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位卫生健康系统工作者获誉“最美奋斗者” 5位北大医学人名列其中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
9月2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最美奋斗者”名单。278名个人和22个集体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其中,17位卫生健康系统工作者获此殊荣。他们是:马海德、王忠诚、邓前堆、叶欣、吴登云、张孝骞、李恒英、杜丽群、张华、林巧稚、姚玉峰、钟南山、顾方舟、贾立群、屠呦呦、贺星龙、裘法祖。(人物排名不分先后)
在他们中间,有5位杰出的北大医学人。
王忠诚(1925-2012)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王忠诚,男,汉族,中共党员,1925年12月生,北京市人,生前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持创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北京天坛医院,撰写我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专著,组织神经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率先在国内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攻克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些世界性医学难题,提出四大神经外科理论;带领团队研制出国产导管、球囊栓塞等动脉瘤栓塞材料,填补我国相关医学领域空白。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林巧稚(1901-1983)
曾任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1946年受聘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
林巧稚,女,汉族,无党派人士,1901年生,福建厦门人,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她对胎儿宫内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结核、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她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筹建北京妇产医院,亲手接生5万多个孩子,带头主编科普读物,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造福了亿万妇女儿童。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钟南山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生,福建厦门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改革先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白求恩奖章。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顾方舟(1926-2019)
195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顾方舟,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6月生,浙江宁波人,生前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研究员。他是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让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个人。
屠呦呦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标志着人类抗疟步入新纪元。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宣传部整理)
编辑: 宣传部