和血液透析等相关临床小组;内分泌科独立学科,并进一步划分亚专业;协助耳鼻喉科划分鼻内镜外科、耳显微外科、耳内科及变态反应三个专科梯队,确定学科带头人,并制定培养规划等,为受援医院与受援科室整体发展指明方向,所有受援科室的学科及专业建设均已得到纵深发展。

  医疗队客观分析了制约受援医院跨越式、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问题,利用多渠道向各级相关部委提请加速推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自治区和各地市人民医院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落地。

  组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将急诊科改造为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加强医疗单位+急诊病房”的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援藏专家规范并强化所在科室三级查房、教学查房、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以及等工作制度数十项,强化科室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制定科室人才培养及专科梯队建设规划30项。

  (四)造福一方百姓,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医学部援藏医疗队在藏工作一年来,共门诊救治患者2000余人次,救治住院患者近4000人次,病房常规查房3000次,普通会诊近千次,院内联合会诊、全院大会诊及院际联合会诊百余次,完成及指导手术近700台,胃镜300,胃镜手术66次,疑难病例讨论数百次。开展了高原地区类风湿关节炎、高原地区居民脉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含量、高原糖尿病、高原地区碘营养、高原血液恶性肿瘤等一系列具有临床意义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研。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学科专业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持续提升,不仅使得西藏普通百姓在当地即可得到国家级医疗专家的服务,而且以往危急重症患者或者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技术空白无法救治的患者均可在当地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病不出藏、2020年达到西部省会城市三甲医院的平均水平”的援藏工作目标也在逐步由计划变为现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援藏医疗队以坚定不移、携手同心、科学管理、睿智务实的实际举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稳步实施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奏响了一曲融入西藏、服务西藏、惠及西藏、发展西藏的新乐章,逐步推动北大医学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

      【延伸阅读】

       视频新闻:CHTV百姓健康频道报道北大医学部组团式援藏工作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h0340l5t9wy&auto=0

 北京大学医学部“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名单

  第一批(19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6人)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丁燕生

  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许戎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孙葳

  泌尿外科主治医师郝瀚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赵晓文

  眼科主治医师郭春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6人)

  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袁晓培

  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徐钰

  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周灵丽

  血液科主治医师张园园

  急诊科主治医师马丽

  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刘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人)

  普通外科主任医师袁炯

  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李渊

  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华

  骨科副主任医师刁垠泽

  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可毅

  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副主任医师王墨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人)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彭智

  

  第二批(23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8人)

  心血管内科教授陈明

  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徐大民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巍

  儿科主任医师侯新琳

  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孟一森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扬

  眼科副主任医师吴元

  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助理研究员贾学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人)

  信息中心副主任张东湖

  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韩琳

  血液科主治医师莫晓冬

  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任倩

  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姚海红

  急诊科主治医师黄文凤

  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暴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7人)

  医务处长、海淀院区副院长周洪柱

  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迟洪滨

  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蒋斌

  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姚炜

  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京弟

  运动医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马勇

  肿瘤化疗科主治医师肖宇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1人)

  教育处处长 江泳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