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厚山教授荣获中国膝关节外科学术大会“终身成就奖”

  6月2日在广州召开的2018第六届中国膝关节外科学术大会(CKS)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吕厚山教授荣获“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吕厚山教授对中国关节病外科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大会颁奖现场,全体参会医生起立,表达对骨科大家的深深敬意。

  吕厚山教授,是我国著名关节病专家,我国关节置换领域先驱,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创建者。

  1970年大学毕业后,吕厚山成为人民医院骨科的一名医生。在这里,他接待了很多饱受关节病折磨的病人,但囿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很多关节性疾病无法治疗,病人的痛苦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1984年吕厚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亚里桑那州St.Luke医学院关节炎中心学习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和关节炎的外科治疗技术。1986年,吕厚山回国后主攻关节病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所致关节疾患的外科治疗。1987年在时任院长杜如昱教授和骨科创建者冯传汉教授的支持下,在北京市工人疗养院租借床位,成立了骨关节科病房。

  1990年国内第一个以关节炎外科治疗为主的专业诊治研究中心——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00年,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正式建立。

  吕厚山及其团队利用国际先进的人工关节技术并大胆创新,领导开展了风湿病严重关节畸形患者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为众多严重风湿病关节畸形患者解除了病痛;突破了高度屈膝畸形超过60o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国际公认的手术禁忌;在国内率先开展牛皮癣性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炎、狼疮性关节炎及夏科氏关节炎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并率先开展一次麻醉下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一侧髋膝踝三关节同时置换术等高难度的手术技术;推动我国的人工关节外科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2007年吕厚山教授主持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吕厚山课题组将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万元奖金捐给四川地震灾区。

  吕厚山教授深情表示:“饮水思源,课题组全体成员忘不了老院长冯传汉教授、杜如昱教授的支持,更难以忘怀医院各个相关科室给予的无私帮助。课题组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片有着深厚积淀的土壤。”

  厚德如山,年逾古稀的吕厚山教授已是鬓染风霜,但为中国骨科发展做出的贡献,熠熠生辉!

  延伸阅读:吕厚山简介

  吕厚山,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经30余年外科、成形外科、手外科、骨科等的临床培训,历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吕厚山教授在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完成数百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特别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病例在手术难度、手术例数及治疗效果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近40名,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863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主编了国内第一部人工关节外科学专著《人工关节外科学》,并参与编写《风湿病学》、《现代骨科诊疗手册》等著作。国内外核心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